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音乐课程规范解读(一)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6:43
标题:
音乐课程规范解读(一)
音乐课程规范解读(一)
吴斌
一、为什么要进行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规范》的研制具有怎样的背景?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时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行课程已出现许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诸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同学生活和社会发展;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甄别、选拔和淘汰,等等。面对挑战,基础教育必需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作出回答,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便顺理成章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指引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鲜明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努力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的必定选择。
音乐课程做为基础教育的组成局部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单薄环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规范》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大举措。《规范》的研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沛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时向前推进,近年来基础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建立起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专人管理音乐教育的状态;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了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涣散局面;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改变了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引进学习了多种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音乐教材建设、教学器材配备以和音乐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效果。可以说,目前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不只同样存在,而且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其主要的、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1.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以和美育与其他方面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定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发生严重偏差。具体表示为: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和实质的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思辨)而忽视审美体验(联想、想像、发明、情感);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发明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同学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喜好的培养。上述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必定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
2.违背普通音乐教育的规律,导致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
不顾中小同学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要求和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上讲,现行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据此编写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无论在内容、体例上,还是在要求上,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影响比较深:内容与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高难度,既超出中小同学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同学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而在体例布置上,各类音乐知识往往成条块分割状态,同学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同时,教材编排过分强调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时序布置,封闭单一,死板不活泼,没有给教师和同学留下发明的空间,与音乐学科自身的发明性格严重相悖。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重教师的讲授,轻同学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表示与鉴赏;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这种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普通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目标。
除了以上问题外,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评价制度,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脱节,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学习国外音乐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等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 在国际视野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哪些特点?我们应做怎样的参考与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一场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各国学校音乐教育顺应这一教育改革的大潮,也不再局限于音乐学科内部某些方面的小修小改,而是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研制新的课程规范、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等。综观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特征:
1.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价值。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发明激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美国《国家艺术教育规范》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像以和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自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2.制订音乐课程规范。为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确保音乐课程的地位,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制订或重新制订音乐课程规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994年美国制订了该国有史以来第一套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发生的《艺术教育国家规范》。日本从昭和33年(1958年)以来,已进行了四次《中小学音乐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此外,英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制订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或《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
3.确立新的音乐课程目标。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做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喜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发明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沛发展的个体。如美国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提供发明和自我表示并享受胜利的机会”;德国强调“音乐面向每个同学,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需得到发展”;日本强调“培养同学喜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英国强调“发展同学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俄罗斯强调“培养个性,促进智力发展”;香港强调“培养喜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提高儿童自律、表达、专注和协调的能力”。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6:43
4.注重多元文化与外乡文化的结合。目前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需融合多元文化与外乡文化。像日本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文化。美国《国家规范》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南非认为,其音乐课程必需解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保守模式,韩国音乐教育也意识到音乐教育迫切需要逐步引导同学将正宗的韩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和其他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
5.不同音乐教学体系走向融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多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相继创建并得到推广普和:包括奥尔夫教学法(德国)、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瑞士)、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俄罗斯)、铃木教学法(日)以和DBME教学法(美国)等。这些教学法体系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均发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它们往往是强调音乐教学的某一方面,解决的只是一些局部问题,因此,在普和推广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的局限性。为此,上述各种教学法体系都在努力完善自身,正是这种自我完善导致了不同教学法之间寻求互补、走向融合的趋势。它们都重视同学的教学主体地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强调通过发明性的教学来开发同学音乐潜能,强调教学必需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同学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等等。这些教学思想无疑将是今后音乐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四、基础音乐教育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教育???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身。”人的明智就在于认识作为个体的自我和作为群体的人类。那么,发明了音乐艺术的人类必定想要知道: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与人生究竟有什么关系?人的生长和发展为什么需要同音乐联系在一起?沿着这个思路探求下去,我们就会进一步联想到:音乐教育又是什么?以和它们对于人和人生具有何种意义等这样一系列重要的问题。
“音乐与人”的问题的提出,使我们有可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和探索音乐教育的奥妙。因为人与音乐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经验标明,无论哪一社会,哪一正常个人都不能没有音乐。音乐在客观上是人们所必不可缺的,也就是说人类有对音乐的需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以和教育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融进一个个音符之中,记载和传承着人类的绚烂文明。音乐担负着探索人生要义的使命,也承当着指导人生道路的责任。音乐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据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和情感,让人深刻体验到审美的愉悦。音乐给人的想像插上高飞的翅膀,把人的思维注入形象的因子,使人的发明性充溢了活力,发展潜能得到了充沛的开发。总之,人类生活假如没有音乐是不可想像的,尤其是对于人的情感世界来说,音乐无异于空气和水一般的重要。真正的音乐一定是最贴近生命实质的声音。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完全在于对生命的那种真诚和执着。音乐就是这样与人和人生紧密联系着,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实质,展示人的心态,塑造人格。
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来探解音乐教育的真正含义,会给我们增添许多有益的启示,据此,我们可以认为:音乐教育--从实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人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也同样需要音乐。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之一就是理性与感性或理智与情感的协调发展。个体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而是多项的,理智幼稚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不是惟一的方面,感知、情感、想像等感性方面的生长也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方面的发展就难有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只重理性发展而不重感性发展的教育不能算是全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作为对同学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能有效地丰富同学的精神生活,促进同学感知、情感、想像等感性方面的健康生长。
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广义的音乐教育的基础局部,有其特定的涵义和界定。这首先表示为:它比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教育都更能体现音乐教育的实质。它坚定不移地把自身的目标投向对“人”的塑造方面,“育人”而不是单纯“育才”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标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明确的提出,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但尊重每个小朋友都有成为音乐家的这种可能),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这种教育思想,不只揭示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实质,同时也间接地说明了基础音乐教育与其他形式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基础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衣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同学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了人格发展。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协助同学发现美感。对于中小同学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示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所以我们说,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2004-09-20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