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营造能体现科学本质的课堂小学科学课教学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0:5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营造能体现科学本质的课堂小学科学课教学体会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辞海》说:“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对科学的定义,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但大意都是一致的:发现未知的事实,经过严密逻辑论证,概括出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关键词:事实、规律。科学的本质如此,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也应该让课堂体现出“科学味”。
  科学课,要有实证意识。科学求真,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科学课上,要关注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什么是实证呢?实证,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证据以及作出的解释、结论都要以事实为依据,是真实的,经得起反复论证的,让孩子树立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也就是实证意识。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实证的意识其实是贯穿全篇的,比如:讨论生活中一些行为是否有用电安全隐患,摒弃了教材上的卡通图片,转而提供实景的照片:衣服晾电线上、电线密集区放风筝等,而且还链接了一个新闻网页,报道少年电线下垂钓触电身亡的案例。这些实景图片昭示了这些行为的真实性,使课堂的讨论更有现实意义,更有警示作用。
  再比如本节课中材料的设置,也在为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营造氛围。铁尺故意准备了不同的类型:5把无油漆涂层的,2把有油漆图层,其中一把是全新的、油漆涂层完全覆盖的,另一把是用旧的,油漆涂层有剥落的。这样的设置在课上制造了小小的风波:实验前大家都预测铁尺能导电,大部分小组检测结果也都印证了这一点,有一个小组检测结果“异常”了,男孩带着不确定的口吻向大家汇报:我们的铁尺不导电。这应该也是需要小小的勇气的:是不是我们实验没有做对呢?要不要站起来说?如果到后来发现是我们实验错误,那不是很丢脸吗……我想,能够大胆说出不同声音的同学,这首先就是值得肯定的,是要鼓励的,如实汇报和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和数据,这就是实证。这个矛盾呈现上来之后,孩子们进行了思考:为什么它不导电呢?“它不是铁的!”有可能吧,检测是不是铁只要用磁铁。我在课前特意准备了磁铁,口说无凭,用磁铁现场实验,尺子能被它吸引,看来是铁的。“它外面有油漆”,油漆会导致铁尺不导电吗?怎么证明?在铁尺已经剥落掉油漆的部位检测一下,灯果然亮了,终于找到原因了,是油漆制造了迷局。回顾整个过程,从聚焦异常现象到分析原因到证实想法,一切都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来说话,这就是实证。对于这几位同学来说,勇于提出一个不同于大伙的做法或想法,并因此而让大家认识到一种新的绝缘材料,这种认识上或者说是知识上的收获,也能看成是对学生实事求是精神的褒奖,他们的内心,也一定会因刚才的表现而自豪。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0:51:18 | 只看该作者

  科学课,要符合逻辑。科学教学主要是科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相对于其它课程,科学课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更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我们引导孩子对客观事物观察与感知,判断和推理,概括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所以,科学探究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取证态度与取证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课,要符合逻辑。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上,前后探究环节是符合逻辑的。我们对物体导电性能检测的研究是有梯度的,先用简单电路检测,它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电路的通和断,从而理解材料是否容易导电,用它能检测出金属、铅笔芯的导电性能良好,但是检测人体、水等物体,显然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人体和水电阻太大导致电路中电流太弱,所以是无法观测到指示灯亮的。那人体到底是不是导体?于是出示第二套检测器:验电球,这是一个比较精密的仪器,电路精细而复杂,内含电流放大器,微小的电流也能被检测出来,所以用它能很方便检测出人体、水以及泥土等的导电性。那么解决了这个关于人体和水的认识上矛盾,物体导电性能的研究是不是可以结束了呢?不行,因为这不符合逻辑。水和人体是第一套检测器检测出的“绝缘体”大类中的一部分, 既然验电球能否定之前对它俩的检测结果,那么“绝缘体”类中的其余物品:小木棒、塑料、橡胶等材料的检测是不是也应该用验电球重新检测?应该要重新检测的!尽管学生对它们绝缘体的属性并没有怀疑,尽管重新检测之后结果还是没变,重复检测是追求逻辑严密的过程:一个群体中的部分在新条件下属性发生改变,其余部分当然也有可能发生改变。我们不能保证现在的检测结果在今后其他更精密的仪器检测下会不会出现偏差,但是本节课做出的结论应该是要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的。
  另一方面,课堂上的思维走向是符合逻辑的。导体和绝缘体会在一定的环境下转变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在课堂上是设置了一系列思维依托点的:课的前面,预设了学生对种植在花盆中的红豆杉植物枝条的检测,用第一套检测器测试,枝条不导电;用第二套检测器测试,植物枝条竟然导电了,这一点是让学生惊奇的。有了这个经验,在后来用验电球再次测试牙签前,预测时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想法:有孩子认为牙签和枝条都是木头,应该会导电;有孩子分析枝条导电是因为内含水分,牙签是干燥的,所以牙签不会导电。谁预测的准确呢?测试,结果:不导电。为什么会这样?课堂的分析逐渐倾向于了“水使木头由绝缘体变成导体”。怎么证明呢?把牙签弄潮湿,再来检测一下。好,实验,测试,果然潮湿的木头变成导体了。回顾整个过程,学习活动在比较、分析、预测、推理、判断中前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科学课,要认识生活。如果说科学的目的就是认识世界,那么反过来,学生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积累,就能用它们去更准确地认识生活中的物和事,这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科学的乐趣,也能体会到拥有知识的小小成就感。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电路器材、用电器都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这些物品在制作时各部分分别采用什么材料、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器材使用时必须注意什么?这些问题学生之前或许很少会考虑,而这恰恰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涉及到用电安全的问题。再比如平常人们的一些错误行为:把湿衣服晾在电线上,高压线下垂钓、湿抹布擦拭工作中的用电器等等,这些行为有哪些安全隐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这么做?相信,经过这样的分析讨论后,我们的孩子不会轻易犯下这些用电错误,远离用电误区。在课的结尾处,展望人类在材料导电性能领域的研究,采用了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介绍和认识超导技术以及超导材料。用超导的力量托起一座座山峰,虽然是虚幻的,但实际上这就是科学家在苦苦追寻的常温超导情形。科幻片中的元素,看上去都那么不可思议,其实是寄托了人类对科技发展的无限期待,其中的人、事、物往往都有着强烈的科学依据。所以对待周围的事和物,哪怕是科幻片,也要习惯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让我们对事物能有更多科学的理解。
  科学课,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孩子,让我们在营造的充满“科学味”的课堂中,更好地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港下实验小学 尤春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5 03: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