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9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00:5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捧起《巴金随想录》,发现在文学作品里真诚与真实最能让读者与作者接近,无论隔代多远或身份差异多大,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读者总能解出其中味道。

  读完随想录,油然而生的代入感使我觉得我与这位老者灵魂的接近,越接近这位伟人,感觉只看到一位历经岁月、饱食困苦的老人在哭泣。

  《随想录》里让我篇篇都看到的是关于说真话。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 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 啰 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他说这是“还债”。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他的童真。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遥有的1000 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他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国家,自己的认识,自己随想录读后感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00:55:38 | 只看该作者
《随想录》读后感   

  2003年,99岁的他成为了《感动中国 》人物。说他是“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的老人,“他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2005年5月这位活了101岁的老人仙逝。

  《随想录》是巴金老人十年浩劫后用笔一个一个字地拼凑写了8年才完成的,开篇是1979年1月议论《望乡》这部日本电影片,最后一篇是《怀念胡风》,是在香港 《大公报》一篇篇地见的报。他说“这不是为了消遣才写的,不是为了装饰自己,而是因为我欠了债要还。是十年的血债压抑平时沉默的人发出的呼喊,我不把他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的最后日子,甚至可以说永远闭不了眼睛”。他写到了83岁,每30篇成集,积150篇成册。由“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几个部分组成。结篇时他已是靠轮椅才能行动的病人了。他写到“飞去的时光不会回来,青春的活力也不可能长在,我不会”焕发青春“,但我更不愿意躺下来闭眼等待死亡”。他希望从他的集子里能看到他“真诚的心”。同时也是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那十年间的许多大小事情。

  集子里围绕骗子,说真话、探索写了很多。

  关于“骗子”1981年因为有人冒充高干子弟行骗,他写了第一篇,他同情小骗子,也同情受骗的人,他的笔谴责的是社会风气,鞭荅的是不正之风。可到1986年他又发表了“四谈骗子”,他说五年过去了,骗子依然存在,这是我们的社会还有毛病,有养活骗子的大大小小的污水塘。甘愿受骗的人替骗子们制造了活动 的条件虽是其一。但“向钱看”推动了一些人向前飞奔,让人们挖空心思,带头发财,改善生活 ,提高消费,让爆发户成了人们学习 的榜样,让有些人把骗子当做自己人,替骗子过关,让人们手段各异地动脑筋左右逢源。现在骗子的面貌大大地改观了,手段灵活,能说会道的头衔满身,有的当上了人大代表,获得了优秀民营企业家的称号。买卖越做越大,关系越来越多,走上了致富的“光明大道”,跻进了胡润的百富榜。他们贩布谎言好像传播真理,他们贩卖灵魂,好像倾销贱价商品,他说骗子已经到了和人民势不两立的时候了。

  关于“探索”他连写了4篇。在1980年,他说没有探索和创新,人们就不会有成就、但探索的专利在领导者手里,过去你要探索,要创新就是‘不满现状’。有一个时期的确有人用“地狱”来惩罚这些人。长官意志的探索现在总算给个人探索打开了一扇窗户,但模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者还没能让中国大多数人共同富裕起来。

  在“真话集”里。他说这部集子里记录了我的经历、我的的回忆、我的感激、我的自责,我的爱憎、以及我的曲折的人生道路,是我从事文学写作生活中各个时期的“思想汇报”和“交代”,是我五十多年的探索、碰壁和追求……这里有我的真心话,也让我学会了编造假话辱骂自己。我想告诉大家,有些“真话”只是当时那样想的,未必正确。“文革”到来之前,“有一个时期我真相信为万人谋幸福的新社会会和明天的太阳一起出现”。但十年(1966年9月我的家被抄至1976年)的浩劫使我变成了“牛”,“奴者在身”地在牛棚里交代和批判自己……,也使我看穿了“极左”的空话会把人们引到什么地方去。他教会了我要“认罪服罪”,屈服于权势,在武力下低头;学会了也要靠说假话过日子来保护自己。他说“假话,起初我是听别人说、后来自己跟着说,再后来是自己同别人一起说,丢掉”独立思考“的包袱,在不知不觉中给改造过来,学会了照领导的意思看当时的风向发表言论,做了风车,随着风转动,并不会为自己的假话红脸。这是那段黑暗时期染上的坏习惯。”四人帮“下台后我实在憋不住了,我大喊”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但写了两篇论“说真话”的文章后我又看出“说真话并不容易,弄清楚‘真'’假‘之分和不说假话更加困难。讲真话需要高昂的代价,要有献身的精神,要有放弃一切的决心。我讲不了真活”。我只能将“愿听逆耳之言,不作违心之论”作为自己晚年奋斗的目标。在“无题集”中他又说“过去几年我干喊了几声讲真话,可报刊的报道 和电台的广播依然告诉人们:这里在制造假酒,那里在推销假药;这个商店发卖致病的点心,那个企业制造冒牌的劣货……假话多于真话。可怕的已不是讲好听的假话了,而是买有毒的食品骗钱,不小心人人都会受毒”。

  读了《随想录》,使我知道巴老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影响下,追求与探索,走上了文学写作的路,在文革中受到了冲击。他要以个人为解剖对象,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我接触到了老人一颗真诚热烈的心。但字里行间的有些文字在当时并不都是被完全认可的。只是因为他是有很大社会影响的耄耋老人,又授予过那么多的头衔,一篇篇的文章又是在香港见得报,否则这套书是不会比《牛棚杂记》在大陆晚出了那么多年。这套书写得沉重、真诚、深刻,的确是一部说真话的书。

  我是误打误撞地迈进了这个门槛,年近70岁才提笔。是一个领退休金的平头百姓,  巴老告诉我“要写自己所熟悉的人,要观察他们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照什么人的指示来描绘一个天衣无缝的人物”。这对我是指点,我要向这个方面努力。我的笔没有经过文学的修养,站在人生最后驿站的我,只想营造自己的晚年幸福和快乐 ,想盘点自己走过的路,记录我的新生活。当然也想沉思沧桑的岁月和我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我只能用平民的眼看,用平民的心思索,我没有巴老的魄力,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发表啥感怀就写什么,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虑、所愁所感无顾虑地写下来,我能“不作违心之论”就够了。这就是我看过这部作品后的感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00:55:43 | 只看该作者
《随想录》读后感  冯舒明   

  在“ 文革” 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被抄家,并接受各种形式的批判斗争。青少年时代的我对巴金的了解,大部分还是来自当时所谓的“大批判材料”,这真是一个动乱的、荒诞的年代。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散文集。 他直面“ 文革” 带来的灾难, 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过的扭曲,在晚年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随想录》, 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 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如果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晚年的巴金就不会动笔写下这样一部散文集。 我也是仰慕《随想录》的盛名, 找了这本书来读。 掩卷深思, 感到振聋发聩, 受益匪浅, 对巴老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随想录》收录了巴金在“文革”结束后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 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等五集。历时八年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 文革” 给他和他的家人、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揭示出“ 文革” 的恶性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他反复呼吁“ 建立一个' 文革' 博物馆” ,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我认为:《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 文革” 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作者的“ 忏悔意识” 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 文革” 的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四人帮 ” 。巴金的反省包含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深层次的忧虑,不断反省自己的“ 文革” 经历与奴隶意识的联系。他发现在“ 文革” 初期,自己也曾像奴隶似的心甘情愿地低头认罪,主动改造思想。他在文中详细剖析了自己在“反胡风运动”中为了明哲保身,而不惜任意上纲写表态文章时的痛苦心情。他发觉自己自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他把所有的这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

  有多少人能够说,自己在“文革”中始终是清醒的,没有做过错事?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有巴老这样自我反省和批判的意识和行动?包括我自己,当时写言不由衷的文章也是有的,说言不由衷的话也是有的,唱言不由衷的歌也是有的,做现在看来很可笑的事也是有的,对“文革”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的。这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无论是对他人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我们的榜样。《随想录》总结了“文革”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难怪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遥想1986 年,那时自己借调在上海市针织工业公司整党办公室工作,有些在“文革”中春风得意者就是不肯认错,找客观理由为自己辩解,这与受害者巴老严于解剖自己的人生态度相差得实在太远了。

  我还听说《随想录》连载时,曾遭香港大学生的强烈抗议,他们反对巴老要让人们牢记“文革”。我们的青年一代,有多少人了解“文革”?有多少人看过《随想录》这本书?有多少人认可《随想录》这本书中的观点?有多少人还看过巴老的其他名著?我认为是不容乐观的。

  2011 年 12 月1 日 , 文学巨匠巴金曾生活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武康路 113 号寓所恢复了历史原貌, 对海内外公众试行开放。 今年6 月 16 日, 我探访了巴金故居, 感慨良多。 步入巴金故居, 随处可见的巴金生活、 写作场景和难以计数的文物、 图片、 资料, 处处都在还原着真实的巴金。 他的晚年力作 《随想录》 也是在此完成问世。 我想: 文人故居的保护开放, 有助于一座城市传递其文学记忆, 传承其文脉, 延续其文气, 希望有更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家故居能在上海修缮开放。

  巴老在《随想录》中说,怎么做一个人,怎么样做一个好人,是我一辈子探索的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一辈子探索的问题。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大力倡导向巴老学习,经常能够自觉地自我解剖,自我分析,自我挽回,走好每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00:55:47 | 只看该作者
《随想录》读后感

  还在小学的时候,就读过巴金先生的文章《日出》。那时,只知道他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作家,后来,知道他创作了有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但很是遗憾,终因我的浮躁,每次碰到他的书的时候,都读不下去,总感觉对自己有些不适,而我又是个看书很任性的人,不喜欢的书很少读,就此我只是把巴金先生视作一个文学大家来尊敬,但对他的书却丝毫不感兴趣。

  读《随想录》是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因为我对文革这段虽不久远但很是模糊的历史感兴趣,就喜欢找一些这方面的书,此时,两位大师的书就走进了我的世界——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而前者尤为让我触动。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的一场浩劫,那个年代无数的人参与了整人和被整的行列,而文革结束了这么多年很少有人站出来承认自己的过错,大家都是以受害者的面孔出现。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而巴金先生,虽然文革中受到了巨大的迫害,但文革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诉苦,而是深刻的反思和自我忏悔,作为知识分子,他以自己独立的品格深刻的剖析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弱点,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他 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 》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 》。

  记得文学史课上,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多要重要”,可是遗憾,这是一个真话不受欢迎胡话盛行的年代,不能不说没有真话的民族是 悲哀 的,没有真话的国家是可怜的。还好,我们还有巴金先生这样有良知的以敢于说真话而闻名的知识分子,他说了很多人不敢正视的真话,由此就诞生了这五本二十四万字的《随想录》。

  记得 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是啊,他写这部《随想录》是 作为知识分子的仟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随即不久就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高速轨道。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但是中国国民中所蕴含的劣根性却并没有彻底被根除,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极有可能在适当的点上喷发出来。他在 《“毒草病”》 写到 “我一再提说”毒草“,好像我给毒蛇咬过看见绳子也害怕一样。二十年来天天听说”毒草“,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他 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 。 此外,他在《文革博物馆》一文中曾说:“建立 ' 文革 ' 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 , “有牢牢记住 ' 文革 ' 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 ' 文革 ' 的再来。建立 ' 文革 ' 博物馆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惟有不忘 ' 过去 ' ,才能做 ' 未来 ' 的主人。”,他正是呼吁以这种方式让后人铭记这段民族的灾难史。只是时间过的飞逝,建设“文革”博物馆的提议成了他人生的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00:55:53 | 只看该作者
《随想录》有篇文章叫做《再说真话》里面有这样的一段原话“ 哪怕是给铺上千万朵鲜花,谎言也不会变成真理 ”,但是现实中却有无数的人在说假话,他们大言不惭的在四处歌功颂德,堂而皇之的认为自己 永远正确 ,“ 他们时而指东,时而指西,让别人不断犯错误,他们自己永远当裁判官。 ”可见,虽然时间过去了那么久,老先生的话却依然奏效。

  有时就在想,人活在这个世上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可能如此扪心自问人生意义在外人看来有些做作,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追求又何尝不重要。巴金先生看似平淡无奇的文章中,却饱含深意,一部《随想录》即是巴老自己的拷问,也是对我们的拷问。书读至此也许我还不能体味其中深意,但我自己以被书的作者的精神打动。在有生之年完成最后的一次对心灵的解剖,是何等的不易,光是这番想法已是值得佩服,更何况有此巨著。

  不难想像,中国的文坛是多么缺少巴金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很多人就像巴金先生说的那样,认为自己 永远正确 ,“ 他们时而指东,时而指西,让别人不断犯错误,他们自己永远当裁判官。 ”裁判者别人是非功过,却从没有从根底反省一下自己,反思一下这个时代,关心一下这个民族。

  巴金先生走了,大师谢幕,他 用 他自己 全部人生经验 ,用最真诚的态度 来倾心创作 这部《随想录》,可以说《随想录》可以堪称一部伟大的著作。这里面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知识分子的自怨自艾,有的是巴金先生对“文革”的痛苦回忆,有的是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他在这部晚年的“遗嘱”里表达了自己对待“文革”这一灾难的反省, 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也最终实现了百岁老人巴金个人精神的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07: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