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4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6骨干教师暑期培训反思(新课标实施中的困惑与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3:5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骨干教师暑期培训反思(新课标实施中的困惑与对策)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来自教师自身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革,通过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得到提高。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影响,又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虽说对照着课标,但总是担心高考时会不会涉及有关的知识,平时的统一考试也许会考到,故不敢进行大胆的取舍而无法使教材本地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方面
尽管我们都参加新课程培训,但不同教师对新模式与新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仍有较大差异,对课程标准的落实也是各有偏重。部分老教师认为自己的经验丰富,习惯于传统教法,他们认为花那么多的时间进行探究讨论,远不如多讲几个例题来得实惠;而另一种极端是误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滥用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等课堂活动,简单套用初中课堂教学模式,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忽视基础,脱离知识与技能,片面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另外,教师本位思想仍然十分严重。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负责灌水,不管瓶口是大是小能否灌进去抑或会不会溢出来;只管喂鸭子,不管它能否吃得下消化得了!甚至在学生已经正确回答了问题,只是没有按照前面老师小结的回答时,就简单否定或者指责。还是端着“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能及时转变观念和角色。
(2)教学设计方面
①用“备知识”“备题目”取代“备教学”  。准备教学阶段,只重视知识的罗列和体系的完善,而忽视了关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有的老师针对课后题目设计教学细节,课内有意识讲解,避免了学生出错,当然也剥夺了学生熟化理解的机会。
②用“问题次数”取代“问题意识” 。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但是,部分老师错误地认为“提问次数越多问题意识就越强”,提问的人数不少,却忽视了问题的质量和效果。另外,设置的问题要么太大太空,要么缺乏必要的推敲和严密的逻辑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教学过程方面
①重结果,轻过程。在涉及到实验教学或探究活动的时候,老师只是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一一罗列出来,至于这个现象出现的原理、操作的过程、该注意的问题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②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 对教材中关键字词、语段能帮助学生逐一总结出来,一段短短的文字中能列出9个要点,却不能教给学生阅读、分析、推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取有用的信息。能较系统的把一节课中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成网络,却不重视“知识发现过程”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3:55:50 | 只看该作者

2、来自课程和教材的困惑
(1)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
在以往的传统教材中,就必修内容而言,按元素、细胞、代谢、调节、遗传变异、进化及生物与环境七块内容编排。而在新教材中,分成了《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既使与原教材一致的内容,其内容呈现的顺序也发生了变化。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对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一部分的知识,教材先在第三章中简略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而对细胞膜的结构却划到了第四章。并将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控制物质的进出及实例另立单独的两节。这使一直使用旧教材的老师在接触新教材时,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总觉得教材把有关知识稍作介绍后,还没回过味来又转入另一学习点。而这个内容,在以后的章节里又会再次出现。因此,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把新教材的内容又还原为过渡教材的顺序。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理想,一方面,学生反对对教材的顺序重新进行调整,一时翻到这,一时翻到那,搞不清楚老师到底要讲什么,结果是费力不讨好。另一方面,如果重新调整了教材的顺序,看起来好像是给了学生关于某些内容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但实际很难处理教材的顺序,不能很好地理顺教材的知识脉络。最终结果是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既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没有掌握教材的固有体系。
(2)教材知识阐述太简略,难以把握教学的“度”
由于新教材体系新颖,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接受编者的理念还有一段距离。感觉知识点浅,且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不够清晰,因而对教学中“度”和“量”的把握有些难度。
纵观全书,课本中的知识阐述简略,有些内容仅以图片、概念图的形式出现,缺乏以往相应的文字叙述部分,如体温的调节这一部分的内容就简化为一张概念图;必修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方方面面。教材要求高,内容多,课时紧,一节课可能在多个学习点中切换,而每个学习点在旧教材中都有其系统,现在浅尝则辄,不深不透。
(3)课时不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由于新教材,尤其是必修课,内容多、知识面宽,表现在知识内容、知识的呈现方式、实验与探究活动等方面。课时又少,粗不得又细腻不得,而且有些知识又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很难形成知识体系。以《分子与细胞》为例,要在一学期(每周两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考虑到某些重点、难点知识,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细胞增殖要多分配一些课时,一些必须安排的实验与探究要安排课时。另外,月考、期中、期末还要占去一些课时。因此,要在36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难度确实很大。在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完成知识内容的教学,为了统一考试中有一个过得去的分数,只好将实验、探究减之又减。
    3、来自学生的困惑
新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为目的,可现在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下来,而且比以前更重了,现在有些新课程的配套练习和教材内容相去甚远,且一个学生要学九门功课,每门课均有大量的练习,学生每天要应付作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探究,去学自已感兴趣的东西。新课程要求学生敢于质疑。但因为课时紧,教师往往无法展开,加上课外练习跟教材编写不同步,因此造成学生虽然一开始对生物学较感兴趣,但学习中遇到挫折而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3:55:55 | 只看该作者

(二) 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1、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评价方式
在课改实施中,教师要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尽快实现思想上的几个转变:从偏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的转变,从偏重教法研究向学法研究转变,从重视单一认知向重视全面发展转变,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发现、创新转变,而不能学以往的思维去设想高考的可能情况,以此来左右今天的教学。在教学中出现“一步到位”的现象,必修与选修教材混合使用,新旧教材的互补,各类习题和测试的标准偏离正常的“轨道”。超要求、超进度,从而阻碍新教材的实施。与此相适应,生物新课程应积极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采用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应把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综合起来评价学生,不被“分数”所左右,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质量观。
2、教学中要用活教材,从教材的变化中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新教材不是生物内容的简单组合,不是将“传统内容”任意删减,不是将体现“现代”的内容与理念随意堆砌与叠加。因此,我们必须用哲学的眼光来研究教材。
首先,要研究新教材的哪些内容是继承传统而保留下来的?为什么要保留这些内容? 例如:生物学必修部分是为所有高中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本素养的基础。它取消了《大纲》的以生物知识体系选择内容的思路,贯彻一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特别是科学探究的能力;二要重视当代社会的需求,体现时代性;三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相应发展的选择内容思路。在删除《大纲》中“繁、难、偏、旧”内容和初中已有内容的同时,顺应当代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为生命科学。
其次,我们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新教材的变化,要研究教材为什么要作如此变化?在如何系统地认识这一变化?在新教材与传统的变化中,我们要看到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目标和变化的科学性。同时,还要看到变化中不变的东西,那才是有力量的生物教学的高度表现。例如:必修三《免疫调节》一节,新教材对免疫系统的阐述体系与以往教材完全不同,本节以免疫系统的功能为主线,认知目标是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能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能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等。新教材中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并未强调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这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将认知目标转化成探究目标:(1)人体有哪三道防线?各有何功能?(2)什么是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者有何区别?把认知目标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使“教”与“学”有的放矢。教学中我们补充了淋巴细胞的起源、抗原和抗体的特点等相关知识,学生理解特异性免疫的三个阶段就显得容易了许多。
因此,只有很好地解读新课标,研究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变化,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准确、教学活动有效。
3、夯实基础知识和发展创新能力相结合
新课程把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顺应了国力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这一时代朝流,同时也切中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作为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必然将主要方向定位在以能力为立意,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强调科学教育的基础性,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仍是我们的教学之本。重视基础,发展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和新做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并认真对待,尽量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耐心的分析和讲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生物新课程提出的“探究”和“创新”不能成为教学的一种时尚,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都是生物教学理应关注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3:55:5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在发展创新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生物学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建构,弄清基本的生物学事实,概括抽象形成科学概念,学会迁移和应用。可以运用课前复习提问、课后书面作业和小测验等形式督促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点的记忆。
  第三,积极鼓励学生多看书,这其中包括课本和课外的生物学相关书籍。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课程标准实施的载体,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
4、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处理好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关系
生物新课标重要的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接受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从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及教育价值出发,精选探究活动的内容,务求少而精,不能片面的追求探究的模式。让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有机的结合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分类设计,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探究”的“问题情境”,首先必须是问题要有典型,要有思想,其次是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学生由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思维碰撞,从而广泛地展开师生交流,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避免“开放过度”或“探究无力”、“探究无效”。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一共安排了四段内容: ①普里斯特利的玻璃罩实验;②萨克斯的验证光合作用产物实验;③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④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实验。在课堂上都给予展开分析,充分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思想,体会对照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以萨克斯的实验和恩格尔曼的实验为重点进行介绍。课前组织学生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分组重做萨克斯的实验,并在课上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上还从为什么用水绵做实验材料,为什么要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为什么选择极细的光束等方面详细分析恩格尔曼的实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体会到科学的对照思想;合适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步骤设计;正确的结果分析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所有的课采用讲授法是不可取的,“一刀切”地运用探究教学是我们要避免的。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适用空间的局限,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学生对某一个话题一无所知的话,也就不可能作相应的思考,更谈不上探究了。因此,教师要寻找到探究的切入点,与不同的学习方式相整合,精心布置课堂情境,使学生能有效地开展探索活动。
5、协调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的关系
必修模块《生物1》《生物2》教材中涉及的生物知识没有减少,但课时却大大缩减了,怎样处理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观念,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课。广度,确定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深度的广度。例如必修1《从生物圈到细胞》这一节,一般要求教师用1课时完成这部份内容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这部分内容(如反射弧的结构,反射过程等)视为教学的重点按以往方式加以系统展开。而应将重点放在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重点上,否则势必产生课时与内容之间的矛盾。
目前高中新教材内容涉及面较广、栏目众多,实验与探究项目多,“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众多学习活动,如果要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势必会导致课时紧张。教师并非所有内容都要讲解,教学的“轻重缓急”应按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处理,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确定教材中哪些是核心知识、重要知识;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而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是必须完成的实验探究活动等等,从而避免因课时紧张而放弃开展实验和探究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7: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