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5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先云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新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2:0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先云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新教材
首先谈第一个国家意识
按照中央的指示我们的教材要编成“统编本”,而今天我们的教材是“部编本”。“统编本”的教材是大势所趋,那么国家为什么还要编写部编本的教材呢?因为国家要体现国家的意志,要通过语文课程的育人优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知道,学校教育首先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要体现国家意志,要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每个国家的共性。所以我建议你们在指导老师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树立国家意识。因为我们语文课里传达出来的理念,我们老师传达给学生的思想都在塑造着孩子的价值观。比如说《麻雀》一课,有的老师认为老麻雀不该救小麻雀,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还如《小猴子下山》一课,有的老师认为小猴子有创造性,这就是价值取向有问题,这是从小的方面来说。从语文课程方面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党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我还记得曾经指挥德国军队打败法国的元帅毛琦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普鲁士最终的胜局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小学语文具有育人的优势,国家的未来、党的未来就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手里,看你们培养出什么样的接班人。我们当前正在制定我们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初稿已经出来,正在讨论。本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已经用核心素养替代了原来的三维目标。那么我个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可以聚焦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品格,其次是能力。品格首先体现在学生的道德素养、道德水平,关系到一个社会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我和温教授也在琢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有可能核心素养会成为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和研究我们的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也将要从对三维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关注上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关注上过渡。我对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列了一个清单。我主要是从“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审美能力”四个维度来提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改以来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我要在核心素养里面将其单独提出来。我们讲部编教材要体现国家意志,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供老师们参考。

第一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们的三科教材以图谱的形式向中央汇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比如我们识字课第一课《天地人 你我他》,“天地人”取材于《三字经》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那么“三才者”出自于哪里呢?“三才之道”出于《易传》,《系辞》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而我们“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就有“和谐”二字,那么我们向中央汇报的就是《天地人 你我他》这一课体现了“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比如这篇课文体现的是“爱国”,这篇课文体现的是“自由”,那篇课文体现的是“诚信”,一目了然,清晰地以图谱的形式向中央汇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2:04:5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个方面是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

这套教材共有四十篇选文是反映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文章,中央领导和教育部的领导明确指示这是绝不可以删减的。

第三个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概一百二十四篇,这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话中提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精神。

第四个方面是民族团结教育。

打开书的第一页便是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画面,这幅图我们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进行创作,并请了中国民族博物馆给我们审核。

第五个方面是海洋与主权国家意识教育。

第六个方面是法制教育。
所以老师们一定要把这套教材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了解清楚,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来达成课程的意图。
第二个是目标意识。
温教授反复强调这个,刚才的几位教师也在强调。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改革,语文课程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基本的特点和属性,这个理念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送审通过的十二套小学语文教材包括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都是按照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特别是02、03年编写的教材尤其明显,也就是说一年级和中年级的教材尤为明显。教材的语言训练目标不够清晰,但当时若不突出人文性而强调语言文字训练的话教材送审根本通不过。所以当时中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就只能用没有办法的办法——泡泡图来落实语言的训练点。那么我们的新教材使用中,你们的教学理念要跟着转变,要树立一个目标意识——我们要大胆地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我强调的是“必要的语文知识”,要加强语文能力的培养。

这套教材是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我们强调的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关于新教材中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具体有哪些,因为目前大家没有看到整套新教材,是不得而知的。但是我建议大家可以参阅一下92年的“教学大纲”,那个上面既有教学目标又有教学内容,我们这套教材的编写也参阅了“大纲”。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我在一些地方的听课中发现了老师们对这个方面的认识上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最容易被一个专家或者是一个观点所左右,比方说一个专家说语文课该动动笔了就动笔,该练复述了就练复述。一些地方认为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让学生动笔学习,认为动笔写一写是运用,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实际上阅读理解是运用,我们在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分享的时候也是运用。现在有一些学校啊在开展课外读书的时候一读书就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带有非常强的功利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变得无趣。希望我们的学校以后在开展读书活动的时候尽可能少提一些阅读方面的要求,放手让学生愉快地去阅读,有一个说法叫“为了写的阅读是无趣的”。“增强目标意识,强化训练意识”是我们新教材的一个“根”,所以教我们这套教材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语文要素。记得八九十年代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读写训练项目”,教材就是以这个为主线来编写的。这次的教材是以“双线”来组织单元内容的,所谓“双线”,就是“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曾经有一个试教区的老师怎么也不理解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比如对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王二小》等几篇课文编在一个单元怎么也不习惯,因为他们完全习惯了以人文主题来编排,我想说的是希望老师们不要在人文主题上钻这套教材的牛角尖,一定要克服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2:05:02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要看我们的训练目标,要看我们这个单元、这篇课文要训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我们的教材编写以语文要素为主线、明线,这就体现在单元的导语上,一看导语就知道这个单元训练什么,我抓什么语言训练点。所以我们对语文要素的概念定义为“语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我们以“语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作为主线、作为明线。新教材与原来的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的读写训练项目同中有异,不是照搬。

第二个是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我们小语室通过对中国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整理与研究,从清末的《读经》到《国文》《母语》,再到建国后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对一百年来的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脉络是比较了解的。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春风夏雨》这篇课文就是借鉴的民国教材里的内容,还比如我们将民国教材中的《田家四季歌》改为《农家四季歌》,仅改一个字。自清末以来,我们的部编教材是唯一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的。从中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编排了一次阅读策略的单元,三年级叫“预测”,四年级叫“提问”,五年级叫“阅读与速度”,六年级叫“有目的的阅读”,呈现层层递进的规律,前面的内容没教好,那么后面的学习便很难开展。当然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是有区别的。

我们这套教材还有一个创新就是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编排独立的习作单元。又一个创新是目标序列化,具体体现在我们统筹规划语文要素。先按低、中、高的层次将语文要素罗列出来,从三年级开始我们按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安排训练要素,每一册又有两个重点训练项目,要区分重点和一般。我们从方法、能力和习惯三个方面安排语文要素,目标又围绕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这套教材的口语交际特别加强功能性的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所以我们老师在运用理解、把握教材的时候一定要从人文主题中跳出来。我们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编排不光有人文主题的一面,还有功能性的一面。教学中一定要把目标装在脑子里,把语文要素牢牢地扎根在你的脑子里。部编教材的单元导语指向性、操作性更强。

第三个是语言设计活动体现学与用的结合,这是教材的又一个特点。我们这套教材最大的一个优点是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年级、每一册书安排了哪些训练要素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包括我们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的运用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所以“整体性”是我们这套教材的又一个特点。单元之间的整体、年段的整体、全套教材的整体强调的非常清楚。
第三个是文体意识。
本世纪初的语文教育改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就是文体意识淡薄。从课程设置的理念上存在着弱化训练,淡化文体的训练,主要表现在不管是什么文体基本上按照记叙文的方法进行教学。不管是文学作品也好,比如小说,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构的。小小说《桥》,很多老师就把它上成了纪实作品,甚至有名师也把《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作品上成了纪实作品。文体在我们这套教材中非常强调,还记得2015年广州举行的教材会议中那几堂研究课就非常重视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解读,表达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特色等等。

比如小说的教学我们要抓住哪几个方面呢?我们抓人物的形象、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只要把这三个要素抓住了,小说的目标就清晰了。所以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方法。但小学阶段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历来存有争议,包括我跟曹文轩教授有一个观点也有所不同。曹文轩教授非常强调儿童文学,他非常强调绘本的学习。但我认为小学阶段首先要有文学作品的需求,这套教材的文学作品已经超越了建国以来历套小学语文教材,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文》和《国语》教材,它的文学作品的比例也不及这套教材。我们希望老师们拿到这套教材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比如四年级下册有篇课文《海的女儿》,过去是中学教材,把握到什么程度?里面很复杂,有爱情故事,也有为爱情殉情的,那就要看我们怎么把握了。所以我们的新教材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2:05:05 | 只看该作者

从我们这套教材的单元组织方式来看,很多单元就是以文学体裁来编排的。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现代诗歌,有文学巨匠,有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名著,有的现当代寓言故事与童话故事区分度不高,很多人把民间故事当成了神话故事。其实我们古代的神话故事是不多的,包括国外的,很多都是民间故事而已。

教研员特别要注意的是“神话故事带有宗教色彩”,把握不好甚至会让你“丢饭碗”。怎样区分哪是宗教的哪是神话的,比如《盘古开天地》是创世纪,而《诺亚方舟》也是创世纪,但它具有宗教色彩,包含有西方那套“普世价值”。这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我们的义务教育法对宗教有明确的规定:在我们国家是不允许把宗教的内容带进我们的学校,带进我们的课堂。带进课堂就是犯法。还有就是现代诗歌的教学,现代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在我们的教材里比较多见,但百分之九十的老师把现代诗歌教错了,把现代诗歌当成了散文来教,我们这套教材要提示学生对现代诗歌文学样式的审美。老师们要认真看看我们那个核心素养的清单,这个跟我们的这套教材的结合是十分紧密的。四年级下册单独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现代诗歌,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掌握朗读现代诗歌的一些方法。
第四个意识就是读书意识。
部编教材三至六年级的课文由原来的三十几篇减少到二十几篇,但是阅读量却增加了,其增加的地方就在课外阅读上,具体说就在“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这套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克服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促进了儿童的阅读进教材、进课程,体现了亲子阅读、全民阅读、自主阅读的思想。国务院李克强总理每年的答记者问都在提全民阅读,可这几年老不能实现,我们的部编教材就正在努力地好落实他的讲话精神——通过孩子和家长一起读书来实现全民阅读,走向一个全民阅读的社会。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凭一本国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书,越多越好。”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还可以练习速读,读整本书是我们这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我们说课文篇数少了,那么就正好去读整本的书,这样阅读量自然就大了。读整本的书究竟要读什么书呢?怎么读好书呢?家长有困惑,老师也有困惑,大家都困惑,我的建议就是把孩子带到图书馆去,那里边的书都是健康的,孩子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当然多读书、读好书还得要有好的方法来引导。我们的教材在第一学段就推进了读童谣、读儿歌、读情节简单有趣的儿童故事,让学生对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老师们在平时引导儿童读书的时候要关注书的名称、书的作者、书的目录、书的封面,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怎么样爱护图书。

对于低年级我是不赞成读绘本的,我曾在多种场合都表示低年级的学生读绘本是在浪费时间和时机,所以我没有让绘本进入我们的部编教材。因为孩子读带文字的书不但巩固了所学的字,而且还在自主阅读中认识了很多新字,丰富了自己的积累,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如果孩子爱上了绘本以后就很难爱上带文字的书,特别是到了中年级以后有些长文达三千多字,学生就更有恐惧感了,而长文章正是我们这套教材的一大特点之一。叶老有一个思想叫做“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我们这套教材就要特别落实叶老的这个思想。低年级安排儿歌、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读着读着就背诵了,对儿童的吸引力就更好,比绘本好很多。到了二三年段怎么办?我们就可以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开始读整本书。
第五是主体意识
我从语文课程的形态这个角度来谈,我把语文课程的形态表述为四个方面:标准课程(也是国家课程);文本课程(就是教科书);实施课程(就是我们的教学);经验课程。我认为课程改革有一个失误就是把九十年代我们小学语文改革几个好的试验点给堵上了。比如中年级识字体现读写谁敢提,叶澜讲的“双轨运行、单轨读写”没有吧,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没有,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育”也没有。吴立岗先生的“素描作文”也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2:05:0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就从怎么教这个角度讲讲主体意识。纵观我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最终要通过教科书来落实,通过广大的老师来具体实施。课改之初吸收的指导思想是有一些问题的,过分地强调师生的平等对话,过分地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按此逻辑,不想学什么就不学了吗?修订过后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得到了重视,但是我也看到有些语文课堂过去过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现在我们讲了语言文字运用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被弱化的苗头了,表现在语文教学的串讲串问。之初我们倡导的小学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不多见了,小语会中搞的教学观摩活动表现得很明显。所以我在这里强调两点:

一、强调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表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语文的训练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体现自得、自悟、自能的过程。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作为老师“该扶就扶,该放就放,扶放结合、扶放适度”,这是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两者的关系我总结出来的十六个字。

二、我们强调目标意识、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我不希望我们的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不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回到过去那种机械的、繁琐的语言训练的老路上去。这一点我希望引起我们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我们语文的训练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体现出训练的层次性、阶段性、连续性。训练的面要扩大(面向每一个孩子),训练的时间要缩短,训练的效果要提高。训练要区分开“重点训练”和“一般训练”,比如说做好文字的训练,要打好文字的基础,为什么近年来强调笔画、笔顺,强调偏旁部首,这就是文字的基本功。

总之,我们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是有激情的课,是有意思的课,是下课的铃声响了却忘记了下课舍不得下课的语文课。
第六是科研意识
温教授反复要我强调怎么样用好这套教材,树立科研意识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2015年8月,刘延东主持对三科教材的第三次审定,明确指出三科教材推广使用后,要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加强对三科教材的跟踪研究。所以我希望各省市要确定当地的研究课题,人教社课程研究所可以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予以立项。课题最好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进行申报,课题可大可小,可以从设计出发,从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要有问题意识,要把这些问题提炼出来形成课题。按照中央的安排,我们这套教材还要继续修订、继续完善、继续提高质量变成统编教材。那么这项工作需要建立在各位老师的科研课题之上。
总之,我想有了各个省市教研员以及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有各省出版代理单位的大力支持,这套部编教材不仅仅是非常好教,一定会教好。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4 15: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