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1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00:0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王祥祥

  最近有幸阅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感触很深,书中很多东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想谈谈自己的感想。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又一力作,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的时候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英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又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教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它时时给读者传递着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有过辉煌的文明,但它们都从辉煌到衰落最后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等。其实创造文明是人类自己,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自己。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也看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作者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思考。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为中华民族而骄傲。

  针对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似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尽全力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去为大的目标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小努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00:04:25 | 只看该作者
千年一叹读后感

  我不是个什么高雅的人,也不热衷于历史,平时比较喜欢看看言语直白的能够直接受用的书,看”千年一叹“是因为自己无聊向朋友借书、朋友推荐的。”无心插柳柳成枝“,这一看,就像遇到了黑洞,进去了就出不来了。

  这本书是凤凰卫视为迎接”千僖之年“,特别制作了探询世界文明古国的节目,为人们揭开千年来神秘的世界文明之迷。探访组均是凤凰卫视著名当家、深受广大观众喜欢的节目主持人,有李戈辉、陈鲁豫、孟广美、吴小莉等,还特别邀请了 余秋雨先生全程当家,及时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让观众能够与探访团时间、空间上同步前进。这场声势浩大的走访耗时 2 个月,在”千僖之年“的第一天结束旅程。本次安排的行程从希腊、埃及、巴比伦、伊朗、伊拉克、印度、帕比尔、中国等,足迹遍布了所有的文明古国,他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跨度了千年的历史!古今对比,以古鉴今,横向观望,纵向感受,给我们后人以启示。

  很欣赏余秋雨老师犀利的目光,优雅的文笔,经典的修饰,渊博的知识,在余老师的指引下,我的心灵也开始了深层次的思索。相对之前直白见效的书,我似乎养成了依赖、不愿思考的习惯,结果慢慢的引以为豪的洞察力、看透问题的敏锐力都降低了。在这本书里,我们随着凤凰卫视的足迹,将历史的脚印刻进了心里,在心里体会着历史带来的丰硕果实,同时,也品味着在今天找到昨天背景的反思。历史是贯通的,人物也是统一的,我们可以在古代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自然也可以从由人组成的社会里触摸着古今的脉搏,感受一脉相承的喜悦。

  我是个平凡的人,不想当什么文人墨客,思想境界也还没达到高水平,但是我能做的是从生活小事中思索人生大哲理。生活充满着故事,故事的背后又折射出哲学的光芒。呵呵,立意有点高了,现实点吧,在生活中、在与人交往中学习成长,发现做人、做事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00:04:30 | 只看该作者
千年一叹读后感

  看了”千年一叹“在惊讶之余只剩下纷乱。我被人类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文明进程震惊打乱。纷乱之余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记下这稍纵即逝的感觉。可是真的到写的时候却又提笔难下,脑中一片空白。

  人类的历史也和人的一生一样,从童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对于历史我们不知道它怎么构建,只看到它的衰落。对于人自己又有谁知道如何到来的呢?只知道自己的离开。人类连自己文明的关键部位也完全茫然,而人对自己又认识多少呢?希腊神庙上刻有”人啊,认识你自己。“可是又有谁做到了,从这说人类确实很无知。

  关于文明人类建了毁,毁了建。也许在人的基因中天生有毁灭的因子吧。所以可以在美仑美焕的宫殿燃烧的大火前拍手为庆,能无视那古老的历史碎片满地抛,能随意打碎几千年前的古人塑像的鼻子。他们征服,他们抹杀,将一切的文明痕迹毁灭。

  可是话又说回来,若没有毁灭地球上负载的了那么多的遗址遗迹吗?到时怕是活人也没有地方了。就像是人一样生老病死,才能代代相传,文明也一样需要换代,需要进步。只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在进步的途中怎么掉下了那么多。不,也许是他们被淘汰了,跟不上步伐了。于是一个一个难解的谜被那些遗失了的留给了人类,也许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罢——谁让你们不等人家了呢?

  站在人类历史面前作为独自的个人又是何其渺小!我不知道该怎么定位自己了。这个问题并不是新问题却是在今年被真的抬上了人生的议程,从此再也不能摆脱了。或许在一段时间中会被别的更确切的问题

  压住,但总是在你不经意的瞬间给你一击,让你防不胜防。正是神庙上刻的那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多么平常又是多么深刻,深到你不能想,只要一沾上就再也不能摆脱了。在求知中挣扎,却不知越是挣扎它对你的束缚越紧。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对待它。

  ”愚昧使人安定,小智使人混乱,大智又使人安定。“那么也许自己正是处于小智中,处于混乱中。即不能有大智慧将问题解决,又不至于不见问题。处在这中间怎能不混乱,怎能不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00:04:34 | 只看该作者
千年一叹读后感

  书看完了就要写一段读后感,不论它多还是少。虽然这本《千年一叹》注定要被我读很多遍,但我希望每读一遍都能有一次新的感悟。当然,这一定很容易做到,因为第一遍能读懂的东西太少太少。

  余秋雨先生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人,虽然有人说他是跳梁小丑,有人说他靠卖文字为生,没有那么崇高。可我哪管得了那么多,在我这边从来就没有个人崇拜这类的东西,只要是能受益的书我都愿意读一读。更何况,余秋雨先生在文中对于所到国文明的点评和对中华文明的解读确实有理有据让人折服,很多之前想不通的问题也一下全理顺了。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可以说最大的感悟在于对中华文明的爱更深了,更骄傲了,同时也更着急了。在以前,我总会不经意地将文化和政治混为一谈,看到西方人民的美好生活就会不由自主地觉得中国人民的好日子怕是有得磨了。泱泱大国总抱持着文明古国和历史悠久这几个词耀武扬威着总觉得丢人,因为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国家差太多,也对不起这厚重的历史积淀。可现在,这样的想法已然消散。因为国家的现状是政治决定的,这与文明没有关系。余秋雨在书中的一段话对我的感触很深,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学生辈的一些年轻人,不好好读书,只以否定和嘲笑为职业。一提祖先就愤恨,真该劝他们好好开开眼界,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一个劣等民族,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中华文明的受惠者并不容易,切莫狂妄较慢了。“这里必需要注意”民族“和”中华文明“这两个词,不可偷换了概念,我们的骄傲与当局那可是没有关系的。

  同时,我也开始着急了,我发现在我身边和我同龄的人,很少有人在关注我们自己的文明。作为我自身,我了解地太少,远不能起到传播的作用但至少还能保护它。可很多年轻人,他们似乎觉得自己身在中国是不幸到了极点,生来就是为了完成反抗中华文明这个使命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做事一定要一码归一码,这与我们的中华文明本身没有关系,反倒是我们忘却了自然,忘却了中庸,将一切主心骨都投射在人际和关系上,才会一步步走到如斯地步。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仅存的,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切不可断送或削弱在我们这辈人手里,否则我们既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后代了。

  最后除了文中已引用的段落,再摘抄两句与我现在心境较符合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1、 圣洁总会遇到卑劣,而卑劣又总是振振有词,千古皆然。

  2、 现代的精致是没有诗意的,真正的诗意在历久不变的原始生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00:04:39 | 只看该作者
千年一叹读后感

  一想读书,便会想到它;一拿起翻阅,便爱不释手;一认真阅读,便有如饥似渴的感觉 …… 在我的记忆里,真的不知把它读了多少遍了。它就是著名学者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每每读它,我都感慨万千;每每读它,我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会被那种深情所充盈 —— ”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庆幸,而自豪吧!“

  这本书是于教授在”千禧之年“随香港凤凰卫视摄制组越野数万里,(从希腊开始,接着到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从青藏高原回国。)考察人类各大文明时所写的日记。一提起人类四大文明古国,我们惊叹不已,赞叹不已。可于教授一行人的寻访,考察,历险,却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文明已离他们远去,文明祖先的后代如今生活的世界,是荒凉的,恐怖的,极度贫困的。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集在伊拉克一所最好的小学里。学生从书包里拿出的课本用塑料纸包着,里面有很多破页。书不是自己的,是从上一届学生那里传下来的,已经不知传了多少个孩子的手了。这里的孩子很少见到文具,把铅笔,橡皮,卷笔刀之类的文具视为珍宝。于教授一行人看着孩子渴求的目光,只后悔文具带的带少。上学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多数孩子流浪街头,成为乞丐。看着眼前,我们怎能想到就是这些孩子的祖先发明了”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年,这里就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两河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这种文明影响到古埃及,又通过埃及影响到希腊。它是欧洲文明的溯源地,它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可如今,这块土地上呈现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文明?孩子连最起码的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那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文化,文明又从何谈起?

  想想我们中国的孩子,他们衣食无忧,并接受着良好的教育,生活是那么的幸福 …… 就拿中国西北,西南较贫困的山区来说,在政府的努力下,在义务教育法的保障下,适龄儿童也都顺利的走进学校大门。如果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政府还为他们开通了种种绿色通道,以致顺利毕业 …… 同样是文明古国的后代,可如今的生活却是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是中华民族的儿孙。

  让我们随着余教授的脚步把目光转向巴基斯坦的奎达到首都伊斯兰堡的途中,”沿途泥路高低不平,到处都是灰土。树咋一看像是用泥土雕成。树下是堆积如山的垃圾,垃圾上站着无数双赤脚。“”今天不是星期天,可孩子们都站在这里,有几个在卖一块块面食,面食上有绿点,那是豆角,有红点那是颜色,但更多是黑点,那是苍蝇。“

  这样的描写书中比比皆是。

  每每读到这些,我都禁不住发问:”同样是文明古国的后代,生活怎么会有着 天壤之别?“

  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是中华民族的儿孙。

  珍惜今天的生活,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庆幸,而自豪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18: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