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看图说话”到“看图对话”─浅谈如何使用好《品德与生活》新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8:0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看图说话”到“看图对话”─浅谈如何使用好《品德与生活》新教材
孙 民  湖北省武汉市余家头学校

《品德与生活》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感觉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学生有兴趣,喜欢看。老师感觉不好教呢,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教的,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教起;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在利用教材时简单的搞成看图说话。其结果是让学生干巴巴地表述图意,然后再“贴标签”似地说些无关痛痒的体会、认识……大道理;还有的老师认为新教材的图画、图片所呈现的生活场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是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的。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不用教材了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使用好《品德与生活》新教材谈谈个人的体会。

不能照本宣科,教材是需要师生创造的范例。

有的老师拿到新教材感觉到没有什么可教的,其实,这是用过去的旧观念看新教材。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材即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复制教材上呈现的一切。而新教材以图为主,又多呈现生活场景与生活事件。那种照本宣科的做法是行不通也是做不到的了。按新课标编写的新教科书,主要功能是能提高、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造血功能。教材中的范例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是需要师生创造的范例。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下同)二年级下学期“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话题,教材是以浙江杭州为例,展示了当地的传说故事、名胜古迹、戏曲艺术及民间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当然不是让学生听《白蛇传》、跳“采茶舞”……一一落实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而是以教材为范例,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除了有美丽的风景外,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特有的歌舞剧种……以武汉市为例,我们的学生以黄鹤楼为家乡的骄傲,当他们在收集、准备、展示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到崔颢曾写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佳句,以及李白看到这首诗后,搁下手中的笔,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故事后,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加深了,对家乡的爱得到了升华。

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能够真正地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是创造,而不是重复。教师要合理的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活。

不能看图说话,教材是可以对话的文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8:09:45 | 只看该作者

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搞成“看图说话”,我们需要“看图对话”,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

有专家指出,只有在对话中的儿童才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在使用新教材时,我们要树立这种对话观。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种对话要关注一个基础,明确一个目的,设计多种形式。关注一个基础即对话中的学生往往是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正是我们开展经验性活动教学的基础。明确一个目的即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活动是引导学生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的生活,过更好的生活。设计多种形式即对话的形式不仅仅是你问我答,这里所说的对话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可以是感悟体验式,也可以是发现探究式……

例如二年级下学期《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主题,在教学中,不要简单地上成书上的儿童是怎么做的,我要向他们学什么。而要通过书中的小女孩聚精会神地观察她养的金鱼,引发学生讲出“我”养兔、养蚕时怎么样……“我”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正是教材上所画不出来的儿童的真切感受吗?通过这种对话,教材的范例性充分地得到体现;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对话,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

不能弃而不用,教材是提升学生生活的拐杖。

品德与生活课实施的是生活德育,以生活为依托,贴近生活是本课的显著特点,对于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是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的。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不用教材了呢?

陶行知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东西搬一些到学校里,好比搬一些树枝到鸟笼里,但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他还说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教育作用。新教材实际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它不只是关注生活,它更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发展。教材更重要的功能是引起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建构。教材是拐杖,在学步时,不去依靠是可能摔跤的。

教材的确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但同时也关注儿童未来的生活。教材所呈现的生活不仅仅是“发展的果实”──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更是“发展的花蕾”──明日可能达到的发展标准。教师要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思想观点与认识。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不断与教材的思想观点及认识融合。在这种融合中实现对生活的提升。

例如二年级上学期“爱惜书本和文具”话题。对于拿到新书、新的学习用品的孩子们来说,这个话题他们有话可说。但往往会流于空泛。教材适时的提供了范例:我也想保护好书,可是它总爱卷角;笔老爱掉;本子总擦破……在教学中,这些范例就像拐杖一样,引导学生由空泛到养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塑造品德。学生会更深入地探究爱惜书本和文具的做法,在做中学,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体悟爱惜之情。

运用新教材要有新思路,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出来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在对话中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在对话中促进儿童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7 10: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