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1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欺负类儿童的人格特点研究综述教学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5:2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欺负类儿童的人格特点研究综述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莉 陈旭

摘 要:欺负是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现象,并引起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欺负与人格的关系入手,具体阐述了欺负者的人格特质、自我概念、自尊、自恋、对欺负的态度等人格侧面的研究现状,并对以后的研究作了具体展望。

关键词:欺负行为;人格;欺负者;自我概念;自尊;价值观

欺负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欺负作为攻击的一个子集,指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另一方重复施加的攻击行为,它具有行为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性,攻击者的未受激惹性和重复发生性等特征。

在整个20世纪,人们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及其意义的认识一直摇摆不定。干预论认为欺负危害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秩序,而人格与行为又是可塑的,强调进行干预;而非干预论认为儿童群体中的同伴冲突是其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儿童通过寻找冲突解决方法,促进认知、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但忽视了欺负和一般冲突的区别。欺负可能造成儿童人格的畸形发展,所以开展欺负和人格关系的研究有重要实践意义。

已往的欺负行为人格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格特质、自我,尤其是自尊、价值观等几方面。本文就近年来对欺负者人格的研究进行简要评述。

1欺负者各人格侧面的研究

1.1关于欺负者人格特质的研究

奥尔波特(Gorden Allport)[1]把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他认为特质就是以某种特别方式做出的一种反映倾向。关于欺负者的人格特质研究,国内外的研究主要运用了艾森克(Eysenck)个性问卷幼年版调查儿童的人格特点。Slee和Ribby[2]曾发现欺负者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上的精神质量表得分较高。陈世平[3]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测量儿童欺负行为与个性及心理问题倾向之间的关系,表明欺负组被试在个性特征上以高精神质和相对外倾性为典型特征。Byren[4]运用其他人格量表进行的研究发现欺负者攻击性和情绪性的显著正相关。谷传华[5]等考察了小学儿童的欺负问题和人格倾向间的关系,表明小学儿童欺负他人的发生频率和精神质水平相关显著。多个研究表明,精神质水平对欺负发生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根据艾森克的研究,高精神质量表得分往往意味着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冷酷和缺乏同情心等特点。这部分人对外界情绪刺激过度敏感,易情绪激动,并且很难回到正常情绪状态。这与欺负者的外在表现比较一致。但是艾森克个性问卷的三个纬度精神质,神经质和内外向主要探查了儿童的气质这种内部倾向性。而气质是人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表现出一个人生来就有的自然特性。仅仅用人格特质来解释欺负行为,就不免陷过于武断和悲观,难以发挥人的主观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5:21:57 | 只看该作者

1.2欺负者自我概念的研究

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成份,其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格的健全程度。自我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人们按照与自己看法一致的方式行动。

Olweus[6]等人指出,欺负者应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才能将欺负行为付诸实践。Bjorkqvist[7]等人的研究发现,典型欺负者有相对积极的自我概念。Johnson和Lewis[8]对欺负者自我概念的三个方面(学业、社交、自尊)的研究表明,典型欺负者除了学业领域外,在社交和自尊方面有相对积极的自我概念。但郑希付[9]的研究表明欺负类儿童并没有消极的学业认知。这种分歧可能与他们选取欺负者的标准不同有关。另外一些学者却得到相反的结论。香港学者[10]用多水平分析技术对近20年关于儿童攻击和自我感知关系的研究进行元分析显示,儿童攻击和自我总体感知、自感认知能力之间有低度但显著负相关,和自感社交能力之间的关联不明显。

这些差异可能源于对欺负的理解不同。Dodge将攻击行为分为主动攻击和敌意性攻击,敌意性攻击者自身一般也是被欺负者,具有受欺负者的典型人格特征。

1.3欺负者自尊的研究

自尊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指个体对自身价值作出的判断,以及与此相关的感情。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尊与攻击、被攻击的关系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

1.3.1低自尊和欺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低自尊导致攻击。低自尊和暴力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此消彼长。I.Sutherland[11]的研究发现,低自尊和低自我关注能够预测儿童的攻击行为,而且自尊对欺负行为的预测性很高。自尊与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有关,低自尊是攻击的显著“预报器”。谷传华[5]]等调查了我国儿童的自尊和欺负\被欺负的情况认为欺负与低自尊显著相关。他们解释说可能与我国儿童的学业负担较重,学习失败,自尊降低导致的消极情绪有关。这可能因为低自尊者一般倾向于寻求社会关注,他们往往使用欺负等消极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更多的研究发现,欺负者的自尊水平更高一些。

1.3.2高自尊和欺负

高自尊攻击理论认为,攻击通常是自我危机的结果,即对自己非常有利的自我概念遭到他人质疑时的现象。

有关自我评价动机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假设,自我验证假设和自我增强假设。自我验证(elf-verification)是指个体试图在自我知觉之间以及自我知觉与即将获得的信息之间求得一致性。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指试图寻找维持或提高自尊的信息。当我们的自我验证需要与自我增强的感情需要发生冲突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

斯旺[1]在假设测验中让被试寻找自我验证的伙伴,结果表明有正面自我概念的人喜欢选择说好话的评价者,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选择有不好评价的评价者。说明高自尊的人倾向于自我增强。在遇到与自我评价不一致时容易导致情绪困扰,从而引发攻击。而低自尊者倾向于自我验证。

Salmivalli[12]研究发现防卫性高自尊的人容易成为欺负者。而个人自尊和被评价为欺负者的排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有人用高自尊异质性假说来解释这种现象。高自尊异质性假说指高自尊的行为比低自尊的人更具多样性。真正高自尊的人一般不表现攻击性行为,但防卫性高自尊的人却具有很高的攻击性。而Baumeister[13]却发现自尊与攻击没有关系。

对于自尊与攻击之间的联系,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张文新等认为自尊或许并不是攻击的最佳预测项。

对于自尊和欺负关系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一种原因可能在于测量方法的不同,对攻击和自尊的分类不同造成的。自尊的稳定性也许会造成结果不一致。儿童的自尊稳定性较低[14]。自尊不稳定意味着受情境的影响更大,对行为的预测性更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5:22:01 | 只看该作者

1.3.3自恋和欺负

Stuck和Sporer[15]研究证实自恋容易导致攻击性报复。Rhodewalt和Morf[16]发现自恋和敌意之间显著相关。Raskin和Wink[17]调查发现自恋和攻击之间存在正相关。Baumeister[13]等认为,自恋者自尊一般较高,但不稳定,而且具有自我防卫性。他在一个配对研究中发现自尊与攻击无显著相关,而自恋是攻击的重要预测项。因此他们认为自尊与攻击没有联系,而自恋能有效预测攻击。

自恋属于高自尊的子集,是高自尊的膨胀状态。由于外界反馈往往围绕着个体的真实情况上下波动,因此高度膨胀自我评价的个体可能遇到的威胁他评更多,容易对威胁反馈形成弥散性敏感,提高攻击的发生率。

1.4欺负者对欺负的态度

欺负者通常持有与社会规范相悖的价值观,它表现为社会认知过程的某种偏差和缺陷,使这些儿童对欺负行为和社会环境的态度和看法发生偏离,并形成特定的情绪和攻击行为模式。

Dodge[18]的研究发现,欺负者可能在社会信息加工的某个环节上出现了认知偏差。Smith和Boulton[19]认为欺负他人的儿童对社会事件有不同的价值和目标。研究者通过对欺负儿童的直接访谈发现,这些儿童将操场看作粗暴的地方。对欺负的研究发现,欺负者一般对欺负他人的行为持肯定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张文新[20]等做的研究表明,女孩对欺负的态度比男孩积极,这也说明了已有的研究结果:即使将间接攻击加进去,男孩比女孩更多的卷入欺负事件。在欺负\受欺负问题中不同身份的儿童对欺负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未参与者对待欺负的态度最积极,欺负者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最消极,与欺负者相比,受欺负者更同情别的受欺负者,而欺负者最倾向于加入欺负不喜欢的人的行列。儿童之所以欺负他人,与他们对待欺负的消极态度有关。

欺负者的价值观和身体优势一起构成其人格的认知基础。欺负者一旦形成特定的认知倾向,在环境适宜时,就会引发欺负行为。

2 欺负与个性特征的预测关系

欺负不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一种孤立的经历,它能预测儿童其他方面的问题。Bjorkqvist[7]等人对儿童的自我认识的研究发现,欺负者对自我冲动性的评价远远低于一般儿童,而且在情绪化上的得分也很高。表明欺负者可能缺乏某种自控力,行为缺乏理智性。Smith[21]总结欺负者多脾气暴躁,易激怒,对一般性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可见敏感,情绪化是欺负者的典型特征。许多研究表明精神质对欺负有较好的预测力。在对欺负行为进行矫正时要充分考虑欺负者的情绪和行为特点,有的放矢,才能更好达到目的。

3 现有研究的展望

3.1 欺负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趋势

现有的人格特质研究揭示,欺负者具有稳定的气质特征,说明个体的高级神经机制可部分的揭示和说明欺负行为。应开展关于欺负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现有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3.2欺负的自尊影响机制的研究

自尊作为人格变量,能够有效的预测个体的行为。而关于自尊和欺负行为的研究结论各不相同,亟需对自尊影响攻击行为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矫治欺负行为提供依据。

3.3 欺负研究模式的改进

在具体研究中目前大部分是相关研究,令人信服的结论较少。应建立因果关系,进行纵向研究,深入探讨各人格侧面与欺负的因果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5:22:04 | 只看该作者

3.4欺负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我国对欺负者人格特点的研究刚刚起步,跨文化研究也较少。我国学者应该开展对中小学欺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为儿童人格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推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发展。

3.5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开发

现有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提名法、个体访谈法、直接观察法和匿名自我报告法等,筛选欺负者和受欺负者。每种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可采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并且要注意开发更好的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推动欺负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L.A.珀文. 人格科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第一版

2  Slee P T. Ribby K. The relationship of Eysenck’s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self-esteem to bullying/victim behavior in Australian school boy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3 (14):371-373

3陈世平. 小学儿童欺负行为与个性特点和心理问题倾向的研究.[J]. 心理学探新 2003年第一期 第23卷总第85期

4 Byren B.J. Bullies and victims in school setting with reference to some Dublin schools.[J] . The Ir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4 15:574-586

5 谷传华. 张文新. 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03 35(1):101-105

6 Olweus D. 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 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M]. Washtion,DC Hemisphere 1978

7 Bjorkqvist K. Ekman K. Bullies and victims: their ego picture, ideal picture and normative ego picture.[J] .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2 23:307-313

8 David Johnson. Geraldine Lewis. Do you like what you see? Self-perceptions of adolescent bullies.[J].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xford: Dec 1999.Vol.25, Iss. 5;  pg. 665, 13 pgs

9 周海咏. 丁云霞. 郑希付 关于欺负类儿童自我概念的研究.[J]. 心理学探新 第23卷总第85期2003年第1期

10郭伯良. 张雷 儿童攻击和自我感知的关系.[J] .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5):529-533

11 I.Sutherland . JP Shepherd. A personality-based model of adolescent violence.[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Spring 2002 42,2; 433-441

12 Salmivalli C. Kaukiainen A. Kaistaniemi L. et al Self-evaluated self-esteem, peer-evaluxted self-esteem and defensive egotism as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s’ participation in bullying situations.[J]. P. Baumeister R.F. 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9 25:1268-1278

13 Bushman B.JThreatened egotism, narcissism, self-esteem and direct and displaced aggression: Dose self-love or self-hate to violence?.[J]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5:219-2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5:22:06 | 只看该作者

14张丽华. 杨丽珠 3~8岁儿童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年 01期

15 Stuck TS. Spoere SL. When a grandiose self-image is threatened: Narcissism and self-concept clarity as predictors of negative emotions and aggression following ego-threa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2. 70: 509—532

16 Morf. Carolyn C.  Rhodewalt. Frederick. Narcissism and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Explorations inobject relation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Thousand Oaks: Dec 1993.Vol.19, Iss. 6;  pg. 668

17 . Baumeister R.F. Smart L. Boden JM. Relation of threatened egotism to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J].Psychological Review 1996. 103:5-33

18 David Schwartz.  Kenneth A Dodge.  John D Coie. Julie A Hubbard. et al   Social-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in boys' play groups JournalofAbnormal.[J].ChildPsychology. NewYorkec1998.Vol.26, Iss. 6;  pg. 431, 10 pgs

19 Smith PK. Rough and tumble play, aggression and dominance: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in children’s encounters.[J]. Human Development 1990 33:271-282

20 张文新. 王丽萍. 宫秀丽. 武建芬. 张冲 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研究.[J] . 心理科学 2002年第25卷第2期

21 Smith P K. The silent nightmare: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peergroups.[J] The Psychologist 1991 4,234-2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1 12: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