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弱化原因及对策研究
武 琰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⑴ 为什么要开展这项课题的研究
每一个班级都有其自身的个性,这表现在班上每一位成员的行为上。班级个性的核心是一种精神状态。在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中,总要有一个积极的共同追求,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每一位成员都有一种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问题是,班级社会对于班级成员的需求并非是必须的,因为班级群体有几十位学生,而对于个体的交往需要来说,也许一个较小的交往群体,如二人群体就能满足个体的交往需要。如果从大的班级群体来说,不能接纳某个学生,那么这个学生只要能找到一个小群体,从中获得安全、归属与交往的需要,他就未必要认同整个班级群体。这样将对整个班级的班风建设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负面影响。
⑵研究的依据和背景材料
学生的“我的班级意识”在班级精神塑造中的重要性,有许多班主任早已认识到了。他们努力要使学生形成班集体的意识,但是他们往往只是从学生的外在要求方面来认识的,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归属于一个班级的意识,是“我的班级意识”产生的条件,并且这种意识只有在班级为个体提供安全与归属保障的前提下才会产生。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呢?只有班级群体能够为它的成员提供基本需要满足的前提下,这种归属意识才能产生
班级成员对班级群体有着怎样的需要呢?首先他们需要获得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表现为他们的行为,能够在班级群体中获得支持。这种支持当然来源于整个班级集体,但是更重要的是来源于班主任,因为班主任作为班级拥有法定权威地位的群体领导者,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了群体对其一个成员的认可。其次,他们需要获得价值感。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人的社会价值是以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决定的。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班级成员在班级社会中,也处于一定的地位。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在班级社会中获得群体成员给予积极评价的地位,那么他就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也就难以认同班级群体的价值,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
⑶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对于学生的社会性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人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因此,班级应当能够满足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要,也一定能够满足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刚刚入学的学生正处在形成集体归属感的初始阶段,因此让低年级学生尽快形成班级的集体归属感就尤为重要。
针对在行为习惯上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能在小学低年级时期不要因为行为习惯上产生的差距,过早的形成小学学生的早期学习动荡分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