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谈低年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00:0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目前,校园安全成了我们家长和老师日益关注的话题,也是学校和社会最有争议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安全,重于泰山,“安全”二字值千金。“问君能有几多愁?安全问题挂心头。”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诚然,如果没有了安全,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无塔之丘。我们学校经常搞教育,教书育人,一直把“育人”看得很重很重。但是,在当下通讯、工业日益发达、汽车的世界和海洋中,还有各个非自然的环境中,我们学生的安全成了头等大事。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孩子。”更应该面向校园安全。

我们暂不论校外的安全如何,交通事故和校车事故的频发,单论校园事故的发生数不胜数。大的有伤亡,骨折,但是小事一桩的就像蜘蛛网一样就很多。老师正在上课,讲台下开始了地道战。下课站路队,有的同学碰在一起,还有的因为铅笔不小心扎伤别人眼睛的,因为同桌伴嘴角,手一推磕破头流血缝针的,这鸡毛蒜皮的事全是班主任的家常便饭。老师正在办公,学生打小报告…….如何才能减少和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建设一个和谐共生的校园呢?

我认为,单凭老师和班主任一味的说教和品德教育和事后批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我思考再三,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利用学校和家庭有效的能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现在的学校几乎都有班班通,我们老师可以利用班班通给学生进行指导和资料收集、回放,让他们做出判断。多采用新闻、报纸媒体、电视多种手段来让他们多读、多看,多积累这方面的材料,达到可视的目的。比如:观看与社会性有关的《法制频道》、《新闻》等、

二、给学生树立安全的重要性,从形式和书面上来呼唤他们,把它搬到讲台上

1、学校是孩子的主要游戏阵地,学校领导也很重视安全,但大多数都是通过口头传达给班主任的形式,由班主任来传达给学生,形成了上传下令的领导模式和形式。学校,这所教育阵地的大营,比起学习来,我们往往看重的更多是学习,虽然我们也在注意安全,但是那种无形的、默默的、潜在的东西是我们看不见的。学校里,高年级学生还好点,他们已经有了安全意识和防范的能力,可是对于年龄尚幼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太小、意识浅薄,校园事故的发生率往往是低年级学生居多。学校每周一次的升国旗大会上,给班级颁发的红旗是纪律红旗、卫生红旗和路队红旗,而没有安全红旗呢?如果,学校也以这种形式出台的话,学校肯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学校的地方课,更多的是古诗诵读和手工制作,有时也偶尔开心理健康课。如果地方课也有安全教育这门课,或者有安全教师,不是更好吗?我们老师经常为校园安全事故烦恼,为教育他们而大动肝火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动脑筋想以下,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呢?

2、也可以让低年级学生通过办手抄报的形式来让他们的手动起来。

3、通过评比的方法,可以再班级每周评出安全个人,也可以再学校里面,每周评出安全班级。我想,这样的话,这无形当中,孩子打闹、乱跑、横冲直撞的现象就会减少。

三、给班级孩子和学校建立一系列安全有效的安全体制

1、统一给孩子配置一样的胸卡——“家家通”。上面写着学校、班级、姓名、性别,父母双方的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便于沟通和联系。建立以人为单位的统一体系。使我们的工作更便捷。

2、在校园内建立有效健全的校园管理体制。

(1)现在,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拥堵,大量人口注入城市,有了大班额班级。班级拥堵,校园拥堵,已经也像大街一样人头攒动,成为不争的事实。学校里面也可以向马路上借鉴,因为我们学校也是一个有人的人多的群体,建议学校多划分书写校园交通体制和标志,学校工作规范、明确化了,放学和上学时就不会出现拥堵的现象。比如,可以在大门口划出右行线让学生有秩序的进出校园。采用分流的机制,学校可以多设一个门口,减轻学校“放学难”、“拥堵”的现象。

(2)学校场地明确化,减轻学校下课学生活动难的现象。学校可以建立活动。羽毛球区、乒乓球区、自由活动区。

(3)在有人的地方和学校的主要区域,设立校警,用于指导和教育他们,便于放置突发事情。

四、结合低年级心理特点,使他们有事可做

低年级学生好动,生性活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9: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