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5: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和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同学用心聆听的少;把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同学去考虑、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同学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局部时间里(课的后半局部)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同学当作音乐专业的同学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外表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局部同学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局部同学对音乐的兴趣和喜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南辕北辙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论同学学得如何,只顾依照已备的教学设计、时间表灌之。同学回答问题顺我者褒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同学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同学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同学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同学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同学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缺乏。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同学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学设计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同学该干什么、此时同学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分钟我该怎样布置,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同学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自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假如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同学的多,聆听同学心声、掌握同学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同学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同学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方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身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缺乏,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终究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局部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别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肯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别。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别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加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同学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同学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和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干出现我国自身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身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同学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布置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同学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需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和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自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靠他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一起的名曲了。假如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同学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同学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腐、手段和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一边是歌厅、音乐会、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如此强烈的对比、反差,再加上领导的管理水平与意识,家长们的“务实”,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偏见,还有新闻媒体的导向,足以能把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挤进可有可无、被人遗忘的角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6: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