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教科书
去年年末,我收到了温家宝同志寄来的《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的清样。为了让这本书更严谨更适合年轻人阅读,他谦逊地征求了部分专家的意见,我有幸先睹为快。没有想到,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难读的地质笔记,竟然让我这个外行爱不释手,连夜细读。
这本书有着笔记所特有的现场感,翻开书,仿佛跟随着他的脚步走进了祁连山,迈进了地矿部。但是,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地质笔记。在描写地质工作的字里行间,也记录着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点滴。品读着他成长的经历与感悟,让人鲜明地感受到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纯真的报国情怀,求实的科学精神,不畏困难的生活勇气;看到一位管理干部务实的工作作风、缜密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方法。
我想,对于我这样非地质专业的普通读者而言,《温家宝地质笔记》更是一本教科书。它是年轻人成长的教科书,告诉人们,伟大始于平凡,理想创造辉煌。它也是知识分子成长的教科书,告诉我们,科学没有捷径,坚持才有奇迹。这本特别的“教科书”,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益良多。就我个人而言,最让我感动的是两组关键词:理想与行动、阅读与反思。
理想与行动
理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一个人前行的重要力量源泉。从生命叙事的角度来看,理想往往是人生命的自我镜像,是人对于目标的重要追寻。他就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人。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早在北京地质学院读书期间,他就多次参加野外教学实习,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当时就立下了志向:“一生将以高山为伴,不断探索和追求,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968年初,他结束了8年大学生涯,来到了甘肃祁连山地区从事野外地质考察后,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在1970年5月18日的日记中他写道:“现在,同事们都在打扑克。我不愿在那上面多费时间。我想,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我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1979年3月21日,他在日记里摘抄了爱因斯坦的一句格言:“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行动则是理想最好的伙伴。理想的实现需要不懈的行动,需要坚守的力量。他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人,不是一个空头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动着的理想主义者。他时刻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理想来对照自己的言行。
在祁连山野外考察的那些日子里,他经常要“顺着深沟爬至山脊,直到冰雪覆盖的地方。因为深沟切割,岩石露头、层理变化、岩浆侵入、构造形态十分清晰,宜于观察,沟两侧的地质状况也便于对比”。在野外观察时,他十分细心,一丝不苟,“为了定一个点,有时要跑一两个小时的山路,从不敢马虎”。当时,在行内有“遥测点”的说法,即根据远远看到的地质现象加以描述,并根据观察点附近的地貌特征在地形底图上定点了事。但是,他从未定过一个遥测点,他说∶“我的良知不允许我那样去做。我决不能偷懒,否则我将痛苦不可释。哪怕多爬一两个小时的山,我也要到实地进行观测,认真地记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1980年,已经担任处长的他没有陶醉在“少年得志”的“虚荣”之中,他在日记中说,如果只是过过小日子,参加参加会议,批阅批阅文件,工作和生活缺少目标,就会“空费精力,磨人生命”。正是清晰的人生理想,照耀着他前行,让他的行动分外执着。一路走来,他不彷徨,不动摇,从祁连山走到兰州,一直走到共和国总理的舞台。难怪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这本书是我用双脚走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