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7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00:0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篇一: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把我带到了陕北一个叫清平湾的小山村。作者史铁生用自己平实质朴的语言传神地描绘了那个古老、贫瘠的土地,让我真切地嗅到了黄土、麦谷、牛粪、干草的味道,让我体会到了最贫穷、最简单的生活。

  “遥远的清平湾”其实并不遥远,它一直在作者的心里,他爱它,所以他才能清楚地记得清平湾的地貌,黄土山上的谷堆、麦跺,拦牛的白老汉,留小儿,清明节时吃的“子推”,两个说书的瞎子,牛群的斗争……这些远离城市喧嚣的情景深深的刻在了史铁生的脑海里。

  整篇文章让我动容。那是怎样的贫穷啊!人民没日没夜地劳作,却依旧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村民的愿望是那样的简单——能吃得上白馍馍,睡得起一口好棺材。但即使是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却没有任何人抱怨。拦牛的白老汉由于眷恋家乡回到了清平湾,放弃了做官、住洋楼、穿绒袄的机会;山上拦牛的人的吆牛声永远那么诙谐、欢快,似乎一点儿感觉不到贫困的痛苦;乡亲们严肃认真地对待社员会,希望通过政策条文使家乡变大变强;清平湾的村民们坚韧、顽强、乐观地承受着苦难,埋头做活,不知疲倦,不求享乐,不曾抱怨。如此美好的人性,如此淳朴的感情,似乎离处在迷幻的大都市的我们越来越远了,办事我们讲究快速方便、走捷径开后门儿,找工作要求办公室、空调轻松惬意,我不知道是谁说的这句话:当一个人有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才算真正的活着。清平湾的人民应当是真正活着的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清平湾怎么样了。还是那么贫穷吗?或者变富裕了?还是经常塌方吗?树长起来了吗?人民吃得上白肉了吗?清明时节还吃白馍馍吗?还开社员会吗?白老汉还在拦牛吗?或者已经去世了?去世的时候睡上好棺材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吗?留小儿长大嫁人了吗?有孩子了吗?生活幸福吗?去过北京天安门了吗?见到毛主席没有?黄土上的牛群的新首领换成谁了……我虽然没有去过清平湾,但仿佛已和清平湾有了深厚的情感,我迫切的想知道清平湾的现状,它还好吗?

  哦,清平湾,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祝福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00:02:2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

  才59岁的史铁生走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书,虽然记忆已经模糊,但是最近还常曾起它,因为它让我回忆起老家的小村子和我儿时的生活,以及现在遥远的加拿大清净而安宁的生活。人真的太脆弱了,人生亦多变幻,有时太在意所谓的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其实真正实现了时,未必就有多幸福,反而是以前的清贫时的略带着苦味的生活往往更加令人怀念。况且生命易逝,应当珍惜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发现史铁生的病、所住的医院等竟然和当初父亲的经历惊人的类似。父亲刚去世时,常常梦见他又回来和我们在一起,还曾经有几次梦到是一种神药治好了父亲的病,他又恢复如常了,只是行动略显迟缓。还有就是常常梦到自己在一个部队的院子里,旁边就是大山,在院子里能看到山上的梯田和在梯田里赶着耕牛的农民。另外一个就是另外一个欧式的大院,紧靠着天安门,我在一个木头的房间里睡觉,外面还传来部队出操的号声。不知道这些场景是否我真的经历过,如果真的有,那一定也是很小很小时到父亲部队时留下的记忆,只是长久沉睡在我的记忆中, 最近才被父亲的离去唤醒了。父亲昏迷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常常后悔很多话没有跟他说,后来去看他,但是不知道他还能否听到。

  用MP3下载了<<十送红军>>等歌曲给他一遍又一遍的听,但是也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听到,还曾经把一本《毛泽东传》放在他病床的枕边。但愿他们那时还有意识, 只是不能表达。以前时常在所谓的“政治问题”上和父亲意见相左,以至于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现在想来,那是他的宗教,不可以随便批评。而我今天想对他说得是, 虽然我自知属于偏激型,但是其实对那些所谓的“政治问题”也并不是如我表现的那样较真,或者故意去反驳他的观点。

  我有时和他故意意见相左,也没有不尊重他的意思,真实的原因是我觉得我想让他知道我长大了, 成熟了,有了自己的观点了,甚至想让他为此而感到骄傲。至于这一个真实的原因,我一直没有对他说出口,想来他一直也没有意识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00:02:28 | 只看该作者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

  我很少读书,更很少接触文学作品。很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的介绍,我有幸拜读了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对于书中所描写的那段历史,我曾有过模糊的印象,因为那是我父辈的经历。虽然书中人物的经历和我父亲的经历大相径庭,但我依旧有一种亲切感!

  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不知道是我太容易被感动,还是作者写得太真实、太吸引人,总之,读着读着,我“入戏”了: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仿佛书中的陕北民歌就真的在我耳边响起;仿佛我就置身于那段历史中……

  当我读到“现在这窑前可真冷清。窑已做了仓库。那群吵吵嚷嚷的少年都到哪儿去了?好像根本不曾来过。好像他们还在窑里睡着懒觉。好像他们都去赶集了,买几筒罐头,吃罢就回来。好像他们都上山受苦去了,剩我一人在家做饭,一会就都会喊着饿回来的……所能清楚的只一件事:他们都远离了清平湾,但他们无论在这星球的什么地方,都终生忘不了这窑洞、这山川、这天空、这土地和人……”这一段的时候,我流泪了。我为什么会流泪,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父亲节回家看望父亲,父亲非常高兴!因为刚看过这本书的缘故,我向父亲提起了他插队时的事情,由于时间关系,父亲只是简单地向我讲述了他那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其实,父亲以前也给我们讲过,但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和书中的人物相比,我的父亲是幸运的:

  首先,父亲的“清平湾”距离自己家很近,可以经常回家,和家人团聚;

  其次,父亲的“清平湾”很富裕。在当时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丰衣足食”,主食以大米为主。父亲在插队的时候是绝对没有挨过饿的!父亲的“清平湾”给知青设了公共食堂,不用自己开伙,所以,无论是否会做饭,都绝对不会吃生米;

  第三,父亲的“清平湾”阶级斗争不是很激烈,人们生活的很安稳、祥和;

  第四,父亲在他的“清平湾”没有吃过太多的苦、挨过太多的累。父亲刚刚插队的时候,干过最重的活就是插秧和割水稻(父亲的“清平湾”是水稻的主产区),不过并没有干过多长时间。因为父亲多才多艺,所以不久父亲就被安排在了文艺队搞宣传、组织文艺演出、写材料、写写画画、有时候还出差搞外调、1970年,父亲做了村里的民办老师,一干就是11年……

  与书中的人物所不同的是:父亲当年没有离开他的“清平湾”。在插队的第三年,也就是 1970年的国庆节,父亲娶了村里出了名的好姑娘,在那里安了家,当然就是我的母亲啦。1971年,我的姐姐出生了;1973年6月6日,父母又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

  当1971年开始抽调知青回城,一直到1976年几乎所有的知青都已经返城的时候,我的父亲仍旧没有离开他的“清平湾”。我曾问过父亲:“您当时就真的没有动过回城的念头吗?”父亲说:“那时候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打算‘扎根农村’了,也已经有了你妈妈、你姐和你,所以就没有动过回城的念头!”

  多年以后,许多人开始反思、评判那段历史的对错、功过。我当然没有资格,但我曾和一位朋友调侃过:“我感谢毛主席他老人家,如果没有他的‘上山下乡’的政策,就没有我的出生!”

  1996年秋天,我的父亲离开了他的“清平湾”,但是父亲的“清平湾”并不遥远!父亲的青春留给了他的“清平湾”,也在那里收获了爱情!父亲回城以后,经常回那里,因为那里还有亲情、友情和乡情让他牵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00:02:3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      冉然

  这篇文章很美。当我的目光扫过作者最后一行字的时候,身体好像被灌进一种干净、清新、自然的空气。尤其是习惯了都市生活的我,对这样一种感觉简直是可欲而不可求的。作者的文字如同这文章的名字一样,遥远的,清灵的乡土气息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文章开篇,是以牛写起的,起初我并不觉得很吸引人,也不懂为何作者要以牛来开篇。后来我慢慢发现,这篇文章的魅力就在,它用缓慢的节奏带你走进清平湾,走进陕北乡村,踏上那片纯朴、生动的土壤。

  这篇文章涉及的人物不多,但仅从白老汉身上,就可以看到陕北农民的特点。这篇不长的描写陕北风情的文字,也让我联想到其他一些同样描写陕北的作品,并找到共通之处。文中的白老汉总爱唱陕北民歌,爱唱信天游,且随性而唱,这让我想起了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也写到了这样的人物,他并非主角,但每每一唱起信天游来,便给文中的世界带来鲜活和愉悦的气息,增色不少。这一曲又一曲的民歌,想必定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离开北京,走进陕北乡村时,老汉随口即来的民歌,也许是作者唯一的精神调剂。而这几首简单的陕北民歌,给予读者的,是浓烈而生动的异乡体验。那简单而生活化的歌词,让我每每看到,都会被一种亲切、质朴的快乐所感染。我想,也许这就是陕北乡村里人们的生活态度,没那么多欲望,烦扰,苦就是苦,甜就是甜,没什么大不了,想不通的时候就来一首信天游吧。这种潇洒的生活态度,着实令我欣赏。

  牛,在文中是一个不可取代的角色。作者对于清平湾的记忆,对于那片土地的记忆绝少不了它们的身影。从作者的笔下,我不仅仅看到牛的可爱,更看到了人的影子。我想,人与动物间,大都是相同的,在牛的世界里,可以看见最简单,最纯粹的温情冷暖,也可以看见生活中最平常的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人与牛之间的感情,可以是朋友间的关怀,也可以是一种信任和守护,当我们爱它的时候,我们会思考它的想法,尊重它的选择。人毕竟是冷酷的,牛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永远是牲口,是低一等的动物,即便是清平湾善良、温暖的人们,即便牛曾是他们的恩人,当牛无法再被利用的时候,纵然心有瞬间的不忍,纵然看得见它临死流下的泪水,也会心安理得的吃它的肉,填满自己的胃口。我们唯有庆幸的是,喂养它的人不会,喂养它的人会带着对它的爱而默默伤心,哽咽,这是人性中闪亮的地方。白老汉心里的难过唯有通过抽烟来表达,可他又能怎样呢,面对牛的死亡,他是无力的,有谁会为一头没用的牛而同全村起争执呢。这是生活的写实,人的善良是有限的,更是现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00:02:37 | 只看该作者
相比生活于都市的人,清平湾的人是更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因为即使穷,即使苦到没有肉吃,却没人捕食那些山里的小动物,甚至希望燕子来窑里做客,把他们视为一种神灵似地生物。我想,清平湾那片和谐,宁静的黄土地上,正因为有这样的人们,才让一切生灵,草木都生存的那么融洽。贫穷不可怕,村里人可以一起盼着“好光景”,唱着歌,种着地,互相扶持着,努力着,一天天也就这么过去了。可怕的是,当人失去信念,失去奔头的时候,无论条件多么优越都宛如行尸走肉,没有灵魂。

  我感觉,作者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白老汉的,或是通过白老汉,写出了在清平湾生活的人们,写出了遥远的,贫苦而美丽的清平湾,写出了那个时代中国局部的缩影。白老汉心中的痛怕是一辈子都抹不掉了,因为自己的吝啬而断送了儿子的命,像是戳在心口上的一把刀。可像他这种大方、憨厚的性格又怎会在自己儿子的病上舍不得花钱呢?读到这里的人怕是都知道原因的,这是对一个时代的无声的控诉,一声淹没在波涛的历史巨浪中的呐喊。文中的最后,没有再出现白老汉的身影,但我们通过他的孙女留小儿得知了老汉的情景,他还如往常那样照顾着作者那头红犍牛,唱着各式各样的陕北民歌,守在遥远的清平湾。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作者回京后,清平湾那又穷又苦的日子,怕是再也没有经历过了。倘若是我,我定会把这独特的经历当做我精神的圣殿。当被物质迷惑的时候,当心无法负荷的时候,我会走进那里,感受一下清凉的风,亲吻一下黄色的土地,然后告诉自己,我曾有过那样的日子,我曾遇到那样的人;我会问自己,什么才是你想要的,是圣殿里的悠然,还是圣殿外的匆匆呢……我相信,清平湾的故事总会给我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15: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