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6-7-31 01:36:23
|
只看该作者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一书是周国平的一本散文集,最早出版是在1996年6月,收集了1983年到1995年4月周国平的散文。在那个年代,周国平先生经历了人生特殊而重要的阶段,研究生毕业的他以接近不惑的年龄迎来了迟到的青春,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刺激,希望在哲学的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然而,生活却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变故。也正是这些个变故,使他暂时搁置学术计划,而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困惑的人生难题。现在看来,他所思考的确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思考的问题,存在 —— 生死 —— 平淡 —— 追求 —— 守望 —— 爱与人生。
最近休假在家,没事就是看看书做做饭,做做瑜伽看看老爸。《守望的距离》是先听聪爸的电台然后买书仔细看的,有时静下来趴在书房慢慢看仔细揣摩作者内心丰富的世界,有时边做饭边听听电台 静静聆听聪爸不急不缓的倾诉。字字入耳,句句入心。就这样慢慢看着感动着,琢磨着领悟着。
第二辑《未知生焉知死》看了两遍听了不只两遍,对于生死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是的,大多人对于父母都是这样的想法,在今年春节的时候父亲步入90岁,我满心欢喜的想着我自己也能活到90,好像父亲的存在是给我指明了一条生的道路。然而,在姑姑去世后卧床不起的父亲带给我的却是一种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前总是担心失去父亲,担心父母没了之后自己也会变成一个孤儿,然而看完本书后我明白了生死。如今面对父亲,我多了一份淡定和坦然。
大多人对于亲人的离去是抱持一种不舍的状态,因为亲人的离去自己多了一份孤独,因为亲人的离去自己失去了一份牵挂,又或者因为亲人在世时自己没能照顾或者没能尽一份心而懊悔,这样就体现在亲人离去后嚎叫痛哭,甚至是昏迷不醒。我个人理解对于死亡的恐惧让我们不敢也不想面对亲人的离去,然而面对耄耋之年的老人 ,器官的衰竭使他喝水也会呛到自己,吃饭难以下咽,五六天拉不下来,身体的精神上的苦痛只有他自己才能明白。在他来看,生死已经淡然,死亡反而是一种最大的解脱,我们又何必苦苦纠缠?放下恐惧和焦虑,尽最大可能帮老人解除身体的和精神的疼痛,是目前作为儿女能做的事情。至于老爸的离去,我抱持平静的心,不纠结,不强求,顺其自然。
在第六辑《淡泊中的追求》“习惯于失去”一文中,我明白“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而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 —— 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际遇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而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 ,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后一蹶不振。
联想到自己,以前总是为得到某种东西和荣誉而高兴,现在好多外在的事物已经不再重要了,反而是内心的喜悦和平和来的更为重要!以前总是为得到领导的赞许和嘉奖而信心满满虚荣暴涨,现在平静做好自己 善待同事陪伴家人一样感到幸福和满足。至于物质上的东西更是如此,家里东西多了定期整理,清除没用的东西,让家里更清爽;没有车开的日子里,走路上下班一样心怀感恩神清气爽。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慢慢流过,三周的年休假如今已过了两周,又是倒计时开始 ——\( ≧▽≦ )/—— 啦啦啦!今天写博的时候皮皮在做中饭,饭菜的香味已经扑鼻而来,家人一起陪伴的幸福日子 只有一周时间了,好珍惜!想想也是,爱情已然变为浓浓的恩情和亲情,互相的陪伴便是最好的爱的表达!谢谢亲爱的皮皮,也祝福看博文的您!祝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