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上旬学校进行了诊断性听评课,我们低语组经过探讨要诊断的问题是:1、课堂中的评价。(包括:鼓励性评价统计、无效评价、管理性评价、学法指导评价、课堂中的失误之处。)2、学生课堂参与率。(包括:听讲情绪统计、举手次数、回答问题次数。)我分到的诊断点是:要听的9个班的进门两组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活动已结束,但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点滴收获,请各位指正。
第一次听课的时候,没有经验,手忙脚乱,又要记录老师的讲课过程,又要记录学生的举手次数,回答次数,具体表现等等,结果评课时自己该说的诊断点却记录的不准确,只说出了参与率这样的表面没问题,没有发现,很失落。
第二次要听课了,我调整了思路,不再记录老师的讲课过程,而是由各种符号来表示我要诊断的问题,“圆圈”代表学生,两列一般有16个学生,就用16个圆圈代替,中间要有一定的距离;“曲线”代表举手的次数,(只要举手都算。)“正”来表示学生起立回答的次数;“三角”代表那个学生跑神,就在“圆圈”外画一个三角;另外为了配合幸福课堂理念,我用“笑脸”来代表有收获,听讲好的孩子,反之则用“哭脸”表示。这样我就可以很轻松完成诊断。
听着总结着,竟然有很大的收获而且还从中发现了很多平常不自觉表现出来的不足,在评课时我不仅能准确说出每一个班的这两组学生的参与率,而且还在第三次听课发现学生需要被关注,本来有两个孩子在做小动作,我及时用眼神告诉他这样不对,他马上就做好了,我对他笑了笑,他立时就很投入的听课,而且还举了几次手,说明上课要始终关注全班,可能一个眼神就可以给学生以莫大的鼓励!
我还在诊断中发现,好几位老师在讲课时关注的是除了门口那两组之外的6组学生,本来学生学习情绪挺高的但是举手老师也看不见,回答机会少之又少,有的学生眼中充满失望,因为年龄小又做起小动作。看来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下来评课时,各位老师说没有意识到,真是要积极解决的问题。
我还从中体会到,上课做得很端正的学生,都不是聪明的拔尖学生,就是容易被遗忘的中等学生,而聪明的学生注意力不超过5分钟,因为会了就开始想做小动作,所以上课还要有层次感,要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或是练习题,来满足他们的“胃口”,拴住他们的眼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