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心得 用戏曲点燃学生研读古文的兴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5:4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要学习《花木兰》这篇文言文了,课前我布置了预习。

开始上课了,我用动画片《花木兰》来导入课文,学生们兴趣很快提了上来,进入了学习状态。我又领着复习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参照课下注释,抓住重点字词先翻译课文意思,然后抓住重点句子赏析课文精彩之处。”

首先我们开始逐句翻译课文。提问了两个同学翻译了第一段,学生都能把句子意思说得很准确,可没有了刚开始时的兴奋劲儿。我在同学中走了一圈,发现学生手中都有大量的教辅资料。翻译课文只是照着念了一遍,没有一点意思,基础好的学生能理解,可差一点的“不消化”。所以学生兴趣不高,情绪低落。

    这时候,我的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有了!我们河南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名戏《花木兰》是妇孺皆知,不如结合这一课来进行一个家乡戏《花木兰》的表演。于是我让学生稍停举手,说道:“我们都听过豫剧《花木兰》中的名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吧?有谁会唱吗?”有好几个同学举手,我点了一名说:“请张方同学为大家唱一下,其他同学边欣赏边思考,这段唱的内容和我们这首《木兰诗》那一段相照应,是发生在哪几句诗词中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一下,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又提上来,学生们都踊跃发言。有的说:“没有照应的段落,是她在当兵的路途上唱的。”有同学补充说:“花木兰替父从军,在路上不抱怨当兵的辛苦,为辛劳的女子说话,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概念。”有的同学说:“照应‘旦辞爹娘去,暮宿黄河边’这几句,因为这时的木兰一身戎装,已做好了准备,骑上马和几个男兵同路,唱词没有明写他们辛苦,但从唱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当兵打仗的艰辛和离开父母的悲伤。”

看到学生反映这么积极,兴趣这么浓厚,我又顺势提出:“你们还知道我们这个家乡戏《花木兰》中的其它唱段吗?你能唱出来吗?它和哪一段相照应呢?”“我们按学习小组来比一比,看那一组既唱得好、又赏析文章说得好?”同学们立刻开始了讨论表演,学习气氛非常浓厚。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弄懂了课文的意思,还领会了文章的精妙之处,把课文赏析得很透彻。

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是一门生动的科学,教师更是一门生动的艺术。

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的 “学”的基础上,学生并不是让教师任意泼墨的白纸。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相反,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基础以及不同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的过程。教师如果无视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学习情绪变化,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教学,显然会碰钉子。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而不是被束缚在预定的教案中。如果我无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化,仍按照原定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显然会是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从而产生厌烦情绪。而学习基础不好的的学生“不消化”,对文言文的学习更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学有法”,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关注他们的差异,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教育是一门科学。

“教无定法”,教学是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面对活生生的、不断成长的学生,教师的机智、灵活和应变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教师更是一门艺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5: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