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朋友圈,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去开家长会,老师告诉这个妈妈,她的孩子特别聪明,可就是上课最多坐三分钟便会走神。这位妈妈回去以后“骗”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现在能坐三分钟呢,进步很大。”孩子非常兴奋。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钟、十分钟了……这位妈妈一直就用这种“骗”的方法一直把孩子“骗”进了清华大学。
这则故事也许你觉得有些夸张,不过试想我们转化后进生,如果能多使用一些“骗术”,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学生语文只考了12分,老师问他为什么考不好,他说对语文不感兴趣,上课没认真听。老师“骗”他说:“你不感兴趣,没认真听都能考12分,说明你太厉害了。如果稍微花一点时间的话,一定会更好的。”下次这个孩子考了20分,老师又夸他聪明,稍微用点力就进步这么多,这个孩子在老师的“骗术”下一直不断用力,最后成绩越来越好。
原来,教育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培养最优秀的人,还在于培养天天有进步的人;不是聪明的孩子应受赏识,而是赏识令孩子聪明。这在心理学上和历史上都是有依据的。
罗森塔尔,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可算是世界级的大“骗子”。他有一次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个“骗局”。
一个被国王决定要杀头的奴隶死到临头,却毫无惧色,且用家乡话骂了起来。国王听不懂他的家乡话,一个大臣说:他在说真主喜欢善人,意在求饶。国王动了恻隐之心,有意免他一死。但另一个大臣却把实情告诉了国王,这个大臣的话反而使国王不悦。显然,萨迪是欣赏前一位大臣的态度的,他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命题:善意的谎言要胜过搬弄是非的真话。
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学习的人。就可以用以上三步来实现——
先定为:用尽一切方式说孩子是爱学习的。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对别人夸孩子爱学习,平时就把孩子当作爱学习榜样对待。
再装为:孩子刚开始可能对你说的话莫名其妙,但是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立即会得到他人的肯定:“他果然是个爱学习的孩子!”被点赞的孩子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得爱学习,即使不是真的爱学习,他装也得装成爱学习的样子。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越多,孩子装的范围就越广;周围夸奖他爱学习的人坚持的时间越长,孩子装的时间就越久。
后变为:当这个孩子长期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的就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什么人。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优秀的老师和父母正是有意或者无意遵循了这个原理,他们把孩子先定为优秀的、聪明的和有爱心的,孩子在这些老师或父母面前就装成这种人,最后他就真的成为了这种人,老师或父母的教育自然取得了成功。这点我们在工作中,也深有体会:那就是优秀是一种习惯,一开始都是装出来的。
其实你“骗”是一种教育艺术,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你如何“骗”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