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桎梏,提倡课内课外一体化,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开始了“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课题实验,力求闯出一片新天地。
这一课题的基本含义: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开放的课堂,实现校内外沟通,让语文教学贴进生活,贴进时代,加快语文认知结构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课题总体设计是:围绕一个目标、构建两翼框架,落实三个结台、培养四种能力。
一个目标:即建立一个能够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开放的教学体系。
两翼框架:指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即,①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形成开放系统;②增强实践意识,强化语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即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字号书与无字号书之间的联系。改革课堂教学是本课题的核心部分。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它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
三个结合:即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同其他学利相结合;语文教学同校内外活动相结合。
四种能力:即“听”的能力(认真耐心听讲话,能理解主要意思);“说”的能力(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逐步达到“出口成章”);“读”的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知、领悟,培养语感,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写”的能力(提倡在练习写作文、想象作文、读书笔记、书信等基础上,尝试写诗歌、散文及各类应用文体,如广告、产品说明书等。作文强调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在习作中发挥创造性)。
一、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需要,创设一种“语文即生活,社会即课堂”的学习环境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1.激发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敢问,这是年龄特点决定的。一切学问都始于疑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胆质疑问难,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疑难,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有的学生就问:“跳鱼儿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教师就巧妙引导:“是啊,老师也不知道,可是闰土就知道,可见闰土的社会知识非常丰富。同学们下课后可以查查资料,做一个像闰土那样知识丰富的人。”再如学习《草原》第一段后,有的学生提问:“‘高歌一曲’和‘低吟小诗’能颠倒一下位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明白了作者从拥挤的都市来到大草原,眼前豁然开朗,所以想高歌。而在欣赏了草原美景后,陶醉了,所以用低吟。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和生活实际质疑、解疑,大大激发了学习 兴趣;通过延伸拓展,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欲。
2.多学科联系,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写。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它通过课文给学生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没有纯语文的语文。因此,语文学科与思想品德、自然、社会、数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如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把解题思路、解题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自然学科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引导学生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准备、实验中的现象、实验结果等;再如,学习介绍风景名胜类的课文,让实际游览过景点的同学为大家讲解,讲讲出发前是怎样确定旅游路线的(涉及地理知识),路途中需要多长时间(涉及数学知识),景点的文化知识(涉及语文)等等,这样教学既直接从语言文字中欣赏了风景名胜的美景,又从同学的讲述中感受了游览的乐趣。
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学科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想象能力,如听音乐编故事,听一段音乐,根据音乐语言编写故事;引导学生画一幅面,先仔细观察再画下来,画完再写出来,学生由看到画到写,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再如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通过看影片《祖国的花朵》了解歌曲写作背景及感情基调;学会歌曲后,让爱好舞蹈的同学根据歌词编舞蹈,让其他同学改编歌词;在欣赏课上,先听音乐,再请同学配乐朗读歌词改编的散文;最后欣赏根椐歌曲编排的舞蹈,这样,音乐、诗文、舞蹈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
3.开辟“智慧角”,引导学生开展奇问妙答。
引导学生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必须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如蜜蜂一般广采百花,才能酿得佳蜜。我们在每个班的黑板报上辟出一角,称为“智慧角”。专门收集摘抄有趣的对联、谚语、名人名言、历史故事、奇问妙答,学生最爱看这个栏目。
4.观察大自然,鼓励学生做有心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的源头,要鼓励学生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社会,为语文学习注入鲜活的时代内容。如学生从电视、报纸上知道北京出现沙尘暴天气,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写出调查报告,在班级举行一次报告会,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广播、报纸、电视报道《光辉灿烂的五十年》,反映建国以来的巨大变化。各年级及时把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课文抽出来,结合庆祝建国50周年,开展系列活动,如调查家乡变化,参观家乡新貌,办图片展,请爷爷、奶奶“谈家事”,大量鲜活的信息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时,学生动手搜集、动脑思考、动笔画、动口说,极好地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引导学生做有心人观察社会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写作文,给学生自主运用表达的空间。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把视线投向火热的生活之中,每个孩子都感到有话说、有事写。2000年,我校有50多名同学的作文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上。
二、根据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
儿童的认识和学习,从咿呀学语、认识周围事物,到学会各种动作,都是从模仿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以锻炼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
1.把课文中的内容画出来。
小语课本中有许多内容片段如同一幅幅多彩的画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让这些画面浮现在头脑中并用语言描述出来,如学习《赵州桥》,就让学生用积木做模型,体会赵州桥设计上的创举:学习古诗,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话”变成“画”,再将“画”与诗结合起来欣赏、讲解,把“画”变成“话”: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让学生想象假如课文有5幅插图的话,第五幅图应该画什么,写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地动脑筋想,动手画,动笔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了《春天》《秋天》等课文,就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些季节的特点,然后分小组作画,学生们既把文中描写的季节景物画下来,还展开想象把文中没写的景物也画下来了。
2.把课文中的内容演出来。
采用娱乐活动(如演课本剧、举办故事会、配乐朗诵会等,引导学生学语文,如学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们就让学生学当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这幅油画。任务一布置,每个学生都开始仔细读课文,思考怎么来讲解,同学们学得格外认真。
3.创没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模拟实践。
对于小学生来说,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科学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日益增多,为课题实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如在课堂上进行说话训练时,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境,把教室变为商店、医院等,用录像、光盘播放一些有趣的、贴进学生生活的情境片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争先恐后上台练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播放校园现场表演后,写留言条,将实际产品和科教书拿到教室,让学生写广告词;在班级召开“我的成长历程”报告会,学生带上自己不同的时期的生活照、获奖证书、作业本等,向大家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趣事、乐事、喜事等;学打电话、学写信,学习接待客人等。小学课本有很多介绍各地名胜古迹的文章,我们就在五年级毕业班上活动课“今天我来当导游”时,要求学生从1—10册写景文章中选一篇,根据课文的描写,再通过查资料,写好导游词。老师则将课文中出现的名胜古迹制成资料课件。活动课上,同学们操纵鼠标,领着大家尽情游玩。这节活动课,同学们足不出产,却尽情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补充了大量的鲜活信息,使学生受到了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让学生初步感知社会
1.随时补充鲜活的信息,开阔学生视野。
学生既生活在社会当中,学校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我们帮助学生做到三点:①掌握学习的知识。如科学用脑、学习策略知识、动静结合学习、电脑网络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②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如引导学生了解诸如“关于入世”、住房改革等,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促使学生了解社会、感知社会;③“结交”时事人物。所谓时事人物,一般来说反映那些某一领域有杰出才能和贡献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及成长的经历,对青少年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2.按体裁授课,按需要说写。
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就要敢于创新和改革课堂教学,我们打破教材中的单元编排,按照需要重新组合编排。如将课本中写人物的文章集中起来学习,学完再比较这些人物的特点,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品质、特点就会把握得更好。再如将古诗集中在某个时段,教师可示范指导学习其中一首,再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一首、二首,这样便于学生举一反三。习作也同样打乱顺序,根据情况添加、删减。因为教材中的习作编排是面向全国,不可能照顾到地区间的差别。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本地实际的需要重新安排习作。
四、改革考查方法,注重能力测试,促进学生发展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做法,实行分项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如拼音、查字典、写字、朗读、听力测试、口头作文等都放在平时进行,笔试和口试相结合,期末再进行基础知识综合测试(包括阅读能力测试),以笔试为主,最后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评价。
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我校“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课题实验,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逐步增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