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3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狼和鹿》课堂实录教师赛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0:5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狼和鹿》课堂实录教师赛课
授课教师:张婷婷
执教课题:苏教版三年级下《狼和鹿》
授课班级:三(1)班
课堂实录:
一、 课前热身。  
1、 看数字猜成语
师:今天,在这个特别的,快乐的日子里,能和大家相聚,我倍感幸福。祝:在场所有的大朋友、小朋友们,节日快乐!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热身活动。看数字猜成语,看看数字向我们说了什么?(PPT展示数字)  
5  10(一五一十)  
333 555(三五成群)   
1256789(丢三落四)
学生看图猜成语,一猜一准,真棒!
师:三(1)班的孩子真是名不虚传,做你们的老师一定特别幸福。
2、师生接读课文。
师:有趣吗?太有趣了!看来数字也会说话呢!《狼和鹿》这篇课文里,也有一些有趣的数字。我们一起来听听,数字会悄悄地告诉我们什么?
师生接读课文,重点句子反复强调。
【坐姿端正、抬头挺胸】
师:因为狼吃掉一些鹿,
生:所以,鹿群不会发展的太快!
师:因为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
生:所以,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师:之所以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是因为:
生:狼吃掉了大部分的病鹿。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
二、 提炼文中数字,对比阅读。
1、学生浏览课文,圈画关于数字的词语。
师:三1班的孩子们反应真快,令老师叹服。好,接下来,我们打开书,拿出笔。迅速浏览课文,勾画出课文中的出现的含有数字的词组。并给词组归类,哪些数字与时间有关?哪些数字与狼群有关?哪些数字与鹿群有关?完成后,请举手示意。好,开始。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勾画、批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0:50:29 | 只看该作者

2、 鹿群对比
师:请你说说与时间有关的数字有哪些?
时间           狼           鹿
一百多年前    未知        四千只
25年后       六千多只   

很快          消失        十万只
两个冬天      消失       六万只
1942年        消失      八千只     
生:指一名学生说。(谢谢你!你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准确地捕捉到了文中描写数字的词语并能迅速归类!)
师:这些词语啊,不仅告诉我们时间的变化,告诉我们鹿群的变化,也告诉我们鹿群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将目光锁定在鹿群的变化。
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有四千只【活泼而美丽的】鹿。
枪声响了25年后,森林里的狼群消失了,却出现了十万只【饥饿的】鹿。
两个冬天后,出现了六万只【病死的】鹿。
到了1942年,只剩下八千只【生病的】鹿。
师:看到这些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次是它们在森林里很好,第二组数字说它们饥饿。第三组词语告诉我们鹿群都病死了。
师小节:人们杀狼护鹿,指一名学生回答。人们杀狼护鹿,使鹿群的数目发生了可怕的变化,结果剩下的是病鹿,曾经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剧地走向衰败、毁灭。这些,就是课文中的数字告诉我们的秘密!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啊!我们读书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数字,前后比较,就会发现它隐藏的秘密,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接下来请问:鹿死谁手?  
生:当地的人们,喜欢鹿群的人们。
师:就是因为人们的干预,使鹿群遭受到灭顶之灾。
3、森林对比
师:如果你的答案也跟他的一样,请把赞同的掌声送给他。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抓出了真凶,就是当地的居民,大家个个都是小柯南啊!那么,请小侦探们再次走进课文,迅速锁定目标,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勾画出描写森林变化的句子,自由读一读,体会森林的变化。完成后,请举手示意。
生回答问题。
师:一百年以前的森林是这样的:
生: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唱歌,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师:此时我们的心情是开心的,愉悦的。
【此处重复三次,两次指读,一次全班读。】
【评价语:你真是个浪漫的孩子!你是和热爱生活的孩子!】
师:可人们杀狼后,在25年间,郁郁葱葱的森林却发生了怎样巨大的变化呢?
生: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灾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就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此处重复三次,两次指读,一次全班读。】
【评价语:缺少了一点点淡淡的感情,是忧伤之情还是喜悦之情。我听到了你的忧伤。我仿佛听到森林在哭泣。】
师:这段话中有一对反义词,你发现了吗?
生:消退—蔓延
师:请问什么在消退?什么是绿色呢?绿色又包含哪些呢?请具体地说一说。
师:葱茏的灌木没有了,葱郁的小树没有了,翠绿的嫩枝没有了,青青的树皮也没有了!
师:文中的省略号告诉我们,还有什么也没有了?
生:一切能吃到的绿色植物。绿油油的小草。
师:树、小草、森林,还有树上的什么?
生:嫩嫩的叶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0:50:31 | 只看该作者

师:什么在蔓延呢?
生:枯黄在蔓延。
师:就像刚才绿色一样,谁能把枯黄说得具体一点呢?
生:枯叶、枯树。
师:树、叶子都没了,还剩下什么呢?
生:鹿。因为鹿的皮毛也是黄色的。
【非常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佩服你。】
师:是啊,我们谁都不忍看到此刻令人心痛的凯巴伯森林。那么,请问,毁灭森林的又是谁呢?
生:人类。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呢?
生:还有就是不断增长的鹿群。
师:我们就要这样一遍遍地读,有味道地读,这就是语文的味道。
师生合作读最后一段。
三、 完成课后第四题题。
1、思考引出关键词 生态平衡
师问:掠杀狼,是保护森林,还是破坏森林?  生答:破坏森林
师问:掠杀狼,师保护鹿群,还是伤害鹿群?  生答:伤害森林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环境保护者,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引出关键词:生态平衡】
师:请学生板书:生态平衡   其他同学在课文P104最后一题做笔记,写上生态平衡。
2、理解功臣、祸首以及双引号的作用。
师:我们再次解读最后一段,这里面出现了两个词语“功臣”、“祸首”。
师:因为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
生:所以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
师: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
生:所以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师:而因为狼被消灭了,所以
生:狼群大量的繁殖。
师:因为狼群大量繁殖,所以
生:森林被糟蹋得那么惨。
师小节:此刻,我们又有重大发现,那就是——人们杀狼护鹿,鹿群的数目猛增致使森林发生了惨不忍睹的变化,荒漠化的森林和一群群病鹿的尸体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它们的不幸。同学们,读书就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然后对比阅读,你会阅读越有味,这就是语言的味道!
师:鹿毁林亡的灾难让人们明白了什么呢?
【接读最后一段】
师:功臣是什么意思?
生:有功劳的人。
师:祸首是什么意思?
生:闯祸的人。
师:文中的功臣是指?
生:凶残而贪婪的狼。
师:文中的祸首是指?
生:美丽而活泼的鹿。
师:给“功臣”、“祸首”加上双引号,说明它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这是双引号的特殊用法。
四、 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1、 PPT出示食物链,梳理课文。
师:好,我们现在来根据大屏幕上的图示,来回忆课文内容。一百多年前啊,狼要吃鹿,而人们要杀狼护鹿,这时,狼没有了,而鹿越来越多。可是,随着鹿群增加,食物减少,森林被破坏得越来越严重,鹿群也随之减少。这都是因为人们干预了大自然的
生:生态平衡。
4、延伸故事,使学生们了解了故事背景。
师小节:是啊!自然界中各事物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它们本身是平衡的。如果人们破坏了这种生态平衡,那么将会给我们人类及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这就是《狼和鹿》给我们的启示。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能主动地改正。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背景。
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杀狼护鹿,结果令人痛心疾首。1973年,美国再次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但遭到很多人的反对。1995年,这一计划终于得到执行,从加拿大运来一批野狼放归凯巴伯森林。
师:请问,这时的森林是什么样的呢?
师出示幻灯片
凯巴伯森林重新焕发了生机,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鹿群的后面依然跟着“功臣”— 狼,它们总是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
师小节:破话生态平衡必将给人类及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巨大灾难——让我们记住《狼和鹿》给我们的启示。
五、 课后作业:
课下完成《练习与测试》P47第四题。
听课感悟:
1、 张婷婷老师大方舒展,语言亲切自然,温文尔雅。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
2、 虽然是借班上课,但老师和学生配合默契,几个关键点师生配合非常出彩。
3、 教师评价语言精心设计,充满语文的味道。
4、 教学设计上突出课文对比手法,思维训练扎实有效。
5、 课后延伸故事与课文相得益彰,前后呼应,引发学生更多思考。
会思考的教师必定会培养出会思考的学生;高素质的教师必定会培养出高素养的学生。为张老师喝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8 05: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