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安排有两篇寓言故事,一篇为《自相矛盾》,另一篇则是《画龙点睛》。听过很多类似的公开课,很多老师设计的有分角色朗读,编排称为话剧等等,看起来十分热闹,但是热闹背后显现出的是语文课只停留在“话语层面”,止于文本内容表达形式的解读,缺少相关能力的拓展和迁移作用环节的设计。
例如《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有的学生还说:“这个楚国人不严谨,爱吹牛,结果陷入了自己制造的矛盾之中,十分可笑。”上完课后,教师让学生在总结寓意,学生仍然还是这堆话。
我们的教学效率在哪儿?实际上,学生理解的难点在于对深层寓意的理解—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老师没有理解到这个层次,学生也就到不了这个层次。再往上登一个台阶是:“作者为了表达这个寓意,虚构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假如是你,又会用怎样的故事来表达这个寓意呢?”这样深度的读写迁移会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这个寓意的灵活运用。
寓言故事并不是读一读,演一演就结束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也就丧失了编者对寓言故事的真正用意。教师的教学设计最终应该设计为学生好学,而不是自己如何教的顺利。好的教学设计应该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学生在知识以及能力等方面产生质的飞越,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脱离低位徘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