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4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过去的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3 00:5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过去的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高桂荣

  人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蜡烛,是园丁。以前感触不大,但读完《过去的教师》这本书后,感觉我们的太老师们确实如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但我们的前辈教师做到了,而且是在物质报酬特别匮乏的情况下。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缺少了某些东西,这就是一份思想上坚守,一份国家复兴的责任。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到处充斥着金钱,地位的诱惑。我们教师的思想也必然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坚守心灵上的净土,保持内心的平和成为很多人的困惑。这时,翻开这本书,看一看我们的前辈所作所为,无疑是一剂良药。在这本书里我们的太老师们,他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丰裕,他们的工资待遇也不如我们高,还要遇到战乱、灾荒、颠沛流离,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养一大家子的人,他们的日子同全中国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样,都在受煎熬。但是,从一篇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活的很充实,很自得。为什么充实?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胸中的知识,是真理,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应该传承给下一代的,而不是可以变成题目化为分数换取文凭的知识商品。为什么自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救国利民,造福下一代的伟大事业,他们是受到所有人尊重的教师。这些“过去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且在那个社会环境及其恶劣的时代还能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培养出众多的名人大家,他们坚守教育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在过去,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中国文坛上或科学领域的名士,他们远见卓识,思想活跃,能聆听这些大师的教诲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学生的视野也会随之放开。虽然生活艰辛,但思想是充实的,所以那一代的学子中又有很多后来的大家涌现。过去的教师读后感作为教师,躬身自省,确实汗颜,今后努力使自己广博应该成为座右铭,否则真是不敢为师。

  总而言之,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感觉心里平和了很多,因为我知道,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都是适用的,今后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13 00:59:20 | 只看该作者
过去的教师读后感     惠萍   

  寒假,由于参加沈阳市地理教师基地培训,读了《过去的教师》这本书,我就被书的封面吸引了,它的底色是那种怀旧的土黄色,右上角还放着一盏煤油灯,不知为何,这盏灯立刻让我的海浮起过去的教师在油灯下批改学生作业的情景。 看书的习惯,我先看书的目录,了解到这本书共八部分内容:从私塾到学堂、小学之道、名校名师、西南联大群师谱、名人忆师、语文老师的影响、夫子自道、一代宗师。

  打开内容一读起来就爱不释手,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过去教师的辛酸荣辱,了解到他们是怎样生活的,怎样对待学生的,了解到他们的处世和治学之道,从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教师,认识到自己所缺少的。 书里记录的是半个世纪以前的教师事迹,这些文章都来自学生的回忆和名师自述,因此读起来就像听一位老者在缓缓地讲述过去的教师过去的种种。确如编者所言,这本书能看出那个时代教师的共同特征,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人风貌。

  那个时代的教师是怎样的?他们是当时一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做教师,是因为坚信 “ 教育救国 ” , “ 他们认识了这个世界,认清了这个中国,明白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向往着中国的未来,他们知道自己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于是他们就站在那里教书,挺直地站着,上对历史文化负责,下对莘莘学子负责 ” 。其实他们也都是很平凡的教师,没有超凡的技能,却带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读这本书时,我不时地联想到自己,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自己的责任,那些个清贫且平凡的教师在他们的那个时代留下了生命的赞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现代的教师。 孔子曰: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在如今繁忙复杂的教学之余,读一读《过去的教师》,真的会使自己的心胸更开阔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7-13 00:59:25 | 只看该作者
《过去的教师》读后感     黄英梅

  踏上工作岗位已经多年了,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快乐和艰辛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有了一些职业倦怠感,每天似乎都在疲于应付。而《过去的教师》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动力和方向。这本书汇集了季羡林、钱学森、苏步青、汪曾祺、丰子恺等名人大家对自己的学生时代以及恩师的回忆,书中记述了这些名人大家的老师是怎样教书、怎样治学、做人的,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昔日教育者的风貌,了解过去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处世和治学之道。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危亡所承担的那份责任。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他们痛心疾首,倾其所有办教育,让学生们明白只有学习才能救国。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又义无反顾地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在经历文革不公平待遇时,他们心中念念不忘地还是那份教育,割舍不断的还是那份教育的情怀。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的那份坚守。商友敬在先生在这本书的前言里说:“过去的教师很苦,他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丰裕,他们的工资待遇也不如我们高,还要遇到战乱、灾荒、颠沛流离,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养一大家子的人,他们的日子同全中国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样,都在受煎熬。”“但是,从这一篇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活的很充实,很自得。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有对教育的理想,他们不是把教育当做职业来做,而是当做事业来追求。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超前的教育思想。教育是需要思想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大家,也很难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腾飞,钱学森在回忆中学生活时说他们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受罪。他们不怕考试,不突击考试,没有考不上大学的。不死抠课本,提倡多看课外书,并且有很多选修课,学生的知识面很广。季老先生从小看《彭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封神榜》这样的闲书。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简直是”不务正业“,但或许正是这样宽松的环境,这样”淡定“的教育方式才造就了这些大家。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高尚的品格。《过去的教师》的编者商友敬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教师的品格的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过去的教师》中的先师们还对学生的高尚人格进行熏陶,这让学生们终身受益。陈志华教授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说他已经记不清老师是怎样讲课的,但是老师怎样教他做人让他终生不能忘记,令我想到,今天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虽然各有侧重,但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对立又统一,应该三维并举,而不是选完成一个目标,再去完成另外一个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以自身的一言一行去感染教育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7-13 00:59:30 | 只看该作者
《过去的教师》读后感     杨晶

  当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感觉,甚至读完了第一章我依然是像休闲一样的阅读,可越到了最后,我的心越沉重,也才方知自己现在的幸福。在那样一个充斥着饥饿、穷苦、黑暗和动荡的时期,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无法生存,更不用说教育了。可就是有那么一群人,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人性的光辉照亮了众多的心灵。他们在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传承着文化,播撒着文明。几个时代过去了,当年的那些人已经化作星光,闪耀在历史的长空,让仍然在尘世的我们,只能感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到,心向往之“。

  一、过去的教师爱读书,也教育学生爱阅读

  在本书中不止一个人回忆说,他们的教师都是爱读书的人,而且也不反对学生读书。他们在学生读课外书的问题上没有因噎废食,让学生们得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爱阅读,所以过去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往往不拘泥于课本,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为学生输入更加鲜活的文学营养,使得这些学生们从小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功底,才智得以开发,兴趣得以调动。使得这些学生们在日后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都不忘记读书,不忘记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心中存着一份文人的傲气。

  二、对学生高尚人格的熏陶融入学生的血液中

  这些前辈们无一不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的学生们。前辈们的高尚人格魅力使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们效仿,老师们的批评永远是和善的,却让人记忆深刻,终生难忘;老师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已经融入学生们的血液;老师们对他们的教导更是和风细雨,春光融融,使学生们的心变得滋润柔软起来。在《语文老师的影响》一文中,作者杨永善这样写道:”他们不仅教我怎样学习,并且以爱心和期望,给我精神上的支持和督促,影响着我以后的生活道路。“正是这样一位位名家的老师们,用他们人格的魅力感染着他们的学生,使他们也逐步成长为有人格魅力的优秀人材。使他们将我们民族最优秀的精神文化传承了下来。

  三、对教育的忠诚

  很多故事我是流着泪读完的,我感动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那份忠诚,对民族危亡所承担的那份责任。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他们痛心疾首,倾其所有办教育,让学生们明白只有学习才能救国。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又义无反顾地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在经历文革不公平待遇时,他们心中念念不忘地还是那份教育,割舍不断的还是那份教育的情怀。

  追昔抚今,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因为在那个时代里有一群我们抹不去的人,一些抹不去的记忆。作为今天的老师,我们应该从前辈们身上学习些什么呢?应该是学习他们那些高尚的品格,为教育奉献一生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7-13 00:59:36 | 只看该作者
《过去的教师》读后感    苏亚梅

  今年参加地理学科基地的培训,老师推荐一本教育名著 —— 《过去的教师》,这本书共八章,四十八篇文章,全书从私塾到学堂、小学之道、名校名师、西南联大群师谱、名人忆师、语文老师的影响、夫子自道、一代宗师等视角讲述过去的教师的言行,塑造了从前清举人到新潮先生,从幼稚园到大学讲堂,它为我们展示了半个世纪前的老师 —— 我们的前辈是怎样教书的,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处世和治学之道,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先贤们是怎样安身立命、治学、做人的。

  现在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很多,但我感觉《过去的教师》这本书,语言朴实,事例平凡,没有一点浮华,但仔细回味,朴实的语言掷地有声,平凡的事例彰显着一种精神,给我们无限启迪。

  过去的教师给我这样的印象

  < 过去的教师 博学 >

  书中写到的教师都是学富五车,博学多才之人,博学的途径之一应该是源于爱读书。 在这本书中不止一个人回忆说,他们的教师都是爱读书的人,而且也不反对学生读书。因为读书多,知识面广,所以过去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往往不拘泥于课本,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为学生输入更加鲜活的文学营养,使得这些学生们从小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功底,才智得以开发,兴趣得以调动。使得这些学生们在日后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都不忘记读书,不忘记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心中存着一份文人的傲气。

  < 过去的教师厚德 >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本书《序言》中写道:教师的品格的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为什么要做教师,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爱,正如父母对待儿女一般。品格能影响人的一生。过去的教师都有良好的品格,所以自身就会有一种很强的教育感染力。过去的教师很值得尊敬,他们每一个教育行为对学生传达的都是做人的标准与做学问的态度,他们的每一个教育行为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向善之心和向学之志。

  陈志华教授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说: 60 年前的老师是怎样教课的,我记不清了,但老师是怎样做人的,我终生不能忘记,而且时时受到记忆的鞭策,不敢有负师恩,同时老师授课时给同学们的教育,远远超出了”语文“这两个字所能包容的,它们所蕴含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长存于世界并且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一个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你人格魅力的老师一定是位好老师,一个博学有爱的老师永远都会受到学生的爱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7-13 00:59:39 | 只看该作者
< 过去的教师教育有方 >

  启功先生在一篇回忆其老师的文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陈垣先生诞生百年纪念中,讲述了陈垣先生传授的一些为师之道,这些过去的为师之道,在今天读来,仍然是受用的,仍然是我们现在的教师探索和追求的教育方法。

  (一)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二)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三)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四)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五)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陈老师还多次说过,自己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时间讲的。

  (六)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改多了他们也不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七)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八)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

  (九)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学生打呵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得多么用力也是白费。不但作文课要在学生座位行间走走,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既回头看看稳步发展板书的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不会记。有不会写的或写错了的字,在他们座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兴趣,不怕来问了。

  读了这本书,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学识渊博,傲骨铮铮,坚守信念 , 传道、授业、解惑的群师谱,虽然时代不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评价都不同了,但为师之道是不变的, 品格高尚,学识渊博,富有爱心,教育有方的老师永远都应该是好老师,让我们都象这个方向努力吧,做一个不负时代的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7-13 00:59:45 | 只看该作者
《过去的教师》读后感      徐少婷  

  在清华大学做校长时间最长的梅贻琦先生曾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意是,优秀的大学在于她有杰出的教师,而不在于有多少豪华的建筑。

  能够说出此话的人,也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其实,不仅大学因为有大师才能称得上”大学“,中学、小学也会因为名师而成为名校。

  当年位于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与神话,不仅因为有一位叫经亨颐的校长,也依赖于曾在这所中学任教的名师们: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这些名字,足以令当下任何一所”名校“自惭形秽。正是在春晖中学,夏丏尊开始了”爱的教育“,朱自清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丰子恺画了很多漫画,朱光潜看到了”无言之美“……这些人除了从事教育,还写作、绘画、搞学术研究。他们不用担心高考,不用应付各种各样的监督和检查。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能从容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许正是这种超越功利和近乎”自由散漫“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

  商友敬先生主编的《过去的教师》,说的正是这些名师的故事。 我对这本书产生兴趣,不仅是因为书中有着这些闪光的名字,我更想看到隐藏在这些名字后面的那些闪亮的思想。

  启迪学生的智慧,照亮一条知识路

  在这本书中,启功先生回忆了他的恩师——史学大师陈垣先生。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陈先生常常指着某件字画问学生是否知道作者。如果学生知道,陈先生必大为高兴,会讲到很多关于这人的事情;如果学生不知道,陈先生只是稍提一下,例如只说”他是一个史学家“,之后就不再说什么了。学生们往往自觉羞愧,回去后查遍关于此人的资料,准备下次见到先生时再讨教。以陈垣先生的学问,他完全可以在学生不知道时把自己了解的知识告诉学生,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点到为止,只给学生提供了一条线索,其他的就要学生自己去寻求了。

  不由得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他认为,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学生的无知,以显示自己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将是一件十分有害的事。教师的智慧就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引发他对知识的兴趣,并照亮他寻求知识的道路。我想,陈垣先生正是启迪了学生的智慧,给学生照亮了一条知识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4 03: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