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教学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05:4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海口市第九中学   郑婉媛

摘要:语文的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新课导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新课的导入,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导入方法,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导入  学习兴趣   导入艺术   课堂气氛

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必须为教师所关注[1]。
要让学生在上课前期待上课、课堂上其乐融融、课后回味无穷,就要从每一节课导入做起。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中虽仅占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新课导入得法,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保证授课效果。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愿学、爱学,就要注重对课的导入艺术,让学生的每一个神经都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中。
笔者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新课的导入进行一些探索,以期能顺导而教,导出一个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析题导入,开门见山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从这里往往可以窥知全文的奥妙。新课一开始,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起到开门见山,开“窗”入“室”之功效。
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引导学生分析:从题目中可知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个地点的事?学生答道:“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地点的事”,我接着引导:“本文哪些段落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学生很快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也便于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
这样,授课之初,不急于接触课文内容,而是首先在课文题目上做文章,即借助题目预想课文内容,以待阅读课文时对自己的预想加以检验。这种方法能大大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能在事理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中取得极佳的效果。
二、问题导入,深入浅出
宇宙就是一个神秘的大课堂,生活就是一本无字的书。从生活出发,能大大的缩短学生与文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在教学情景中感受语文的美。教学一开始就以生活化的问题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投影设计好题目: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这样有亲切感的、熟悉的、有经验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只有学生所熟悉的情境,才能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05:41:50 | 只看该作者

三、媒体导入,引人入胜
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更有效的导入设计的可能性。媒体的最大特点是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听到信息,并能从各个角度展示事物,使学生产生更丰富更全面的感性认识,更真切地体验作者用抽象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根据讲授的课文的不同类型,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程度,同时也根据教师个人的授课气质,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媒体来设计导入。
例如,讲《口技》一课,我播放短片《洛桑学艺》,洛桑模拟各种乐器,有鼓、小号、长号等等,惟妙惟肖,加上滑稽的表演,学生当然大为折服,课堂气氛异常热烈。适时配上导语: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艺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的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技艺高超的口技表演者。
这样使用多媒体设计导入,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利用媒体能够直接对学生的感官造成刺激,加上教师简短而点睛的导入语,便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情绪,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课文所需要的情境中。
四、悬念导入,不愤不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得。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的动机被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种。研究表明,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表现得更为持久而强有力。但是内在动机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外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进行不断强化,依赖外界诱因加以激发[3]。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悬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的状态。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样式好吗?质料好吗?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你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人大笑不止。这位教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的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这个导入利用课文联系现有的故事精心设置了一个悬念,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情境,从而为课文的成功教学创造了条件。
这样,教师针对教材的中心、重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地设疑,造成悬念,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而后以疑促思,活跃其思维,可以有效激趣。正如卢梭所言:“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经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2]
五、配乐导入,渲染气氛
新课伊始,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用合适的音乐导入新课,不仅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而且更容易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渲染某种气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又如,讲《散步》一课时,先播放歌曲《人间第一情》,并配上导语:同学们,我在《读者文摘》上读到三毛的一篇文章《亲情》,其中写到:亲情是永恒的,一旦友情、爱情化解为亲情,那它的根基就不会是建筑在沙土之上。是啊,友情、爱情、亲情都是情,我也认为亲情犹为珍贵。下面请大家一起欣赏一组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八幅以亲情为主题的的温馨、浪漫的画面,配上舒缓的音乐)(学生边欣赏画面,我边配上画外音。)浓浓的亲情不需要豪言壮语,不需要赴汤蹈火,有时只需要一句问候,一次牵手,抑或是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下面我们随作家莫怀戚一起去体验散步。
这样伴着美妙的音乐,我引领学生一起去“散步”,同学们感同身受,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试想,如果没有音乐,只有老师的讲解,就会感到比较单调、苍白,在这里,音乐的出现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铺垫和形象的心理准备,这种利用音乐进行的形象化暗示和启发胜过对文本千言万语的讲解分析。
总之,语文课的导入是指语文教师课堂授课的开始部分。精彩而有艺术性的导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语文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精彩的导入语,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的旋律;是情感的起搏器,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设计精彩的导入语,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探究、去深思。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119.
[2] 新浪东方剑飞BLOG----如何教育孩子热爱学习
[3]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P3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07: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