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15:4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
语文组   教师:姚真灵   2016年7月3日
文本解析: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惟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妙何在?“忠有《出师表》,孝有《陈情表》”一语道破。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文章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设想
    1、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2、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背诵课文。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生每人读一段课文。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多媒体课件显示语音:正音:
陟罚臧否(zhìpǐ)恢弘(hóng)驽钝(núdùn)疲弊(bì)行阵和睦(háng)妄自菲薄(fěi)裨补阙(bìquē)崩殂(cú)以彰其咎(jiù)夙夜忧叹(sù)
5、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默读,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
3、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
4、请学生一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如:
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⑵引喻失义   ⑶性行淑均   ⑷察纳雅言   ⑸庶竭努钝
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⑺深入不毛   ⑻不效则治臣之罪。
又如:词义的古今义不同:
⑴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⑵先帝不以臣卑鄙。再如词的活用。
5、读“阅读提示”,完成下列练习(课件显示):
⑴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⑵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⑶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重点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1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⑴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⑵指出其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⑶提出具体建议:①“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⑷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须严明公允,“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⑴指出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⑵指出要法纪严明。
3、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
⑴第3段,宫中(内):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⑵第4段,府中(外):人物:将军向宠。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⑴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⑵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⑶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⑷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5、小结:
    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2、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15:43:1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⑴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⑵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⑶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品味文章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师提问: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你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教师可在学生热烈议论,自由发言的基础上作以下归纳:
1、陈述衷情是本文的一大特点。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孤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
2、文章1-5段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6-9段着重叙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叙述中充分显示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心,以创业艰辛打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励精图治。
3、诸葛亮向刘禅进言,但文中提到陛下7次,而提到先帝13次之多。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后主听了,忠言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打动刘禅。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细细体味诸葛亮的忠贞劝勉之情。
三、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⑴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⑵《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⑶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2、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11: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