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jal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八达岭长城作文600字500字400字300字200字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01:06:39 | 只看该作者
快乐游八达岭长城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游玩了远近闻名的北京八达岭长城。一早,我们急冲冲地先坐地铁赶往919直达长城专线公交车。上了919公交车,车上有一位热情好心的导游叔叔,给我们讲了八达岭长城的游玩事项。我真迫不及待地想立马登长城。

  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了。由于时间紧迫,我们选择先坐滑车上长城。这滑车就像长长的火车,一下子就送我们到半山腰的长城了。

游八达岭长城作文200字  长城上人山人海,人来人往,真是热闹!这长城就像一条龙卧在山峰上,真雄伟壮观呀!长城在古代主要是用于防御打仗用的,真是太神奇了。我一定要登上最高的长城坡——“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知不觉地走了好久,虽然我已经筋皮力尽了,最后,我还是胜利了。

  今天游长城,让我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真是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01:06:42 | 只看该作者
游八达岭长城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历史文化名都。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奇珍异宝。到北京的第二天,我来到长城,来目睹它的雄魄。

  我们首先来到车站搭乘919路公交车到长城但由于去长城的人很多所以公交站牌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好不容易上车了,但是车上人多的更是没话可说。我们爬的是八达岭长城,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边有两米多高的垛口,垛口上面有嘹望口,下面有射击口,是嘹望和射击用的。城墙顶上每隔300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相互呼应。 听公交上的讲解员说八达岭长城最高处海拔有888。9米。我来到长城脚下,长城脚下的广场上,许多汽车好像甲虫那样密集在一起。而长城之上的城道呢,中外旅游人群又仿佛赶集似的,形成一条人的巨流,它涌动着,奔腾着,不断掀起“人的浪花”。那景象,的确是饶有奇趣发人遐想的。我们走的是长城的北边,因为北七楼到北八楼之间的是好汉坡,毛主席还又专门为长城题词:“不到长城非好汉。”我在登长城的过程中发现每每达到一个烽火台时里面都是凉风习习,凉快得很。经过了我的努力,终于,我们到了八达岭长城的最高点——“好汉坡”!我真是兴奋到了极点,在上面又蹦又跳,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啊,好舒服啊!我站在“好汉坡”上,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长城,心里不禁感叹道:“这巨龙般的长城,是建造者们花多少工夫才建成的啊!”合完影以后我就下去了。

  下了长城,我又抬头向上望去。长城依然是那么庄严、古老,它铭记着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无私奉献!真希望能再多待一会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01:06:48 | 只看该作者
八达岭长城  李卓函

  夏令营的第三天,我们早晨不到6点就起床了,我们还没有清醒就迷迷糊糊的上路了,真不知道老师让我们起的这么早,又要去哪个景点?我带着问题,上了车。

  当我们来到目的地的时候,看到了八达岭这三个字,我想了想,心里自言自语说到:“哦!原来我们要去八达岭长城呀!”我三岁的时候已经来过了长城,不过,那时对长城没有非常深的印象,这一次去,我一定要印在我的脑子里。我们距离长城还很远的时候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来到长城脚下,我们站好队伍以后,分成了两队,一队和二队,我被分到一队里,老师吹起了口哨,预备……开始!哨子一声响了,我们飞快的向顶峰跑去,刚一开始,二队还遥遥领先,不过,他们的体力不行,越跑越慢,到后面都跑不动了,有的都开始步行了。这时,我心里沾沾自喜,默默的想,呵呵!跟我这个运动员比,我觉得他们差远了。我继续向峰顶冲去。在快要到达顶峰的时候,回头望去,看到长城两边的城砖依然那么的坚固、高大。手摸上去感觉有些粗糙,但是,感觉还真的不像是好几百年的城砖。脚踏着的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都可以并行。

  终于冲到了峰顶,我回头往下看去,下面的人向蚂蚁一样小,密密麻麻的,真是太有意思了。这次我还是我们夏令营第一个登上峰顶的呢!我感到很自豪、很骄傲!我想大声说一句:长城我爱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01:06:53 | 只看该作者
游八达岭长城

  尊敬的旅客朋友们,你们好!我姓贾,可以叫我贾导,今天的旅途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玩,希望你们要保护长城,不乱吐痰,乱扔垃圾。好了,让我们出发吧!

  站在长城脚下,仰望长城,它像一条沉睡的长龙,横卧在险峻的八达岭之上。现在我们脚下的长城修筑于明弘治十八年,总长为7600米,目前向游人开放了3741米。

  再走二三百米,就到了一座高高堡垒,这座堡垒叫做敌楼,共有34座。即形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的,有墙台的;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口,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

  墩台,敌上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八达岭长城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九塞”之一的美称。明末学者顾炎曾两度登临,并赋诗盛赞:

  “雄托朔地当年大,

  不断秦城自古长。”

  好了,我不多说了,祝你们旅途愉快!下午三点好汉坡集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01:06:58 | 只看该作者
游览八达岭长城  陈维娜

  7月18日,我和爸爸妈妈乘车去八达岭长城景区游玩。车到山脚下,时间已是中午了。我们先买好票,再快速地吃完午饭,就立刻出发了。

  我们坐缆车上去,到了好汉坡脚下时,发现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因为是炎热的夏天,所以大家爬坡时都累得汗流浃背。但是,我们一家人没有放弃,继续向上爬,发现游人们更多了,真是摩肩接踵、挥汗如雨。可是,大家依然在努力地向上爬。终于,我们爬到了好汉坡。

  古话说得好:“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到了好汉坡,成了一个好汉。所以,今天我感到好快乐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01:07:01 | 只看该作者
游八达岭长城

  游客们,你们好!我是赵导,今天让我带领你们游览气魄雄伟的长城吧!

  长城建于明代,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700米,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顾名思义,它东连永宁,西接宣化,南达北京,北连延庆,四通八达,故有此名。因为借着地势险峻,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再来看我们脚下的条石,你们知道吗?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着陡峭的山岭。你们听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古代的劳动人民很了不起,让我们继续游赏吧!游客们,随着我的手望向远处。你们看到了吗?那就是长城的三台。你看到的方形城台就是屯兵的堡垒,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个方形的城台,叫烽火台,因为古代并没有对讲机,也没有其他高科技的物品,所以他们是用烽火传递信息的。只要有一个人看到有敌人来袭,就会立马点起烽火,一个传一个,就能警戒起来。还有两个城台建在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瞭望口是用来观察敌军情况,而射口以便从一个制高点发射,攻击敌人。 游客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对长城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继续let'sgo吧!

  说了这么多,我再来给你介绍长城的来历吧。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加以修缮,连贯起来。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有遗迹残存。游客们这就是庄严的长城的由来,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完了八达岭这段长城。游客们,长城,用“举世无双,独一无二”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在《清平乐·六盘山》一词中写道:不到长城非好汉······游客们,今天你们都是登上长城的好汉,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大家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01:07:06 | 只看该作者
游八达岭长城  李宇航

  大家好!我叫——李宇航,大家可以叫我李导,我们今天要去游览八达岭长城。

  游客们,在游览长城之前,先由我来介绍一下。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它全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它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它是中国十大历史遗产之一,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各位游客们,现在我们要爬长城了。大家要小心脚下,注意安全。我给你买讲讲关于长城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造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来到长城旁边,左问右问还是不知道丈夫的下落,孟姜女伤心欲绝,哭了三天三夜,把长城哭倒了……大家听了长城的传说再来看看长城的构造,八达岭长城由三台两墙组成。三台分为城台,敌台和烽火台。城台是盾兵避寒的地方,敌台具有防御敌人的功能。烽火台用来传递军情的。长城外侧的内墙叫做堞墙。上面用砖砌成的“凹”字型垛口是用来观察敌情的,下面有个倾斜的小洞,叫做射口,是用来射击的。那边内侧的墙叫女儿墙,起安全做用。

  游客们本次长城之旅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再来游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17: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