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念生长:从直觉到科学判断
《一切都在运动中》这课很难,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学会用运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实际上就是相对运动的理念了,但孩子的经验中判断物体的状态就是眼睛看到的动或者是不动,而且这个想法根深蒂固,要改变很难,要让学生有这样的一个概念生长,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带着这样的好奇,我观摩了周志飞老师的这一课,她从这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概念生长的。
由两幅图片呈现,让学生判断谁动了,并说出理由,这个对于孩子不难,位置改变说明运动了,由此把学生的概念生长到:位置变化说明在运动。而且在说位置的时候,可以问学生如何判断位置改变,学生会说原来在某样东西左边,后来到右边等等,这时候吧这样东西写出来,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将学生的概念生长到某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说明在运动。之后老师抛出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下意识会将石头、大树、房子选择做参照物?学生说出因为他们不懂,是静止的,于是补充了一个概念:假定参照物是静止的。
仅仅这样学生肯定不能将原本根深蒂固的想法转变过来,因此学生进行了活动一:模拟场景:我坐在缓慢向前行驶的车上,看到树在向后移动。活动记录比较巧,不仅让孩子记录看到的现象,还要填空以谁为参照物,谁在运动,这样学生在实验后会去思考,这个现象说明谁在运动,以谁为参照物来判断的?汇报的时候大多数小组还是原本的想法,不管怎么看,都是车在运动,以树、房子等为参照物,这就是根深蒂固的想法,因为下意识都觉得树是静止的,所以选树为参照物,车子在开所以在运动。只有两组填了不一样的内容:以小车为参照物,树在向后运动,这时候周老师就将他们的看法单独拿出来探讨,为什么以小车为参照物?有同学说到因为在车里感觉不到车在动,答得很好,但是这里我感觉有些学生的概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于是后面的活动二处理很好:
出示观点:人坐在车上、车子运动了,人也在运动。调查同意人数、不同意人数、不确定人数,然后按照三种观点重新分组,相同观点的人在一起讨论给出理由,全班好像进行一场辩论,孩子的积极性有了,道理也在辩论中越辩越明,同意组的理由是:以房子、树为参照物,人的位置变了、车的位置也变了,所以人和车子都运动了。不同意组的理由是:以车为参照物,人在车里,与车的位置没变化,人没动,同样,以人为参照物,车也没动。不确定组就是之前两个组观点的整合。而且在代表发言过程中,老师不断强调,用以…为参照物,位置变化或者没变,所以运动或者静止。经过这次的重组、辩论,我感觉大部分学生理解比较深了,而且能以一个原来认为是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来判断。这时候学生生成了概念,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也是不同的。
最后活动三,是一个巩固,两位同学手拉手一起走,让大家填空以 为参照物,甲在运动,以 为参照物,乙在运动,联系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
这节课的概念生成很难,难就难在参照物的选择,所以老师在每个环节始终抓着以谁为参照物,位置有无变化来判断是否运动,并且带着学生进行模拟活动、小组辩论等环节,一次次引导学生,由直觉判断变为科学判断,由置身事外变为置身事内,由常理运动的判断变为物理运动的判断,一步步完成科学概念的生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