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开课《猫》教学设计(根据录音整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07:5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我在今年一年里听的大概有十几个,其中有两节市级课,有我们区也有别的区,但是接下来的最后几节课包括我们区教研员包括我们市里的对于我们上的这几节课都不是特别的满意。当时我们市教研员xxx(听不清楚)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把这节课上平淡了,后来我怎么去理解这个“平淡”呢?就是一堂课上我们学生他也有发言也有活动,而且有一节课是我们,就在这个场地,然后用了一个挺好的班级,学生也很配合,一个外校的老师就是别的区的学校的老师过来,学生也很配合。其实那堂课光看活动来说,还是挺好的。但是最后我们的市教研员私下里还是说这堂课仍然觉得比较“平淡”,后来我就在想他(她)怎么去理解这个“平淡”呢,就是学生没有真的被激发。就是这节课老师真的能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可能也是个问号。我觉得对于上课的老师,因为我们也认识也交流。对于这篇文章我想教给学生的学生都明白,这就是一个问题。然后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呢,后来我就在想,最近呢,其实我也是这两天才得到这个消息,得到这个任务也蛮晚的,也就是上周五的晚上也就是周末的晚上主任给我打电话呢,然后我想了一下:上什么呢?然后我就说要不然我来试试上这个《猫》吧,因为我觉得也没怎么细想,我就想借这个机会挑战一下自己,把这堂课再备一下吧,然后完了我就挑了这堂课,然后挑了这堂课之后呢,按照我一贯的(想法),不管它好也好,不好也好,我觉得我始终落实两样东西,其实讲的大家都明白,第一个就是老师的生本意识。就是老师一定要有学生用意识。我觉得生本意识不是老挂在嘴上的东西。我习惯地,比如说在开课之前我都会做这样的一件事:我会先问我的学生,我会找几个学生有好的有差的,我说你们去读这篇文章你们去看,然后呢我会说接下来你们不要看任何的参考资料。你看了之后你来给我聊一聊就是你觉得这篇文章你读懂了多少,你把你读到的跟我说一说,你把你有疑问的跟我说一说。然后学生读完《猫》了之后过来就跟我讲。就说:这篇文章写了三只猫,他(她)说,三只猫是不一样的,文章用了对比手法,然后作者对第三只猫就特别后悔,他很难过。我觉得学生理解的蛮多的,然后完了之后,我就问他,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懂的。他们说,没有啊,这篇文章蛮简单的,但也有学生就(有疑问)。然后完了之后,就简单的记录了一下。最后我发现是这个问题,很好玩,这个问题就是文章结尾——为什么我们家永不养猫?那么学生就说这个后悔我能理解,那么以后养猫我注意就是了,我不去虐待它,我去关心它就行了,为什么结尾是我家永不养猫。我觉得这个问题(分析的蛮精确),其实这也是这篇文章最难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就是学生说,很好玩的:这家人,为什么他们家每一只猫都很不幸?很好玩,我说,是啊,这家人养的猫都很倒霉,好像每只猫的结局都是(悲哀/巧合)的,但是我感觉作者这样安排又并不是巧合,但是为什么,他不太明白。但是也有学生说,既然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特别痛苦,那前两只猫为什么要写那么详细呢。其实学生就觉得到作者这样安排肯定是有玄机的,他也想不透,但是学生就会觉得这里肯定有问题。还有个学生的问题呢,其实很有意思,我在这堂课上没有特别去落实,但是我觉得他讲的也是很有意思的,他说是,唉,我们家人很喜欢猫,那么邻居家呢?他就觉得文章中有两处细节我都没有注意到。 我说关邻居什么事儿?他(她)说,老师,你看啊,文章中第一只猫是从邻居家抱来的,证明邻居家也养猫,那邻居家肯定也挺喜欢猫的,但是第二文中说猫被人捉走了,人家没有过问,那就证明邻居可能不太喜欢猫。这些邻居就是文章中出现的这些邻居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我后来在备这堂课时,我把它省掉了,但是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其实这就是这篇小说的环境,它就是和文中最后“我们家永不养猫”其实是有一定关系的,就是环境的关系。完了之后,因此在我的这堂课上,我就觉得,我想体现出来的,可能大家就觉得其他人上《猫》,他一定会要弄一个表格,就是每一只猫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你们(学生)在书上就去找一找,然后你们再去看一看这每一只猫的样子。后来我为什么这个环节会把它省略掉,其实我没有完全省略,我是把它作为预习作业呈现出来。昨天我就给学生布置——两个作业,一个是抄词注音,这篇文章的字词比较简单,你们觉得那几个词的注音需要注意下,学生说,老师(······);还有一个就是把这篇文章给梳理一下,其实练习一就是这个问题,那么我们根据文章画了一张表格。那么,今天早上早读的时候,我让他们读了这篇文章,我就检查了一下,基本上没有问题。就只有一个问题只有一个小孩:懒。他没有好好写,他就是懒,他就没有找全,我说你再看一看,他看了一下马上就发现了。有的小孩就比较懒,比如说那三只猫的结局,有的小孩就直接写死掉,没了,我说怎么死的,怎么没了? 所以这个就比较简单的就过了。然后完了以后,我就希望就是找准学生的起点,就是他们已经了解了多少。那么,不管XXX说的也好,不管黄厚江说的也好,学生知道的我老师就少说或者不说,然后完了之后,我们就觉得就是在这堂课里尽量带着学生往上走,走到最后的目的就是,其实老师也能够发现,我把学生领到这儿(······)

  

    第二点,我觉得就是文本,其实就是文本,就是读文本本身。这篇文章,我们读了之后,我们有很多老师其实感触也很多,所以当时我们的一个共识就是真的和王荣生所提倡(共读)一样,就是老师先来读文本。我们自己先来读文本,                                        看看对文章还能有哪些发现。然后再读文章我就会觉得这篇文章开始我觉得就会有我觉得就是它和小学老舍那个《猫》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就觉得这篇为什么会被放在初中,它和老舍的《猫》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 老舍的那个《猫》,是在描绘猫的特征。 这篇文章其实他在写猫的同时,郑振铎每一次写猫的时候,他伴随着猫的写的是人的态度,所以后来我就觉得,哦,这个就是它们的差别。 如果我们在小学来给孩子学习这篇文章《猫》,我们就会给孩子讲,你看作者是怎么来写这个猫的,怎么把这个猫写的活灵活现,写的可爱。但是我觉得我们再来看这篇文章时作者其实隐藏在文章中的是—— 他对猫的态度就是最后他在文章中说:最后这几只猫结果都是不好的。其实他文章处处有一个点事是——是人在影响着猫,是人在毁灭这个猫。所以会到最后的到最后的“永不养猫”。所以我会觉得,哦,文章是这样贯穿下来的。

    完了之后呢,这篇文章呢,有的时候我会看一些大家的东西或者看一些教学设计。但是,有的时候你光看一些东西,可能也会影响左右你,而且像这篇文章它真的没有找到太多的东西,因为教参上面的东西特别的老,一个是88年,一个90年的,我看一个是(······)后来我也从网上翻了一下,一共只有三篇。结果更多的是,但是我还觉得就是说我们读文本其实不是为了创新,可能有老师说,你这堂课上的好像跟别人不太一样,为什么你是这样去处理的而不是那样去处理的,其实我始终觉得:我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像去年有一节那个《背影》的课会在全国引起很大的争议,谭军(根据音译)老师上的,为什争论会那么大呢?因为这堂课它已经脱离了文本,脱离了生本,他并没有(······) 完了之后,我就觉得孙绍振老师讲的那个特别有道理,就是,“你读文本是还原,你是在还原作者写的文章”。

    我觉得这个环节上呢,《猫》这个环节可以扣住三个点,第一个点就是,这篇文章其实是个小说,我们以往很多教参是把它当做散文去处理的,但是这两年,我看到也有老师把它当做小说去上,但是你把它当做小说去上时就变得很奇怪,就是,你看这篇文章是小说,你看,人物描写多生动啊,这个猫特别生动。后来我就在想,难道散文就不生动了吗?就是他没有找准散文和小说的不同点到底在哪里。就是小说其实很简单,散文来说是用来抒情的,小说不是没有抒情但是小说是为了反应人生问题的,所以这篇文章更多是它引起我们对对动物也好对弱势群体也好,更多的是一种反思。可能作者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那个答案,不然他不会在结尾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了”,他自己也没有找到那个答案,但是他已经发现这里面有问题了。我就觉得这个是他很重要的一个东西。第二个就是这篇文章呢它其实是个小说集。郑振铎其实是个特别厉害的人,就是我们查查他的头衔,他有十几个头衔,虽然他现在名气没有鲁迅、老舍等那么大,其实他在五四时期,当时他也是一个中坚力量。他这篇小说集叫《家庭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悲剧的。当时他的一个序言就说:我写的都是旧家庭里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你会发现文章中的那个“我”,他有作者的影子,但他的确是由旧时代过度到新时代的,而且他郑振铎也曾经就留学到欧美接受新思想。他的确接收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在反思中国人在家庭关系在家庭问题上出现的各种现象,所以这篇文章中他反思的东西,就是文章中他有很清醒的东西,我有很多学生,他为什么震撼,就是我想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写于一百年前但是你放在今天来看,你是觉得它一点都不过时的,因为它讲的是真的是一个伴随着文明的发展,人如何审视对待弱者,审视对待动物的问题。所以最后我要去落实,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带领学生去用这个资料,也就是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这篇文章它的时代感是很强的。然后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觉得老师的所有东西你不是灌输给学生,你不能就是真的,我给你讲这篇文章的模式是什么样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我觉得这都是没用的,最后还是要回到文本中找到一个切入点。我们特别佩服,其实我们学校我有几个老师跟我很要好,包括我们整个教研会。我个人是比较喜欢黄厚江老师的,我觉得黄厚江老师在教学上特别是散文的教研上他有一个文本上的解读是特别到位的。其实我很推荐当时我的同行,我的老师,我的同事,比我年轻点儿的老师,其实就看看黄厚江老师上那个《孔乙己》和《······》。 就是黄厚江老师讲的散文教学,就是你抓住一着, 你抓住文章中的一个“文眼”,然后串讲全文,解开全文,我觉得那个是我特别佩服的。完了以后,因此回到这篇文章中来,我说那我们找一找文章的切入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二句话,它是这么写的“其实所有的猫的悲剧都和人对它的喜欢和不喜欢所决定的”。就是人对它喜欢了也好,后来我们发现这个猫很好玩,人喜欢它,它是死;人不喜欢她,它还是死。所以呢最后也让我们引起了反思,人对动物的就是家养动物的喜欢中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这个有没有更好的出路呢?然后作者其实也讲到了,他也反思到了,这个猫的悲剧在于:它有无法辩驳的悲哀,无法抵抗只能逃避的悲哀。其实作者  这句话在文中也有震慑意义。还有就是在喜欢当中能够带领学生看到他自己在读文本中忽略掉的那些东西。我觉得我们每一次让学生抬头,我提问的目的其实是让他们低头,低头让他们看文章,再去在文章中看。所以我觉得我这堂课围绕“喜欢”串线之后,几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个就是人们对前两只猫的喜欢程度不一,到底有哪些不一样,这样就能再带着学生再去看文章。第二个就是第三只猫,我们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和程度其实就是一样的,就是再看文本。当我发现这个“喜欢”是有问题之后,到底这个“喜欢”的症结是哪里?其实如果再往下延伸的话就是,其实第四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领悟到了,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可能太深,后来我就觉得就往后放一放,通过后面时代背景的延伸让学生感知。在这篇文章中其实还有就是为什么只有我反思到了,而其他人可能是没有反思到的。那就再一次回到文章中去看周围人。这样一来呢就是立足于做到让学生走进课堂的时候和走出课堂的时候会有一点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其实就是他思维上的不一样,可能就是这个。

  

(为什么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么强?

因为李老师说七年级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的,我们也特别想知道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提问(简写)

其实我觉得老师的问题其实是很重要的,就是你的每个问题能够调动他,能够让他不觉得很艰难,我觉得这一点挺重要的。这个班的孩子,它是比较活跃的,一方面呢是因为这个班的孩子可能天生就有点儿活跃我承认。以至于比如上次有一次跟我关系比较好的一个老师就想接班上课,这个班就没敢借给他。我就借给他了另外一个班。我们班这个孩子就是属于那种脑洞太大(但是他们有一个特别好的习惯就是他们无论怎么样开脑洞,他都能从文本里面找依据,这种习惯怎么培养?我们一活泼他就嗷嗷的)其实,你们现在会发现他们已经是乖巧很多了,其实上个学期的时候他们的脑洞更大,就是经常要往回牵,其实我今天,就是有一个小孩发言时,我还打断了他,因为他还是在自说自话。其实我讲实在话,语文课上的活动真的是挺有必要的,就是我们是会通过很多活动去调动学生,但是活动更多的是它怎么跟我们的文本结合,就是与你课堂提问的技巧性的问题相结合。所以就是在对这帮孩子的接触中可能也花了比较大的功夫。就是一方面我会特别尊重他们,就是我一般都会课前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疑问,但是同时我也会去选择哪些疑问是有价值的,哪些疑问是可能是个别解决就能到位的,然后在这个方面可能更多的就是一堂课完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之中也会比较艰难的。就是,我记得在上学期的时候我更多的可能就是跟我的学生说,“看文章,我们来看文章。”就是说及时地提醒他来看文章。这个可能就是长期坚持的过程,还有的时候就是靠我们老师的设计。

就是有的时候而且我们组还有个好处就是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是就想我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说的我们有一个单元精品课。其实它有时候有一个回头看。比如说有一个老师他上课他觉得比较成功,你来说说你觉得这节课成功在哪里,这个我们就比较随机的进行。                 我们的这个反馈活动就是教研氛围会比较浓。一个老师如果你觉得你这堂课上的很好,那你给大家说说你觉得好在哪里,如果你有反思也可以给大家说说,所以我觉得我们刚刚讲的教后记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有的时候也就体现在教后反思上,备课分享上。比如说我记得有一次上《社戏》的时候,前段时间上的《社戏》。然后呢《社戏》的文章特别长,其实呢有一点从量化来说不好驾驭。后来呢,那个(···) 老师,她也是我们年级组长,她比我年轻几岁,但是真的她的经验也非常好,结果她的课时刚好比我们的快。她有个点子真的特别好,后来她就在群里跟我们分享,哎呀,太好了。她是干嘛呢,她是上第一个课时,她也觉得文章太长了,学生读的没有兴趣,那怎么办?她说,那现在你们来设计,你来开个旅行社,你来设计到鲁迅的外婆家,你设计那个“乡村游”,那个你给他设计“乡村游”,然后那个所有的旅行社的名字、费用安排你都自己来,但是有一个要求——必须按照文章内容来。然后,呀,学生兴趣特别高,学生那个表格画出来之后,一日游,两日游的,然后学生安排的就是比如说第一天上午先到达枣庄,然后做汽车,然后参观故居鲁迅外婆家,然后中午饭安排什么,然后上午安排钓虾,然后中午又是吃农家菜,吃自己钓的虾,然后就这样安排,然后到了夜里,夜间活动就是坐船看社戏呀。学生们的安排,后来我们看了,呀,真的很好。后来我们每班都这样。后来学生说,哦,这个作业又是读书两遍,有是学生分段。但是我们学生兴趣特别高,后来我们拍下来(学生的设计)。后来我们大家就交流,学生又是配插图,然后取名字。然后就有学生取了“夕阳红”,然后就有小孩儿说怎么能叫“夕阳红”呢,老头儿老太太夜里划船看社戏偷豆儿啊,我所,那应该是什么?小孩儿说,应该是“亲子游”。然后小孩儿能想的就是他有夜宵,夜宵就是什么呢?一个是水煮罗汉豆,这个是肯定的。还有一个就是“聋子牌”豆浆,它为什么叫“聋子牌”豆浆呢?后来我才想到的文章中提到的它是聋子卖的,很有文化味嘛。我们觉得学生的潜能真的很大。其实就是看老师怎么引导。其实老师在每一个环节上我们怎么引导他。 我觉得这个很重要。(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一定要达到教学目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7: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