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15:3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文章摘要】:
  告状行为是指儿童处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发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大班孩子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和技能,不会很好地处理同伴间的纠纷,不懂如何解决矛盾,于是告状频频发生。孩子的告状是他们在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不可一概而论地把这种现象作为孩子本身的错误加以后否定,或任意把它作为孩子的“犯规”行为加以贬斥,否则必然带来一些负效应。而如果我们能够弄清孩子告状的原因并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个案研究和探究孩子“告状”行为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揭示其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教育引导方法,以期能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班孩子的“告状”行为 心理特征 身心健康

  一、问题提出
  到了大班许多老师反映小朋友特别爱告状,无论遇到事大事小都要告上一状“老师XX打我!”“老师XX拿我水彩笔!”……诸如此类,多不胜数。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老师采取敷衍的态度,“噢,知道了,过一会老师批评他!”或采取训斥的态度,“这么一点事还来告状,先想想你自己!”其实,不管你打算如何“受理”孩子们的告状,作为老师都应该了解“告状”到底好不好?有哪些因素会使孩子告状?如何正确对待“告状”行为?等等。事实上,在孩子告状的背后,在他们自己的小小的心灵中,自有着他们的想法和心思。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理,也许更能使老师帮助孩子解决告状背后真正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获得更加健康和灿烂的心情。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尝试通过对大班一个孩子具体案例的分析,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二、“告状”事例及成因分析
  (一)研究对象简介
  孩子姓名:涵涵(化名)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9年3月
  家庭状况:父亲 高中毕业 公司职员
  母亲 初中毕业 公司职员
  (二)、告状行为的表现
  例一:分享活动中,涵涵看中了小小的消防车于是想把自己的玩具和小小交换着玩,可是小小不愿意,还推开了涵涵,涵涵哭着向老师告状:“报告老师,我把我的玩具给小小玩,小小还是不愿意把汽车和我的玩具交换玩……”
  例二:涵涵看到东东翻别的小朋友的书包,马上跑过来报告老师:“东东没有经天天同意翻天天的布袋啦,还拿他布袋里的玩具,东东做的不对……”
  例三:绘画活动中涵涵与毛毛为了一支蓝色的油画棒而闹起了意见,涵涵忍不住把毛毛推倒在地上,毛毛将这事报告了老师。老师批评了涵涵,可涵涵告诉老师是XX让他推的。过了几分钟后涵涵又告诉老师:“毛毛昨天还打丁丁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15:39:18 | 只看该作者

  (三)、涵涵“告状”行为的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
  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行为影响较大。涵涵的家长经常拿表现好的小朋友和涵涵做比较,这样引发涵涵和小朋友之间的“妒忌”意识,久而久之会产生告状行为来打击小朋友,提高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
  在孩子园的集体生活中教师对被告状的孩子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先批评一通会让孩子在心理产生告状是对的这一种概念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告状,喜欢上告状。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大人们永远不要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强加给孩子。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孩子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这些也许和我们相去甚远,但这正符合了人生发展的阶段性认知规律,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一位特级教师说:如果孩子的某个阶段的认知特点被扭曲,他以后的心理有可能向畸形发展。让我们带着这些理念来分析孩子的心理因素。
  从例一中很明显的看出涵涵是为了求助老师而告状。五六岁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可以很忘我、很开心,可是当出现分歧、意见不合或者不够友好的行为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和处理了,尤其是当自己感受到了压力、委屈的时候,他们就会向老师求助,希望能得到老师的“保护”和“帮助”。这种告状是他们宣泄情绪,求得心理平衡的过程。
  例二则是一种检举心理的告状也是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告状。大班年龄的孩子会对平日里老师和家长给他们立的规矩特别敏感,如果别的孩子违背了这些他们熟悉的规矩,他们就会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孩子的心里,规矩应该是大家都遵守的,怎么能有例外呢?另外,在孩子的眼睛里,老师是最受崇拜的。孩子们惧怕被老师忽视,对于老师的称赞十分在意。有人违反规矩而正巧被涵涵看到,这可是得到老师认可的最好机会,因此“报告老师”不失为讨得关注的好办法。
  例三在这个例子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涵涵在逃避责任甚至还有些“报复”的心理。老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满足。这种告状行为如果一开始教师让了步,缺乏正确的引导教育,孩子就会变的不辨是非,以自我为中心,会给其他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教师要及时的这种告状行为进行引导。
  三、对孩子“告状”行为进行正确的疏导
  关于孩子告状的利弊:
  积极方面,大班孩子已经具有初步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孩子所以会有经常“告状”行为的出现,这也是儿童逐渐成熟的表现。
  消极方面,大班孩子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对自己的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孩子的评价在其个性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成人过分鼓励这种告状行为,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喜欢“告状”的孩子,总把眼睛盯在别人身上,往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喜欢“告状”的孩子,容易因为自己的“告状”而影响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告状动机教师应区别对待。
  (一)希望得到保护和帮助的“告状”。
  对待此类“告状”。首先,教师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情,认真并关切地倾听他。之后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去解决问题:“你打算怎么做呢?”如果孩子对你的提问仍然没有答案的话,你可以提供给他一些怎样去自己和小朋友“谈判”或讲道理或解决问题的建议。你要给孩子这样的概念:他自己是有这样的能力去对付这些难题的。为此,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孩子学会交往,要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学会运用礼貌用语来获得同伴的允许和帮助。还就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抢夺、打人等问题引导孩子讨论该如何解决,从而帮助孩子逐渐掌握交往的技能、技巧,学会自己解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减少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够积累起这些经验,将来独立解决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15:39:20 | 只看该作者

  (二)希望得到关注与认可的“告状”。
  从例二看,孩子的这种“检举”“揭发”性质的告状,正面地讲,其实是表明他们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能够对他人的行为做以“好坏”“对错”的评判。他们在告发的同时,更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肯定,从而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并且希望告诉给老师“我知道怎样做是更好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是较为普遍被老师们烦恼并担忧的就是,这种行为很可能导致孩子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错误,不仅难以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也使他不能对自己身上的缺点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例二中,如果对于涵涵的这种揭发不好行为的告状置之不理的话,会挫伤了他的这份正义感,养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性情。所以,每当教师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让他描述一下事情的具体情形,让他告诉教师怎样是更好的、是对的,然后针对他正确的地方给予表扬,主要是鼓励他将来要按照自己所说的好的、正确的方式去做,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对“对的”的东西的兴趣上,而不是和他一起去强调告状本身和别人如何做错了上面。被告发的小朋友,教师也要从他们的身上取出一些“告状人”没有的优点,教导孩子虽然别人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同时也有你所没有的优点。
  (三)希望实现逃避与“报复”的“告状”。
  针对这一类的“告状”教师不能不问情由,敷衍了事,这能助长逃避与报复心态的滋生,不可避免这些将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演变成心理疾病,继而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处理此类“告状”时教师要认真细致的调查事由做到公正公平的处理。而对待有逃避与报复心理的“告状人”教师应对其尝试移情体验。所谓移情,心理学中的解释是说,能够体验到他人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体会到别人的甜酸苦辣。即所谓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借助移情,孩子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观察事物,了解对方的观点,体验对方的情感。利用移情孩子能有效地理解别人,获取大量的信息,并改善自己的言行,使自己得到别人的喜欢和帮助。儿童年龄小,很难主动去体验别人的心理感受,需要大人协助。比如,在例三中,教师无中生有想出来的几条涵涵的“罪状”并一一说给涵涵听,涵涵一听心急如焚,直嚷着:“我没有,我没做过。”继而委屈得号啕大哭。教师的精心安排在涵涵的身上有了强烈的反应。于是教师可以及时抓住他此时的心理感受与他耐心地交流:“涵涵,这是老师代替小朋友给你的小小‘报复’,你觉得被人诬告的感觉怎样?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你作朋友啦!”涵涵没出声,继续哭了好久。此后发现这次移情体验,涵涵不再随便乱“告状”了。有些孩子做错事最怕担责任,能逃就逃,能赖就赖,但我们要相信孩子天性始终是善良、有同情心的。采取 “移情”策略——把孩子的情感体验转移到受伤害的一方上(这一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唤起孩子的同情心,使之勇于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纠缠不清的争辩嘎然而止,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孩子心中悄悄壮大。一旦孩子习惯了移情体验,这一类的告状就很少会再来困扰你了。
  四、告状行为疏导中的启示
  1、教师要有宽容的态度
  改善孩子的告状行为是一项长期工作,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别人的茬。
  2、要尊重孩子
  对待孩子的告状,成人要以孩子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对于一些不正确的诉状应正面引导,充分尊重幼儿。
  3、自信而不自我。
  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过于自我的表现。老师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
  4、必告之“状”
  有人说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更是一种可怕。善意、关怀、热心的孩子,总是可塑和更加健康的。因此,在我们有意减少孩子恶意告状的同时,有必要提醒孩子有些“状”是必须要告的。
  总之,作为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告状,要认真分析、科学引导、正确对待,这样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全面健康的发展。

新光幼儿园 杜秋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05: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