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jal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环保建议书的作文600字500字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00:13:03 | 只看该作者
环保建议书

  尊敬的同胞们: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她为我们无私地提供资源,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我们却不好好珍惜,随意破坏,乱砍乱伐,听啊!地球母亲正在痛苦地呻吟。

  现在的水资源严重缺乏,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大半个中国都存在水危机。据报道,缺水导致华北平原生态急剧恶化,许多地方出现了“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现象。西部开发更是受到了水资源的严重制约。中国水资源虽然不算丰富,但是,如果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就不会造成今天这种窘迫的局面。

  也一说中国水资源的紧缺很大程度上是认为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是低效率使用,重点是农业的大水漫灌和工业生产中的低重复使用。另外,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球水资源的丰富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为主要指标。全世界河川径流重量为47000千米,按人平均约为9000米,我国河川径流总量越27000亿米。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量越2400米,大大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

  请大家为地球母亲想一想,让她停止哭泣吧!

  为此,我有几个建议,希望你们能采纳:

  1。大家家里都买几个大一点的说通,洗菜洗完的水可以浇花,这样反而对花有更多的好处。

  2。不要在小河里洗衣服。

  愿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丽!

  镇安小学602班忻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00:13:08 | 只看该作者
环保建议书

  尊敬的市长伯伯:

  您好!

  我是来自大连市中山区中南路小学的一名学生。大连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成长的家园,我已经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生活了11年了。经过我今年来的调查,我发现在生活当中不免会出现许多美中不足之处,使城市的美丽大打折扣。例如:在学校的水房里,水龙头流出清澈的自来水,用水人却不知去向;笔记本被随手扔进垃圾桶里,却只用了几页;街道上到处都弥漫着汽车的尾气,严重的破坏了空气的质量……虽然”环保“这个词是我们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语,但是,真正做到”环保“二字的又有几个呢?所以,我觉得,大家现在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家庭日益富裕后,开始不在乎资源的滥用问题,所以才会肆意破坏环境。第二方面可能是大家对环保的理解还不透彻,所以才会浪费资源。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并不想看到我所生活的城市变得越来越脏,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而是想看到干净的街道,洁净的马路新鲜的空气和茂盛的树木。所以,今天我想向您提几个建议:

  1。提倡市民多植树,因为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会经常用到木制品。而且,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但是,如果只”用“树,而不植树,那么树木资源必会枯竭,所以我们应该在节假日的时候多植树,并且还要设专人看管,是树木可以茁壮的成长,让树木的成活率在70%以上。这样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还能让环境受到保护。

  2。提倡市民在海边游玩时,自觉清理带来的垃圾。因为大连是一个海滨城市,我们都要”吃“海,”用“海,所以大家一旦在沙滩上扔垃圾,那么,海水涨潮时必会把垃圾”卷“到海里,这样海水受到污染后,就会让海洋生物受到威胁,这样对我们的身体也不好,因此我们应该在海滨游玩时自觉清理垃圾。这样海水就不会受到污染了。

  3。在每一个社区建立旧物收购站,让每一个人家里的旧物(还可以使用的)无偿捐赠给社区,社区再把这些旧物送给生活条件比较低的人家,这样一来,变废为宝,一举两得,既让市民家里旧物丢弃的问题解决了,还让生活条件比较低的人得到生活上的所需品。

  4。提倡市民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出去吃饭时,不适用一次性筷子,用竹制筷子;让市民出去买菜时,自带布袋或菜篮,这样既解决了滥用树木的问题,还消除了”白色“垃圾。

  希望您能对我提出的建议予以采纳,让市民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一定要让市民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大连市中山区中南路小学六年二班 孙雅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00:13:14 | 只看该作者
环保建议书  胡立威  

  尊敬的区环保局局长叔叔:

  您好!我是鄞州区实验小学的一名六年级学生。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美丽可爱的晶莹球体。可是,他同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的家园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了!”

  也许,您看了我下面描述,就能理解那句话的意思了。

  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瞧,摊贩随处可见,往往在他们走后,地上就会出现一堆“来历不明”的垃圾;看,开车经过一段路面,却迎面扑来一团又一团的烟雾,这可是肆意焚烧垃圾而产生的有毒气体啊!从楼上往下望,又看到了不该有的一幕:白净的路面上出现了一张张传单,广告纸,它们可是害群之马,万恶之源啊!不仅污染了环境,还浪费了纸资源,影响了美观;我还看见了一条小河边的工厂正在偷排废水……许多诸如此类的动作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都有,可是,大多数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对此,我向局长叔叔提几点建议:

  1。     加大侦察力度,将那些破坏环境的人绳之以法。

  2。     多搞一些环保活动,增长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

  3。     多制定些对环保有利的法规,不再让某些行为成为合法的。

  4。     多倡导一些环保活动,如禁车日,多乘公交车等。

  以上就是我对局长叔叔提出的真诚的建议,希望您多加考虑,如果可行的话,我非常期望您能够采纳。谢谢!

  此致

  敬礼!

  鄞州区实验小学  胡立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00:13:19 | 只看该作者
环保建议书

  东城区环保局长:

  我是您辖区培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我的妈妈是一位环保工作者,受她的影响,我一直热衷这项事业,现在您能抽出一点时间看看我对废电池回收的建议吗?

  电池,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大大小小、各种型号的电池应用在我们的手表、手机、手电、收音机……等等。一旦耗尽,人们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我想帮它们找个“家”。无家可归就要害人了。我曾翻阅过很多资料,发现一节小号的废电池流出的酸、碱,就会使一平方千米的土地遭受破坏;一颗纽扣般大小的废电池丢进水里,就会污染十万立方米的水;废电池中含有各种重金属,还会严重的导致婴儿先天智力低下,老人患痴呆症,重则致癌呢!所以,解决回收废电池也是迫在眉睫。为此,我向您真诚地提出几点建议:

  一、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加强学生对废电池相关知识的了解,知道对土地、河流、健康等造成的危害,再通过我们这些小喇叭宣传给家人。

  二、通过多种媒体,在广播、电视上安排一个时间段,播放一些有关废旧电池的公益广告;在报纸、计算机网络上刊登一些相关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其危害性,增加环保意识,以后不乱扔了。

  三、多建一些废旧电池回收站,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告知地址,方便大家将废电池送到回收站,以便统一处理,减轻危害。

  四、希望能设计一种新型的垃圾箱,挂在大垃圾箱旁边,颜色统一,绿色着装,体现环保,方便回收。

  让我们人人都从小事做起,就像那句公益广告所说的,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让我们朝着绿色环保努力,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丽。

  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此致

  少先队的敬礼

  一个关心环保的小学生  佘宗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00:13:24 | 只看该作者
环保建议书

  您好!

  我是您的学生——宗芃臻我在这个欢乐而又团结的集体里过的十分快乐,我在这个快乐的集体里度过了五年了,在这快乐里也有悲伤、有眷恋、有不可忘怀的、也有挥失不过去的,然而在这个有六十五位同胞的大家庭里也有不好的一面。

  但在这六十五位同胞中也有一些懒得动手,心里痒痒,一心想办坏事的人。他们是一些随心所欲并且懒得去垃圾桶旁扔垃圾的人,他们可以懒到这个程度:走到了垃圾箱旁,随手一扔“哗啦,哗啦”两下就把垃圾扔到了垃圾桶外边,让值日生忙里忙外的,而他们却在一旁凑热闹,不时还会哈哈大笑,让值日生一头迷雾。还有比这个更懒的,他们在前边把垃圾扔到前边,把前边的人砸到,然后哈哈大笑,让后边的人起的上气不接下气那眼神好想要把他杀了似的,然而更多的是让前边的人传到后边。

  在我们班的可回收垃圾桶里,到到处是完好的本和写了不几个字的本,有生字本、作文本、笔记本、数学本、英语本应有尽有,怪不得有人说:“我们班的垃圾桶是个宝,要什么本就从里面拿。”有的时候在卫生班长杜雪婷谁的位置上有垃圾的小本本上记了一堆人,有的人地上一片纸被撕到不像样了才往垃圾桶里仍,有时根本不扔让值日生捡都捡不过来。

  由于我们地上出现的垃圾越来越多。老师不应该让步值日的人地上有一点垃圾就让他们值日。所以下面我就提出几点要求:

  1。      让那些不环保的同学义务扫地一星期。

  2。      让那些每天坚持捡垃圾的同学发小奖品。

  3。      多开展环保诗歌朗诵会之类的活动,增加我们环保的意识。

  老师,我提的建议好吗?

  宗芃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04: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