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6-6-15 08:37:15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20项修炼》读后感 王昆
已经是第二次翻开郭元祥老师的这本书,每次翻开都让我有新的感悟。作者用流畅的文笔描述着自己的教育思想,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例,讲述着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从修炼教师形象到精炼教师生活,再到锤炼教师专业,每个篇章都像盏盏明灯,指引着教师的成长之路。尤其是锤炼教师专业中的跨越边界一章,更让我深有触动。
跨越边界—— 知识之后是什么?郭老师提出知识不只是科学问题,更是与人的命运和幸福相关的问题。知识作为载体,它的背后究竟承载着什么?这一个个看似深奥而又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我不禁想起于漪老师的话,课不能只教在课堂上,这样会随着声波而消失,课应当教到学生的心里。
如何将课留在学生的记忆里,并融入学生的生命,我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书中的两个美国课例,让我思索良久。
一节是一年级数学课“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位数学教师在运算练习15分钟后发给孩子们一种掷骰子玩走棋的游戏玩具。棋盘上有许多方格,方格上有各种动物的图形,名称,也有“勇气”,“果断”,“谢谢”,“快乐”,“挺胸”等词语,还有“前进3格”,“前进4格”,“后退5格”,“后退2格”等内容。在游戏中,只见孩子们不时做出勇敢,果断,挺胸的样子,不时按照所掷骰子的点数计算着前进和后退的格数。学生不但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计算,也在情感,行为中学习做人。
另一节是科学课例,老师整节课几乎都是在实验中完成的,在老师操作实验过程,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老师一共做了三个实验,前面两个实验是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而第三个实验是属于超越知识的。老师又切下相当重量的橡皮泥,依然捏成团,放在小船上。学生发现小船沉载着第二个橡皮团依然浮在水面。这时老师说:“同样是橡皮泥,为什么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那取决于它们各自在环境中的存在方式。一个人的生活也是这样,是成功还是失败,取决于自己在生活环境中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当你是一只小船的时候,你能否为别的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番意味深长的话太精彩了!
这两节课例让我深深震撼,他们令我折服的不是对知识的传授如何清晰,透彻,而是他们在教学当中能把知识与哲理巧妙的衔接,融合在一起的方法,智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方法。这两个案例就是鲜活的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呢?
记得我听过的一节关于“职业”话题的英语课,教师在最后出示一些清洁工和小商贩的图片,并问孩子,如果这是你的爸爸妈妈,你会怎么想?先不说出现这些图片的唐突,仅教师不着边际的问话就引来孩子的一致否定,孩子们都摇着头说“No”。作为同行,我其实明白这位老师的用意,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懂得,职业不分贵贱,要尊重各种职业的劳动者,可这种方式只能是狗尾续貂,生拉硬拽,起不到任何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作用,相反,会让孩子觉得莫名其妙。其实,真正能触动孩子心灵的,应当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潜入夜润无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点滴渗透。
这样看来,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边界似乎有一道鸿沟,而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跨越这种边界,在边界间架起若干个桥梁,从而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