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领导工作笔记 学习《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00:0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了让每一位学校领导都了解学校的管理与评价,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最大可能的发挥领导的示范作用,最近学校给每一位学校领导分发一本《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当前,我们学校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如何确保我们学校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科学的办学方向?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编的《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给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和行动指南,特别在学生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高效宣讲,低效运作,甚至于找不到低效的原因,严重影响了我们学校发展。现在有了这本书给我们指路传经,让我们有了管理学生的依据。

我仔细学习研读此书,对该书中学生管理方面的内容有深刻的体会,同时对比我们学校从学生管理方面谈几点体会,如有认识上的不足或观点为上的偏激请各位领导给以指正批评。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小学阶段是儿童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形成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身心发展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因而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使之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始终是摆在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努力做到:1.学校和教师做好榜样影响,对思想品德教学要加强重视。2、,除了在思想品德课上,在其它课程的进行中都要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想熏陶。

2、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对于学生健康方面,我们曾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发育水平和身体素质,选择了不同的测试项目。学校普测了50米跑、坐位体前屈和1分钟跳绳,三到六年级加测了1分钟仰卧起坐,体质较好的五六年级还测试了50乘8折返跑项目。运用运动会的形式检测学生的体质健康,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我们将继续把学生的健康发展做为工作的重点,多搞些丰富的活动,是孩子健康成长。

3、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

如何消除小学生灰暗心理,培养健康的心理,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

(1)、培养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学生要不断成长进步,就必须有全面看问题的心理意识。老子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只要我们教会了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待自己,就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善于自我控制调节情绪的能力。我们务必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可塑性强这一特点,教会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恰当地开展一些活动,转移注意力,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开心或喜爱的事物上去。或者采取合理发泄的方式将心中郁闷的情绪发泄到适合的对象上去。同时教会学生控制情绪,保持正常心态。

(3)、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的承受能力。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培养学生善于去培植真挚友情的能力。

(6)、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去培植真挚友情的能力。要创造条件优化学生的性格。

4、加强学生学业状况管理。

对学生进行学业管理,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科学性。

(1)、首先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

(4)、充分发挥考试对学习的导向作用。

(5)、加快对教师的学习培训。

总之,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公民素养,行为养成,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友爱集体成员,教育学生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掌握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的的精神。

  

                                东华镇第五小学

                                  李桃芬

                                        二0一六年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5: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