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英语教学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英语教学所存在的少慢差费一直饱受世人诟病。其实,教学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英语教学,其它学科又何尝不是?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人们对待这门学科的态度和学习方法,英语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太多的人把英语只当成了高考的学科而不是语言本身。
只有跳出英语教(学)英语,才能真正掌握英语,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最近,阅读龚亚夫先生所著的《英语教育新论:多元目标英语课程》,内心产生不少共鸣。
一、 英语教育的多元目标
以前,英语只被当作一门高考的学科而其它更为重要的作用与功能被严重忽视。碎片化的语言知识输入导致很多人在高考时英语成绩很低,有些人虽然成绩很高但却不能运用英语自由交流和表达自我,至于在英语文化中发现自己与他人更是奢望。
不错,学习英语是为了顺利通过高考和用英语交流,但这并不是英语学习的唯一目标,更不是终极目标。除了通过高考和用英语交流这一实用目的外,英语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素质。章兼中等英语学家呼吁“英语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信念、情感、意志、感受、体验、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个性解放和坚持真理反对迷信盲从,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创造意识和能力......”。然而,就像其它学科一样,急功近利的教学使得英语教育教学的素质内涵被边缘化了。重教轻育使英语沦落为应试的学科或者提升外部生活质量的工具。
英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应该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英语不仅仅能够帮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而且还可以发展能力,培养思维以及磨练意志、增强修养。当然,就像Jay Walker在TED演讲中说的“Mathematics is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music is the language of emotions and English is becoming the language of problem solving”, 英语正在变成一种是解决问题的语言。我们应该建立多元化目标课程的理念,看到并挖掘英语学习的多元功能,把英语教学与大脑的训练和思维以及人的发展结合起来。
英语多元目标课程理念可以用五个C来表示,即语言交流(communication)、思维认知(cognition and thinking)、多元文化(cultures)、横向联系(connection)、和素质培养(cultivation)。在此,不再一一展开说明。简言之,英语学习不仅丰富学习者的知识,还有助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成长,有助于改变生活并发展他们的心智,为未来打下基础。
二、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与规律
英语教学的少慢差费源于我们对英语学习规律认识不足,或者被应试所羁绊。如果想提高英语学习效益,我们必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所有的学习都是体验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就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英语学习尤其如此。而我们的做法背道而驰的,把英语学习看成了知识的死记硬背。
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用学习理科的方法来学习英语,他们喜欢刨根问底,常常问“为什么”。他们忽略了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英语学习是一个类推的过程,而不是分析的过程。关注 “How”比关注“ Why”重要。
英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习惯养成的过程,此过程是由学习者自己掌控的,而不是由教师掌控的。汪洋先生在他的新著“那一片汪洋”所描写的英语学习的经历充分说明了这点。他30岁上大学开始学习英语,大部分时间依靠自学。工作后来为了通过世界联合国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华招聘官员的英语考试而将自学成为英语顶尖人才。现在太多的孩子把希望放在老师和课外辅导身上,殊不知,英语是一种习惯。
见过太多学生在英语面前甘拜下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知道人类本身是具有学习语言天赋的,只不过,语言很大程度上靠习得。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犯错过程中伴随的常态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那些不张嘴不动笔的人是从不犯错误的,但他们也因此掌握不了这门语言。
很多老师强求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在语言形式和碎片化知识的记忆上。语言学习需要整进整出,没有必要过多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碎片化知识。目前教学的弊端是碎片化知识讲解太多,整体语篇输入太少。要想学好英语,可理解的足够的输入是必不可少的。
母语的干扰使得英语学习者频频犯错,因此要尽量避免使用母语。同时,语言学习不能忽视情绪的作用。学习的环境、如果学生过度学习者的情绪、自尊和学习动力无不对语言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接触语言的时间频度(frequency)和环境,而非长度。忽略这些因素,输入再多的语言符号,所输入的语言也无法进入学习者头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
学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普遍。一方面,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另一方面,很多老师仍然热衷于语法的过度讲解和联系。殊不知,但很多语法用法的掌握过程也是无意识的。如何才能实现英语的有效学习,以下几点是不容忽视的。(1)学习者往往学习他们认为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learners learn what is meaningful to them.);(2)学习者按照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方式学习(learners learn in ways that are meaningful to them.);(3)当学习者感觉他们能掌控自己的学习时学得最好 (learners learn better if they feel in control of what they are learning.)。
总之,把语言和语言所负载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联系起来。真实性必须与道德或社会的责任感相结合。在课堂中,真实性还与自我实现的过程、内在的动机、在人际交往中的尊重他人、品格中的刚正不阿等联系起来,给学生表达真实思想的机会。
三、 国际文化课程目标与普世美德标准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好教育是具有普遍性的。只有了解他人,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改善自己。
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不妨看看国际文化课程的10项标准。教育要培养的是探究者、博学的人、善于思考者、能与人交流的人、有原则的人、心胸开阔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敢于冒险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反思者。揽镜自照,当下的教育,是否在培养这样的人?
另外,龚亚夫先生在书中收录了六类世界通用美德,它们是(1)智慧与知识(wisdom and knowledge):包括创造性、好奇心、思想开放(有判断力和思辨能力)、热爱学习、洞察力(能为他人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视角);(2)胆识与勇气(courage):包括勇气(不惧威胁、挑战、困难,敢于为真理而言、信仰坚定、即使被孤立也不随波逐流),还包括坚韧精神、不惧困难的持久力、以及刚正不阿(坦诚相见、不虚伪)、充满活力(有激情、精力充沛、不半途而废、不三心二意);(3)仁义与博爱(humanity),即个人魅力、关心他人、情商高、懂得调动他人的积极性;(4)公平与公正(justice):包括公民权利、忠诚、团队精神、公平对待所有的人、公正、对任何人不持偏见、每个人给予同等机会、领导力、能鼓励他人参与完成任务、有效进行组织与管理;(5)节制与谦让(temperance):包括原谅他人错误、谦恭、不追求出风头、处事谨慎、不鲁莽行事、自律、遵守纪律、能控制自己的欲望;(6)超凡脱俗(transcendence ):包括善于发现美好事物、常怀感恩之心、憧憬未来、幽默有趣、懂得人生真谛、具有信仰。
任何学科教师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科教师。英语教学应该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放在首位,化应试教学为育人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