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6-11 03:51:37
|
只看该作者
二、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科学实施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实中,不重视文本解读的教师大有人在,他们或者以教师用书上的分析和建议为圭臬,或者始终走那条逐段分析讲解的老路,或者生搬硬套现成的教案,课堂上手忙脚乱或“唯我独尊”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顺学而导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是几乎见不到的。
一个语文教师,对文本有了全面细致的教学解读,又了解学情,课堂上顺学而导就会成为一种常态的风景。以《詹天佑》为例,如果教师能在课前就细致地解读了文本,对文中能突出詹天佑爱国的内容不仅清楚,而且进行了研究,即使出现了学生没有领会教师意图而逐句读出相关句子情况,也不会生拉硬拽地将学生拉回教师预设的既定框架中来。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上述案例中学生读到的三处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信息点:与帝国主义者有关。为什么每一次都要联系上帝国主义者呢?因为无论是接受任务,还是修筑铁路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关涉的不仅仅是铁路本身,这一切帝国主义者始终看在眼里,事情的成败关涉的是国家的利益,是国家的尊严。教师在课前与文本对话时关注到了这一点,课堂上的顺学而导就水到渠成了:三个学生读完后,引导他们比较发现三处内容有什么共同点,再引发思考——为什么每次都要提到帝国主义者呢?如此,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问题的探究属于学生,最终的发现也会来自于学生,学生主体地位自然得到了彰显。
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点点滴滴尽在心中,课堂上的顺学而导就有了凭依的基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就成为课堂的自然生态。
三、展开深度的教学反思
顺学而导的敏锐嗅觉还有赖于教师自觉地展开深刻的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这也毋庸置疑。按时间阶段划分,教学反思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首先要重点落实的是针对课中情况进行的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的基础是对自己的课堂饱含期待,重视课堂感受,勤于收集课堂信息。只要真正用心于课堂,一节课下来,教师都或多或少对自己的课堂有比较鲜明的判断和感觉,或满意,或遗憾,或茫然……课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带来这些感觉的课堂环节、情景记录下来,认真思考,分析原因。有了这些具体的课堂案例,年轻教师还可以就具体问题请教骨干教师,拿来与大家一起研讨,避免了空泛的讨论。
仍以上面的案例为例,如果教师课下紧接着向自己追问:学生为什么没有理解老师的意图呢?他们为什么会用这些内容来回答?带着问题梳理课堂,深入研究学生,再次研读文本,就有可能找到问题所在;当自己无法找到问题所在时,可以据此请教别人,一起分析研究。找到问题症结,再进一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长此以往,相关的教学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形成了。
有人说,课堂教学做到顺学而导,达到行云流水的境界,不仅靠精心的教学准备,还有赖于教师“与生俱来”的教学感觉和“悟性”。说这种感觉和悟性是“与生俱来”的,显然禁不住推敲,只有真正用心用情于课堂教学,这种感觉和悟性才会慢慢生长出来,才会积淀为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进而在课堂上成为一种自然。哪一个名师大家的成长,没有经历一个淬炼的过程呢?上面提到的三点,并非锻炼教师顺学而导的敏锐嗅觉所需要做的全部,仅仅是几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做法而已,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和内容还有很多。教育教学的事,只有热爱她,并且全力以赴,你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