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处理的独特视角小学老师教学探讨
2011年10月中旬,全国小学科学的年会在浙江举行,之前教研员还转发了通知给我们,问想不想参加,想去的话会与各校长联系,因为那几天刚好也在准备去参加上课的评比,所以没多想就放弃了。但是虽然没去现场,便捷的网络却大大方便了我们,浙江小学科学网直播了全程,而且过后把所有的二十几节课的录像全都挂到了网上以供下载,这样一有闲时便可以静心观摩了,效果不错。
看了几节, 对《运动和呼吸(一)》印象特别深刻,她对教材的处理非常独特,设计了一组很能体现技术手段不断发展、测量不断精确的活动:
上课伊始,张老师先和学生充分对话,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张老师的问题设计得非常巧妙:“我们吸进的这口气都经过了哪些地方,最终又到了哪里?”先引导学生作自然状态下的呼吸体验,在体验中感受气体进出的通道,学生的回答也非常有趣:“它先到了肺,还有右心房和左心房。”“人呼进去的空气是粘在血液上的,然后进入人体里,循环一圈后,会从鼻子里呼出。”“先是从气管,然后到肺,之后再到心脏,然后会越来越下面,再回来一圈。最后到胃里。”“我觉得空气进入人体之后它会由这里的一条气管,然后快要到肺的时候,气管就会变成支气管,变成两条,进入两个肺,从肺中有肺泡,它处理空气进入心脏,心脏呢,再会把空气进行加工,输入血液。”在充分交流、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张老师适时出示一个动画:空气从鼻腔进入,到咽、喉、气管、支气管,然后到肺,在肺里进行了气体交换,又通过了支气管、气管、喉,咽,排出了体外。这样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有了清楚的认识。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进行活动体验,自我感知呼吸器官,而后通过出示课件,给出一个科学的概念。科学课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不忽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基于刚才暴露的学生对于呼吸器官认识的前概念水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张老师从“模拟呼吸器”入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横膈膜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张老师仍注意及时纠正学生模糊的概念,继续对呼吸器官的认识适当地进行强化。
接下来,张老师通过有层次性的活动,引领学生探究“肺活量”的测量活动。
测肺活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活动,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体检时学生“吸—呼”一下,肺活量是多少马上就出来了,如果用课堂中后面出示的电子肺活量测量仪,学生只要“吸—呼”一下,就能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肺活量数据。用得着这样大大张旗鼓地去设计一个测肺活量的简易装置吗?我觉得,测肺活量这个活动安排得非常好,非常有价值,通过层层推进的活动,学生的思维也在向前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