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14:4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与反思

前提:单位“1”的认识

师: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直接把新知引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借助生活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变抽象为具象,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意义的理解。

片断一: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材料:学生自己准备的一张长方形纸、一条10分米线段、1个圆片)

1.布置要求。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分一分手中的单位“1”,你会得到哪些分数?

课件出示要求:(先上的那个班没有用投影出示活动的要求,情况有些混乱,有些同学很快分完了,不知道老师提的什么要求)

(1)在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方法。

(2)想一想,说一说:你把谁看作单位“1”?你是怎样分的?你又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交流时一生: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看作单位“1”,分成 4份,表示这样的1份,用 1/4来表示。

师追问: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

生:是同样多。

这样就叫——平均分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折出四份,取其中一份):

我折的这一份也表示 1/4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14:40:52 | 只看该作者


引导:我们在创造分数时一定要怎么分?

师:谁还创造了不同的分数?  学生说

反思:第一个环节让组长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让他们人人都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物体创造一个分数,并逐一反馈,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分数的意义。

片段二:认识谁的几分之一

选取其中两个圆片(一大一小,非常明显。都是把圆片平均分成 4份,取了其中的1份。)

如果把这两个圆片想象成大饼,小红吃了这块饼的1份(指着小圆),小明吃了另一块饼的1份(指着小圆),他们吃得一样多吗?

因为学生有很直观的视觉刺激,学生们认为不一样,如果两块大饼不一样,即使都是四分之一,吃到的每一份也不同。师顺势指出:“看来谁的四分之一很重要”。

于是,我将学生认知注意点集中在谁的几分之一,通过练习,着重让学生经历找谁的几分之一,让找谁的几分之一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意识,这也是为后面高年级经常出现找“单位1”做准备

片断三: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请小组合作,把12根小棒平均分,看哪个小组创造的分数最多,组长负责记录下来,时间为1分钟。( 生操作讨论、记录)

学生反馈创造出的不同的分数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数。 谁来说说3/6表示什么意思?

生1:把12根小棒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3份,用3/6来表示。

追问:那2/3的意思呢?   学生说含义

说不同分数的含义……

师:说得真好!可是我有点不明白了,同样是分12根小棒,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不同的分数呢?(生答略)

师:这些分数的分母都表示什么?分子呢?你能发现什么?

生: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分子表示“份数”。

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吗?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怎样分?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分数。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的“几”,数学上通常用“若干”来代替,“若干份”是个不确定的份数。

师 (小结):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

反思: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比赛的形式,让组内学生同策同力,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这样的一系列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内涵,理解和掌握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样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学生从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圆等一个物体创造分数,到从12根小棒等多个物体的不同角度来创造分数,既深化了每个环节的交流反馈,又提高了他们的认知,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表示个数与总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是分数意义教学中学生最容易误解的知识点。这样的动手操作设计,让学生感悟从一个物体到一些物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明白“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片段四:在直观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让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1/2和1/4。在折1/2时,有对边折,也有对角折,都是折一次,学生边折教师边引导:“对折一次就是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哪一份是1/2?”教师再继续引导,对折两次就是平均分成4份,老师追问学生:“怎么折就是1/4?”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对边还是对角,折了两次就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在学生涂色的基础上,判断1/2和1/4的大小,并说理由。学生结合动手操作和涂色直观判断出1/2大,因为平均分的份数少,所以1/2涂色部分要比1/4涂色部分少。

在比较完1/2和1/4后,继续提问:“能折1/8吗?别折,在脑海里想一想。”这里注重孩子直观体验,但也注重学生思维操作,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学生的头脑认知中一定会出现对着三次想法,这个想法就是压缩化的思维,学生能思维感知1/8分的份数多,这个时候继续比较1/10,在学生比较完后,再一次升华学生的认知:“明明10比8、6、4、2大,怎么现在就变成1/2大于1/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维,体验到:“同样一个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越小。

总体感悟:

1.要投影出示要求,不然学生无所事事

2.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操作和感悟,这样才会暴露学生的思维与行为。

3.设计的操作活动要有层次,不能太单调,要像爬楼梯一样让学生一级一级的挑战自己。

4.有些活动不能急于让学生去操作,要先想一想,然后通过操作发现冲突,这样才能印象深刻,体验才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1: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