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不想看这部电影的。看到那滚动栏中出现的片名均不能提起自己观看的欲望,眼光扫到《鸿门宴》时,心中暗笑,对于历史,现代人“弄巧成拙”的还少吗?看来,让老公请我看场电影的希望泡汤了。失望着走到电梯口的时候,对面屏幕上正播放的片花,引出了老公的提议,“要不看一看吧”,自己一想,这段时间不是正对汉代的历史有兴趣吗。
有些意外,导演李仁港突破了思维定势,打破了思想牢笼,拍出了自己心目中“鸿门宴”,颠覆了我对千年前这顿杀机四伏的饭局的所有想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场饭局,没有了美酒佳肴,不见了觥筹交错,没有了司马迁笔下传神的“樊哙闯帐”,“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项伯以身蔽之”成了陪衬。他镜头下的“鸿门宴”似乎成了范增和张良智勇双出的过招拆招的“弈棋宴”,但同样也让人揪心而过瘾。原来“鸿门宴”只是一个讲故事的壳,电影重在“传奇”,当片名出现的时候,我基本没有注意到“传奇”二字。
命运如网,世事如棋,所有的人都在算计着自己的局,却始终谁也逃不过命运的算计,五盘棋中未下完的那盘棋,结果终是“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伤”。
项羽霸王。一身黑色戎装,飞扬的黑发,浓眉髭须,有着力挽狂澜、叱咤风云的气概,有着睥睨天下的狂傲霸气,有着与范增亲如父子的深情,与项庄亲同手足的兄弟情,与虞姬情深意长的儿女柔情,这样一位真性情的豪杰,注定要在权谋和算计中失策,一念之下,放虎归山,终被反间,泪别范增,身死东城。为这位悲情英雄扼腕兴叹之余,也欣慰着他的成长,他最终选择的是信任范增,带上锦囊。
范增智谋。辅佐项家三世,项羽一声“亚父”,生生体现出对范增如孩童般的依赖和敬爱。他有着对“羽儿”的宠溺,有着看破世情的从容之态,一声“张良,你非要下这盘棋吗?”他就预知了结局,终被张良离间,客死客栈。
张良智谋。一副仙风道骨姿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苦心孤诣辅佐刘邦,一切变故均在他的掌控之下,即使是他撞运气的“赌”,他也赢了。即使如此,“狡兔死,走狗烹”,被刘邦不信任,追杀之。
韩信自信。如同“战神”,骁勇善战,“以一当十”“以一当百”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气场,“事成后,我要得到相应的报酬”自信到自负的神情,令人佩服,但“飞鸟尽,良弓藏”,被刘邦不信任,乱箭射之。
刘邦权谋。他始终是有着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洞察人心的慧眼,他终是权谋与算计的最终胜利者,满嘴的仁义道德,蒙蔽了所有人,即使睿智如张良;表面上的义无反顾,实则收买人心,即使聪明如萧何也逃不脱;表面上委曲求全,实则为自己的野心冠上仁义的借口,为自己的能力罩上无能的外衣。即使是自幼跟随,忠心耿耿如樊哙,他也残忍、冷酷、多疑。他得到了天下,确从来没有信任过任何一个人,他杀功臣、诛良将,尘埃落定,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垂死之时,他终把信任给了床前的张良。
“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伤”,范增遗言,终成谶语,宏大的咸阳城在灰冷的层峦叠嶂的群山映衬之下,大气磅礴,充满质感,别太悲伤,所有的人物都在成长。
李仁港表示,这是一部讨论成长的电影,每个身处其中的人物无论输赢,都在成长中付出代价,在痛苦中学会成长。是的,同样的情景和故事在历史的场合中总在重复,即使在今日。同样对于导演和我们观者自己,也在成长。
我想李仁港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了人物“核心”性格,即使“传奇”,也让人赞赏。
一千个人心中可能有一千场鸿门宴,李仁港的鸿门宴,用剧中人物范增的话说:“这步棋,下的很俊。”
走出影院,心中一直在和司马迁创造的鸿门宴相比较。司马迁的鸿门宴安排在《项羽本纪》之中,他因自己的人生遭遇,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来打造自己心目中的悲情英雄。八岁力能扛鼎,见始皇仪仗时“彼可取而代之”的雄心壮志,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刚毅果敢、勇猛善战,“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五侯,政由羽出”时的霸王气势,鸿门宴上的“妇人之仁”错失良机,从而造成四周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司马迁在对英雄叹息同时,辨证的评价了项羽的一生。“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现在有人评价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在他纯洁如孩童的想不通里,在他英雄末路的歌苦里,在他兵败乌江犹念及美人和马的气短情长里,一位千古男儿真性情的豪杰才气横溢、呼之欲出。”
而影片中最后却把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安排在一起,成了两人双双殉情自杀,自刎也成了剖腹,因此造成了影片夸大了智谋的传奇性,失去了对人性的更深层次的挖掘,对历史的深层思考也有所逊色。
一念决生死,一宴定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