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6-5 04:32:15
|
只看该作者
三、深入文本,技巧质疑。
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优化课堂提问,应当努力优化“问点”,即问得准。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大多为名篇佳作,可以发问的地方很多,如果这里问,那里也问,就难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深入文本找准“问点”。 如在教学《闪光的金子》这篇课文时,我们一般都会提出以下问题:知道徐虎是什么人吗? 课文写的什么事?图文结合,看看图中人在干什么、看到这一切,你觉得徐虎怎样?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徐虎服务热心、严格遵守诺言?……问题零零碎碎学生找不到重点。其实只要抛一个问题:你知道“闪光的金子”和徐虎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教师深入文本,挖掘文本,巧妙质疑,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自主探讨活动中了解到许多年来,徐虎就是这样想着别人、帮助别人,徐虎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学生紧扣“闪光的金子”和徐虎的因果关系,步步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探索,这一深入探讨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火花碰撞、灵动、荡漾的过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拓展延伸,鼓励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上随着问题情景的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问题意识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在示范课或汇报课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在平时课堂上要不断地尝试着去做,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把这种思考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这就是培养。例如《台湾的蝴蝶谷》这片课文结束后,我启发学生质疑:课文学完了,你还有哪些疑问?我大多会给学生自由提问的空间,培养学生敢于发问的精神。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段反复斟酌后,往往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疑问。比如这在一课中,小朋友就给我提了如下问题:台湾的蝴蝶谷中的蝴蝶到底是从哪儿飞来的?那么多的蝴蝶到底有哪些种类呢?台湾除了蝴蝶谷还有哪些迷人的地方呢?我趁机介绍了一些获取课外知识的方法:阅读课外书;上网查资料;做个爱问为什么的动脑筋孩子,向周围的人了解你想知道的……这样精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疑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时间长了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自觉吐露心声,思维也开阔起来,课堂氛围渐渐的活跃起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当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被激起,课外阅读也必将丰富多彩起来,语文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语) 要想使提问得心应手,教师就必须下一番苦功,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备课,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课堂结构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语文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应该深入文本,不止解惑,更要培养孩子质疑。“瞄准文眼,题中求疑;拓展延伸,鼓励质疑;深入文本,技巧质疑;拓展延伸,鼓励质疑”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四步曲,是一把打开语文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好好把握、正确运用质疑方法,使质疑解疑在课堂中教学过程中绽放精彩,语文课堂必然灵性荡漾。
隆亭实验小学 朱琳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