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教学优秀论文 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0:2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新课程倡导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真正领略生活的天地。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因此,必须把师生互动、学生的需要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紧紧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文就是以上述理念为指导,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把语文融入生活,在作文中再现生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学习情趣;生活;培养;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们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师生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做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是很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有人把语文素养分为了三个层次,即操作层面、实施层面和基础层面。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我们的实践中认为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是因生活需要而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能力的综合。

语文素养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非物质基础。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本学段相应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也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显而易见,语文素养,不仅是语文的素养,也是整合的素养。

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根据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要求、现状和将来社会的要求,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本人作如下探析: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新时代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从宏观到微观,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多种体裁的课文以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多方面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深入地刻画了社会生活美,具体地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美,散发出时代气息美。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F•Froebel,1782-1852)在其《人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忠诚的、纯洁的、宁静的也便是神圣的人生”。生活是人生经历的自主积累和人性情感的真实体验,生活中有许多感动人的元素,它就好比是习作的数据库。生活就是习作的源泉,离开生活实际,作文就只剩一个躯壳,没有意义,没有内涵。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当如此,要知道生活充实精彩,学生语言表达才可畅快淋漓,从生活中感受学习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从课堂走向生活,是生活中的场景在生活的再现。不少儿童具有活动的天性,有意注意时间较短, 只有尊重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设置情景进行了教学。

为了再现语文课文中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每次教授新课,我都准备好所有物品并扮成相应的人物。记得上过一堂看图写话的作文课,是关于春天风景的,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感受,进而联想,然后在有所悟之中提笔写作。然而让我惊讶的是,居然有个学生在动笔画画,在努力压制住对学生如此“不认真”的气恼后,倾听了学生平心静气的解释,才豁然开朗,原来,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美术,甚至每次写日记都会配上插图和花边,平时看她的日记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次习作,她对春天的鸟语花香、万物复苏感悟很深,所以情不自禁地画起画来,我想:以画代写,以写描画,这不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看图写作吗?想到这里,我便提议班上一个歌声甜美的女孩子为大家领唱了一曲《春天在哪里》,和着轻松的纯音乐,孩子们顿时文思泉涌,奋笔疾书,整个课堂也变得“鸟语花香”起来。那堂课给我感触极深,原来,语文并不是文字的语文,还可以变得如此“绘声绘色”,正是通过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的内容相互融合促进,这样轻松活泼的气氛,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快乐学习的情绪,才有了那堂别开生面的生动的语文写作课。

    二、 以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语言素养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素质入手,帮助学生建构自主学习模式,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组织开展科学高效、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听、说等综合活动, 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学习新的知识,进行语言技能训练。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生活体验,增加生活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的驱动下“乐于表达”,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作文教学体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分析污染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笔写作,获得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还原生活。课前,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堤海景、乡村的花草树木、小河田野、日出日落、小桥流水……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感受大自然。通过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们的语言素质。

    (一)编故事

小学阶段的课文内容较简单,学生一看手势、图片就明白,中间缺少思考过程。虽然理解了,但对语音不能保持注意力。如果教师能把语言材料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在讲述时再配以简单的手势、图片的提示,就能在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同时,利用童话的故事情节所制造的悬念,使学生积极思维,保持注意力,最终使学生深刻地感知材料。教师在讲述中配以简笔画,学生在整个呈现过程中保持了精神的高度集中,一边小声地学着教师用夸张的语调念, 一边思考句子的意思。这样,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理解新句型并牢牢记住读音。 下课后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自己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再一次进行了语言的技能训练 。

   (二)表演

讲故事可以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带领他们进入各种梦幻般的美好世界,从而使语文带上一种神奇的艺术色彩和魅力,使他们永远对它保持新奇感,永远被它所吸引,起到了维护积极情绪之作用。在学习了一些、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之后,我在此基础上将它们改编成一个个小短剧让学生演(老师当导演)。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起来兴趣盎然、轻松愉快、情绪高涨。其实演剧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训练和模仿别人谈话,这样,学生学会了怎样表达,怎样使用语言。

在操练表演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对一些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积极情绪的培养,多给他们机会,在语气、语调上加以适当的夸张,而且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感受到表演故事的乐趣,从而提高语言素养。

  

(三)多媒体

  

摆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就是教科书而已,不能说话也不能动。在教学中本人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在备课时首先确立本课“寻找美—表达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美育主线,开课让学生看五彩池的录像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寻找五彩池的自然美,继而鼓励学生用过去所积累的语言文字自由表达五彩的自然景观,带着这些初步的感受进入课文的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感悟文章所表达的语言文字美,作者的情感美,描写的五彩池的意境美、科学美,在此感悟的基础上再进入鉴赏和创造的环节。

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知道了美来源于生活:奶奶的故事在作者孩提时产生的梦境,却在形态万千的大自然中找到了。水本是无色、无嗅、无味的,可五彩的水却是交织、重叠着咖啡色、柠檬黄、天蓝色、橄榄绿等。为什么会这样呢?课文中,作者用科学的光的折射原理,以优美的想象丰富的文字比喻,将池底的景色呈现出“石笋、山丘、山峰、宝塔、珊瑚”等绮丽风光,这本身就是一个出乎寻常的文字创造,这就是语文教学所独具的文学美的魅力,在此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会自主地去鉴赏五彩池的美,激起赏读欲望,评美热情,甚至个别同学还会带着个人的体验批判美的不足,再生美的句子等。如此,便水到渠成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与灵感,亦或创造写文,亦或口头表达创造文,亦或创造画文,学生画出了理解感悟后的五彩池的各种景观图。

三、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积累

因为积累是人的文化底蕴的积淀,是语文素养的基石。积累的多少既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高低、优劣的显性标准,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越出纸面,学生多方面的感知了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如《观潮》教学中,当学生读到“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时,学生平时积累过好词“人声鼎沸”,一读到嘴里,语气就如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变得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学生仿佛感觉自己变成了观潮的一员,站在大堤上感受江面的清风,倾听岸边的欢呼,感受“潮来了”的震撼。

四、引导学生发展逆向思维

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中彩那天》一课,同学们都清楚,如果中彩的话,全家就会皆大欢喜,但当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情节的冲突,提出:作者的父亲中了梦寐以求的彩票时,为什么全家却心事重重?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真正中彩的是父亲的同事库伯,而这中彩的奔驰汽车,父亲完全可以占为己有,因为外人都以为是父亲中了彩。全家人心事重重的根本原因是违背道德信义占有这辆汽车呢?还是遵守道德信义,把这辆汽车还给库伯呢?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读读、想想、议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懂得人应有志气,人穷应志不短,金钱有价道德无价。
    其次,教材与生活的强烈反差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客观地认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课文中“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发出了赞美:地球多美呀!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的主题,我随机提问:这个美丽的星球是不是坚不可摧,忍一会坏?学生急于往下学习课文。一个学生说人类随意毁坏自然环境,地球已受到严重的威胁。“是啊,我沉重地说,“由于人为的原因,地球妈妈已失去了她原来的面目,你打算怎样让地球妈妈恢复她美丽的面容呢?”此时,学生都很激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要呼吁所有的人都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我长大后要像大禹一样治理河水,让所有的小河都变成清清的!”……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进行教学,不仅使加深了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并相机地渗透了环保教育。

    五、脚在课堂,路在课外

课堂教学扎实奠定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教给了学生学习和积累的方法,是学生学习之路的起点,以课堂为契机,学生站在这里,便好比站在征途的起点,没有课堂教学中的“授之以渔”,便没有将来的满载而归。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背诵,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积累语言,,促进写作,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学习自信心,都有赖于背诵。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以便将来“用有所学”。

多读,是拓展语言能力唯一的好方法。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即是说阅读面要广。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

显然,课堂只能给学生标明起点,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只有不间断、无休止地涉猎课外优秀读物,才能既开阔视野,又促进课堂学习,利于语文素养的扎实培养。

教师要树立“从学习中来,到学习中去”的观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其实无非就是学习中提高素养,进而能够活学活用。不过,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利用所学所感,促进再学习,帮助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习;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正是素养培养的过程。学得好,素养自然就更上一层楼;反之,语文素养又要回归课堂,为学习服务,如此才能授之学生终生学习的“渔”,实现双边“互惠”,既能促进学习,又能为语文素养的提高而“锦上添花”。这样才能使小学生把新学来的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反过来,从生活中激发并感受到学习的情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必须从小培养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树立积极正面的人生价值观。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学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采用多元评价的策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总而言之,生活就是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在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23: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