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成长的路上小学数学《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00:3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成长的路上小学数学《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第一次在市二小、面对六十几位学生、面对几十位来自市二小、南阳农场、蓬莱中心的老师们授课。之前总是做为听众在下边欣赏,这次主角变成了自己,我整整紧张了一个多星期。好在当天紧张的情绪已经减弱,感恩!

回来的那天应该把感受记录下来的,可惜马不停蹄的课让人难以消化。毕业班所剩的时间已是时日不多。该做的、该讲的还有太多太多……

我总是习惯了跑题,总是在不断的说:
让我们
言归正传

叶澜教授说:“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是的,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尽管我们绞尽心思备教材、备学生,可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再好的教学设计,我们也无法对教学预设面面俱到 毕竟课堂的生成总是在变化的。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例二的内容。它是建立在学生对二年级数学广角简单搭配和例一“数字排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搭配问题需要有序思考这样的理念已经初步建立。本节课我主要设定了“穿衣服、吃早餐、选择路线”三个学生较为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建立更简洁、把抽象知识简单化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有序思考和灌输数学知识符号化的思维。

面对初识的学生,(课前有过三五分钟的接触,为了了解学生对例一的掌握程度)我有意创设“握手”情境,在握手中让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的好处,体会到有顺序,就可以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从而引入新课教学。并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融入整节课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主要的是想让学生感受都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把重点放在新课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穿衣中的搭配问题”,在提问中让学生理解一种的搭配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后,让学生猜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本身具有“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为了说服他人 证明自己,孩子们干劲十足,达到预计效果。

然而这样的设计,课前我考虑了很久 也犹豫了许久,毕竟接下来的展示环节是否能和自己设计的“先摆、后连、接着符号化、最后找计算规律”的步伐一致。这点我很难去把握,课堂时间也就很难去计算。或许,提问的第一个孩子,他想到证明自己的办法是连的方法或是计算的方法等等。各种课堂生成,课前没办法去估量,且没能先在本校运用这样的设计试过课。好在衣服图片的引力不小,孩子们的反映和自己的预设差距不大。虽然在巡视中可以大体知道哪些学生用什么方法,但我不喜欢目的性太强的去指定某个学生,然后一本正经的按照自己的预设去进行。我更希望随意的提问并与之不谋而合 或者说是我更在意的课堂生成的形式,而不是一味的牵着学生按着自己的步伐去走。

可惜在展示的环节中自己的处理并不是特别理想,各种方法都展示了两三次,浪费了些许时间。特别是在符号化的环节中,在提问学生还有什么办法去证明自己呢?一名学生说:“还可以用记一记的方法。”可是没有学生事先用了这种方法,所以放手让学生去记六种不同的搭配。在这个记得环节中,我发现学生都是用最原始的“文字记录的方法“在进行。并且记录的过程很慢 因为记不住衣服的名称,得不时的去翻看衣服图片。大部分的学生不懂得先把衣服分类摆放 再去做记录,这个环节和自己预设的时间相差甚远。

首先我以为会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出现,结果没有,所以自己不得给予更多的时间提示学生去思考,最后文字记录出现了两种形式——直接文字表达、文字加连线记录。一一展示和比较后 学生一致认识到后者的简洁性,接下来提问还有没有别的记录方法,学生没有作答,只能课件呈现“符号记录法“让学生自己观察这种方法表示的意思。孩子们很聪明,一看便回答出了各个符号代表的是什么。这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就是用这种方法记录的啊。”之后展示学生符号法,以及让其他学生发现并纠正他符号化中的不足。体会符号法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同类的衣服用不同类的符号或字母,同类衣服若是用同一个字母或符号要加上不同的序号。我想,错误有时就是一种成就正确的特殊手段!

假若自己能在学生的记录活动中能够全面的巡视,去发现这个学生的记录方法,在展示文字法之后直接去展示他的方法,那样时间也会缩短一些。总有遗憾,但遗憾也是一种美,它会告诉自己今后的方向;会给予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挺好!

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我始终不得处理得很好,往往总是会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本节课也是一样,导致后边环节计算方法的渗透不足,选择路线环节没办法去呈现而草草总结全课。还有就是忽略了课本的功效。虽然在“找方法活动”环节中有提示到:“还可以打开课本从中获取方法”但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没有学生打开过课本。本来设计时最后的总结要回归课本的的,仓促的后果就是截杀一切的理想!

或许我本该把这节当做一节展示课来上,不要那么的在意时间,坚持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呈现出来,可是我知道学生还有一节课在等着他们。该如何去改变自己对课堂时间的把握 这个问题一直在打我的脚丫,因为平时我就习惯了拖堂。一直想着去训练自己对课堂时间的把控,可一直都只停留在“想”的思维上。偷懒总是有报应的,没错!

二小符诺教导在总结中说到:数学广角的加编意图,并不是为了教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它蕴含着:分类思想、优化思想、数形思想的渗透。不在于老师说,而在于学生悟,是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数学思维的感悟到数学模型构建的一个过程。

是的,就像这一节课,很简单的两件上衣配三件下装,简单的内容课标却安排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去教学。课前我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我深深的懂得,这课可长可短,只在老师的定位如何,假若你定位为教学生解决搭配问题,那么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可以理会到做法,孩子的模仿能力总是强大的;但如果你定位为一节思维构建课,那么课堂的主动权就教给了学生。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在二小听的一节课——翁春梅《魔法尺子》。

《魔法尺子》这节课教材中并不存在,但翁老师毅然选择了这样的一节课呈现给大家。这是一节至今以来 去二小听过令我印象最深的课。通过一把尺子的不断变化 感受尺子上的长度、尺子上的时间、尺子上的植树、尺子中的和差问题,借助尺子会变身,很好的把知识整合,将知识归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与整体性,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使用辅助手段的意识和能力,感受到数学知道的博大与趣味。这样不教教材的课应该时不时的去上一上、讲一讲,即让学生体会到不一样的数学课堂,又能从中构建数学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我喜欢这样的课,不为教内容而教,而为教方法而教。授人与渔而非鱼,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就是,对于在村小待了将近四年的我来说,多媒体总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平日的课堂没有这样的设备,平日的学生只有十几二十个。这样的公开课,总是会担心自己忘记去点击课件,果不其然,本节课中,在“吃早餐”搭配的环节中,就是忘记了点击课件,导致下边扩展训练中去点击课件时出现的手忙脚乱。练得少的总是存在问题的。需要加强练习,还有就是要淡定、淡定。

有所承,有所成。偶尔给自己的成长加点料,挺好。感谢平台,感谢领导给予的机会,让本不思上进的我有所思,有所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5 12: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