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积累运用—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主讲:容玛丽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尴尬: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学了不少课文,包括名家名篇,也接触了许多的优美词句、篇章,可一到说话表达、动笔习作时却“词汇贫乏”。 其实,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就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就连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都是以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可是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常常花更多时间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上,而轻视甚至忽略语言训练,导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基础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应强调语文教学的每个基础环节,老师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能在需要时招之即来,呼之即出。下面,我结合我们科组的研究课《装满昆虫的口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的一些想法。
一、理解——内化的前提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就某一词语而言,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为此,在教学中须把“理解”作为语言内化的重要前提。
1.深刻理解。对词语只有理解深刻,才能掌握牢固。因此,对重点词语要引导深入理解,避免望文生义。在《装满昆虫的口袋》第一自然段中的“鸟栖虫居”这个词可这样分步引导:
第一步:结合字典,初步理解。
第二步,联系语境,具体理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鸟栖虫居”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第三步:根据关系,深入理解,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说法布尔生活的那个村子的环境,从而更深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同时感悟出法布尔从小对小虫子着迷跟他的生活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形象感悟。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理解语言,可使词语活化、动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本课中介绍了纺织娘、小甲虫的外形,可以出示这两种昆虫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及“这只小甲虫比樱桃还小,颜色比蓝天还蓝”这些语句,使这些语句在学生头脑中不再抽象,而是具体的形象。不仅了解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还学会表达时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
3.准确运用。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紧密相关的,只有准确理解,才能准确运用。因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要通过此较,弄清差别,才能准确理解并运用。本课中的一组近义词“着迷”“迷恋”“痴迷”, “着迷” 指入迷、入神;“迷恋” 指过分喜爱,难以舍弃;“痴迷”指对某种事物喜爱不得了时,已经无法脱离。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找出“着迷”的近义词并读读其所在的句子,再说说这三个词位置能否互换。
因为村子里花草丛生,鸟栖虫居,所以他对小虫子是非常入迷的,所以文中用了“着迷”一词;虽然父母对他百般的责骂,但他仍然被着家人躲起来偷偷玩这些小昆虫,这都源于他对昆虫过分喜爱、难以舍弃,所以文中此处用的是“迷恋”;最终,因为法布尔对昆虫喜欢到了无法脱离的地步,达到了“痴迷”的状态,他做了一辈子的昆虫研究,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
这样把这三个词的差别搞清了,就会变成学生自己的词语,一旦生活中出现相似情境,其词语的准确选用就不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