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3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想童年的秘密读书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6 00:1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想童年的秘密读书体会

  寒假里看了《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很多问题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现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时造成的。 童年的秘密是什么?蒙台梭利认为体现在:儿童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过人的教育,这种胚胎才能发育成一个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 。

  本书一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精神胚胎  第二部分:新教育  第三部分:儿童与社会

  译者的话里里这样说:“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它是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前提。蒙台梭利总结了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科之大成,结合自己在儿童之家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的独特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儿童观,从而奠定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论基础。”建构教育理论曾经听说过并且自己在课堂中实际应用过,这个敏感期和其他专家不谋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认为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独特的感受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作者经过试验和研究发现了孩子的敏感期,原来在几十年前国外的教育已经进行到了科学的时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点介绍了蒙台梭利学校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以及培养的成果,让我在其中收获不小。“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要给爱下一个定义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尽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相同,蒙台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26 00:14:45 | 只看该作者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王迪

  假期,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我翻开《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读起来如沐春风,不忍释卷。当放下手中的这本书时,内心感到无比羞愧,自认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可是读过书后我却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的了解却是远远不够的。其中有一个观点引发了我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蒙台梭利指出: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文中写道:“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权威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权威压制了自己孩子和学生自发性的活动?

  她在书中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同时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由此我想,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导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

  在传统教育中,往往将儿童处于在教师主导地位下的被动发展地位,即使有的学者强调教师只是处在主导地位,儿童才是主体,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发展自己,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演变成教师控制教育环节的各个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直接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加修改的复制到一个处在由“空白板”向“丰富板”发展儿童的思维体系中。

  在阅读《童年的秘密》一书时,我对蒙台梭利的观点十分认同,我认为儿童本身拥有一种探求外界的冲动和本能,这种主动性赋予了儿童积极发展的生命力,儿童正是通过主动地探索来使自己在各方面适应由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环境,由此我认为此阶段的教师不应将环境加以人为改变或安排,而是将儿童放在其所处的任意自然环境中,因为每一个环境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组成,不同因素组成的环境,都会对处于此环境中的个体提出一定的适应要求,也就是每个个体都会针对相应环境发展相应的适应能力,当然了,此时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外围观察者和辅导者,主要是对儿童的适应动力予以保持和强化及儿童出现的各种困难予以帮助,以保证儿童在此环境中形成一定自己能够凭借主观能动性他驾驭的能力。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在“关键期”内,发展儿童所能够发展的各种智力。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在某个地方被弄丢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重新认识我们自己。不能再习惯性的用父辈们教育我们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而应遵循教育科学,沿着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精神世界的需求顺势而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26 00:14:51 | 只看该作者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梁海媚   

  生命的创造是何等神圣和神秘。而从进化到现在,庆幸有蒙台梭利科学的教育法指引我们往更理智的方向发展,而非愚蠢。能察觉到人类已经逐渐意识到儿童深不可测的精神世界,并且已经开始苏醒,当人们开始真正地关心儿童的健康时,终于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儿童的生命,这,也许是伟大的苏醒,而人类也逐渐走向成熟。

  即儿童时代已经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对社会来讲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首先,成年人应受到控告,在与儿童交流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的误解越积越多,就我们家两老人家而言,在他们带孙子孙女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常常使用软暴力、威胁,还有许诺但不去实行。不理解并批评、压抑幼儿的探索欲望……等等,种种根深蒂固的老教育和老问题。

  而当我尝试介入和帮助解决问题时,他们会非常抗拒并认为我的方法是不对的,是不可行的。如此抗拒我也是有心无力。但尽管大人对孩子做了那么多无可理喻甚至可以称为神经病懂得事情,孩子永远都是原谅大人的,他们没有生气也没有批评,而是平静的面对这一切,但我相信他们的内心是很难受很痛苦的,只是会自动调整,他们的内心也会通过不停重复地包容大人的种种并重新调整自己的内在,所以我们常常也会说:“婴儿是成人之父。”

  事实上,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在当时并没有将之表现出来,而且他还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而需要进行这种精神生活的辅助则是爱和自由的环境。

  说到敏感期,我就察觉到我们家侄子侄女的敏感期。侄子,2岁,敏感期的特征是—模仿、口、手、自我意识。

  当和姐姐在一起的时候姐姐干什么,越模仿越有趣,而口的敏感期最为明显,因为只要是清醒的时间他就会翻零食柜翻冰箱,永远也吃不够似的。但我们家两老人家一直认为吃零食是陋习(包括对我和哥哥也一样)他们认为吃饱饭才是硬道理,结果把零食柜给锁了,冰箱下层不放可以直接食用的食物。可怜的侄子只能到处翻翻,大人们则理解为“嘴馋”而我也只能表示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5-26 00:14:54 | 只看该作者
而侄女,4岁,敏感期是——交往、情感,处于交往敏感期的侄女喜欢到隔壁邻居去找好朋友,而且喜欢找比她小得孩子进行游戏,因为这样她就可以决定事情的哪一位,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家被压抑太多)所以,基本除去三餐和睡觉时间她是不在家里面的,对于她这个行为大人们也比较理解,所以,也由她了。

  而情感的表现则是粘人、情绪波动大,而且据观察她想从母亲(我嫂子)身上获得情感,但是当她一靠近过去她母亲就觉得她滚在身上难受,直接回绝“走开”。坚持不懈的侄女希望还坚持一会儿,结果我嫂子就直接拿棍子相对。我的天呐!我大呼不妙,直接把他们分开,几次相救,我侄女直接对群殴建立了安全感并在我身上获取情感。确实,儿童在其敏感期就能学会自我调整和掌握某种东西。但如果儿童在发展敏感期时发展遭到了障碍而无法正常发育,他的心理就会混乱甚至扭曲。

  研究表明,儿童在敏感期时发脾气时他们的需要,没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这表达了他对某种危险的警觉,或对杂乱无章的反感,只要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危险被消除,他们就会平静下来。

  所以,大人会明显地发现儿童发脾气这种反复无常的举动,但是由于这种心理冲突背后存在着不同的原因,所以,我们无法把所有发脾气的原因都解释清楚。但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与幼儿沟通大概获得理由并协助幼儿平静地过渡。而成人应该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应该努力去认识在儿童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可以弄清楚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没有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

  儿童的爱,从本质上说是单纯的。他爱,也许是因为他想获得感官印象并借助这些印象不断成长。爱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他想一颗行星,得到太阳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5-26 00:14:58 | 只看该作者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那么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自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教育学生。童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期,除了生理发展外,儿童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

  《童年的秘密》从“精神的胚胎”、“新教育”、“儿童与社会”三大部分讲述了儿童的心理秘密。看完整本书,我感受更多的就是震惊——原来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一直都太自以为然地把儿童成人化了。其实我觉得《童年的秘密》里面讲的也不是一些什么神秘的定律,只不过是一些我们忽视了的事实。就像里面说的一句“设想像对待儿童一样对待母亲,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方法错了”。

  一:有时候我们只是在表达着我们对儿童的爱,殊不知那样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伤害;很多时候我们根据生活的经验做一些我们都以为正确的事,但不知道大家都这样做的事也有可能是不对的。以下是从书上了解到的生活误区:

  作为父母,每天为工作而忙碌,为的只是积攒更多的财富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而言,最好的环境应该是一个听不到街道嘈杂声的、平静和安宁的、光亮和温度都够调节的房间,就如在一些剧院里所获得的条件一样。不要小看这样一个空间,因为它可以令孩子的心情处于平静。往往家长注意的是住宅附近是否有名校、是否靠近市区等,又何曾想过这个。

  你应该还记得成人常常对儿童说:“你不能做那件事,你没有必要去做。”有的粗暴的成人甚至会说:“你在做什么?你难道不知道你不能做那件事吗?”在成人眼中,儿童是一事无成的,事情在他们手上只会搞砸。所以成人总会阻碍儿童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而且,成人为了使儿童服从他,会利用儿童的无知,用人为的恐惧恐吓他,例如:如果你再哭就会有鬼来捉你。蒙台梭利说这是成人用来对付儿童的最坏的一种防御手段。我们以为自己胜利了,以为小孩都那么好欺骗。就这样,我们伤害了他幼小美好的心灵。

  还有,成人不自觉地帮儿童完成一些事,例如:帮儿童洗手,帮儿童穿衣服。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儿童再得到了最初的胜利之后,就期待第二个胜利。于是,成人作出的让步越多,儿童就越渴望得到更多的东西。自然也失去了一些。

  二:我们一直以成人的思维去照顾儿童,看见他哭了,就断定要不就是饿了,要不就是尿裤子了。然而,这本书告诉我原因并不是这么简单的。我们往往误解了他的本意。以下是从书上发现的“原来如此”:

  婴儿就喜欢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之中。杂乱无序干扰了他,并使他心烦意乱。这时他会通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焦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5-26 00:15:02 | 只看该作者
儿童脑海里,秩序是很敏感的,指东西应该放在规定的地方。他已认识到那些东西在他的环境中所安排的位置,并清楚记得东西的位置。

  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总爱粘着他身边的人,成人去哪他也要跟着去哪。这时因为他们需要有人在他的身边陪伴他,而且很高兴能引起他人对他的注意。但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会觉得儿童很烦人,想法设法将他扔下,结果就是弄得他大哭一场。

  还有一点就是当我们与儿童玩做迷藏,我们故意装看不见儿童,故意跑来跑去,故意要拖延很长的时间才找到他们。我们以为这样做,儿童会更高兴。作者认为儿童通常会很不高兴大声喊道“我在这里”、“难道你们没看到我在这里吗?”。如此一看,我们真的是多此一举,自作聪明。

  书本里面有这样一个例子:当一头小象被它的母亲带入成年象群时,这些庞大的动物就把自己的步伐减慢到幼仔的步伐;当小象疲劳停下来时,他们也会停下来。

  然而作为高等动物的我们却不懂得与儿童相处。在儿童的生活中,成人会不断打扰儿童或突然闯进他的活动中去。我们从来不跟儿童本人商量就安排儿童的生活。看完这书,我反省到成人要多换位思考、少自作主张。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管,完全放开手,毕竟他们是年少的、经验少的。成人是爱儿童的,这是不可否认的。所以,作为成人,就应该要多学习关于儿童心理、儿童特征等方面的知识,运用科学的方式更好地照顾他们、引导他们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5-26 00:15:07 | 只看该作者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郑玉梅

  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这本老师给予的任务——《童年的秘密》。并没有想象中的难以下咽,蒙台梭利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是新颖的,创新的,但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总体来说,无论是一位教育者,还是父亲或者母亲,都能从中收益颇多。

  首先必须得说说这本书的写作背景。1896年,蒙台梭利成为罗马医学院的第一位女毕业生,并且在这所学校的精神病诊所就职。她在工作中经常去访视罗马各个心智障碍儿童收容所,并认为这些孩子可以藉着特殊教育加以矫治。于是她又前往伦敦与巴黎研究两晚特殊教育的大师伊塔及塞贡的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她将这些身心残缺者送到罗马去参加正常儿童的考试。当他们通过这些考试的时候,蒙台梭利看到了奇迹的同时,也看到了潜在奇迹之下的,具有更重大更具深远意义的某种东西,那就是被忽视的儿童的秘密——未知的和未被释放出来的潜力的关键。如果所谓“身心残缺”儿童的水平能够接近于正常的儿童水平,那么,为什么正常儿童不能够产生更好的结果呢?这当中出了什么问题了吗?于是在1907年,她在罗马的圣洛伦佐开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这也为她后来的研究包括这本《童年的秘密》提供了大量的观察基础。书中很多的理念很多都来源于观察儿童之家的孩子。

  给这本《童年的秘密》来一个总结吧。蒙台梭利在书中阐述了她自己的儿童观念,而这是革命性的。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和泥;不是可以任意刻画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和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活生生的人。蒙台梭利还在书中提出了儿童发展有一个“胚胎期”,“敏感期”;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是在“工作”中成长的。而这里,必须指出,蒙台梭利将儿童使用的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并且否定儿童玩游戏的。她认为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使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以下是我印象颇深的一些关于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的观点。

  在第一篇儿童的时代这一节里,蒙台梭利写道,成年人的生活模式实际上很早就被确定下来了。事实上,在书中往后的内容里,蒙台梭利都非常强调婴儿在成年人的生活模式的重要性。可是,在我看来,这种强调是过分的。童年发生的事受到的伤害会对成年人未来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可是,这种影响并不是伴随着一生一成不变的。

  在新生儿的降生这一篇中,蒙台梭利更是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在讲到人们是如何关心一个新生儿的时候,蒙台梭利说,事实上,当一个婴儿降生的时候,所有人都只关心他的母亲。她确实受苦了,但是新生儿就没受苦吗?人们只关心母亲是否收到了强光和噪音的干扰,但是对来自毫无光亮和声音之处的婴儿又有什么保护措施呢?他也需要静谧和幽暗的环境。他本来是一个在没有任何干扰、恒温的液体环境下长大的,但是就在这一瞬间,他原来静谧、幽暗的环境改变了,变得处处都与原来的环境截然不同。在此,蒙台梭利很明显地是非常强调要关注这个新生儿,从环境到心理。

  在随后的篇章里,蒙台梭利的观点还有让我印象颇深的是对儿童秩序感的描述。她举了个例子说,倘若一个儿童在从事着对于他来说是困难的事情,譬如在叠毛巾,此时的大人不能随便去破坏儿童做这件事的秩序。尽管儿童叠得很慢,但他总可以自己完成,因为他自己心中是存在秩序感的。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会想,如果我身为一位母亲在观察着孩子在如此辛苦地做这件事,我会怎样做呢?也许真的是会打断孩子,说,让妈妈来做。不过细想一下,蒙台梭利的确是正确的。倘若身为成年人的你,被人硬生生的打断正在做的事情,也会觉得不爽,甚至会生气。儿童,尽管没有成熟,但是也已经具备了自己心里的秩序感,也已经有了渴望去做好一件事,尽管对于而言是困难的事情。

  总的来说,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儿童内心真实景象,给我们呈现了儿童这个未知而又奇特的世界。给予儿童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与环境是必要而且是有用的。成人应该更多的站在儿童的角度关注儿童的心理,而不是因为是成人,而变得自我中心,忽略儿童内心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3 20: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