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2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光潜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11:1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光潜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篇一:朱光潜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李蕾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朱光潜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十二碗圣水喝下,明一词:静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11:11:26 | 只看该作者
朱光潜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杨晓哲

  《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写给青年朋友的信件。这十二封信以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可一读这十二封信。任时光流淌,时代变迁,翻看起这尘封的信件,悠然亲切,感慨万千。

  当今的社会虽不再是动荡的社会,却已然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城市里,仰视着的天,快被高楼覆盖;夜晚的星空,已然可以彻夜通明。我们忙碌,或许因为不想面对空闲下来的独处;我们害怕黑暗,或许因为不想坦然面对内心遗留的角落。倘若如此,我们即便不忙也会试图让自己不知所措地忙碌起来,我们即便有时间读书也会没有读书的心境。朱先生的十二封信向每一个青年娓娓道来,细细阐述。在百忙之中,在尘市喧嚷中,我们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变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十二封信的第一封便是《谈读书》。朱先生细心为青年讲述,再忙之时,也不应忘了读书。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席不暇暖,平生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只要看孙先生写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便知孙先生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青年人读书望不可仅限于课本,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籍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关于读书方法,朱先生最后提到。“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采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谈动》与《谈静》分别从两个视角审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不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故而朱先生谈动,旨在劝说青年人顺从自然本性,劝导有困惑苦闷的青年多走走,多动动,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至于静,朱先生妙语连珠,旁征博引。“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目送飘鸿,手挥五妶?。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倚仗柴门外,卧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这些字里行间,你便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静的景象。懂得静的人,人生亦会更加丰满。

  又翻过几页,沉浸于先生的文字之中。《谈多元宇宙》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封信,先生的见解让我豁然开朗。以前我只是觉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却不知这些见解和看法矛盾冲突的时候,领域内所坚持的那一群人与另一领域人的不解,既不是彼此的问题,而是彼此应该坚持自己的信条,才能维护领域内世界的完整性。科学的宇宙在很大程度上会挑战道德的宇宙,这并非说科学不道德。而是,当科学的宇宙,有时和道德的宇宙相抵触的时候,科学家更在乎真理,而非社会信条。哥白尼的地动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在教会眼里都是不道德的,因为其直接辩驳和动摇了宗教与道德信条。两个世界既不是无法理解对方,而是不得不坚持自己世界的真谛,唯有这样世界才是成立的。道德的宇宙依旧有强大的力量,依旧有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科学的宇宙同样而是如此。

  有一个故事也是如此。有一天,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位美国人游历,走到一个大瀑布面前,三人都看得发呆,中国人说,“自然真是美丽!”印度人说“在这种地方才见到神的力量!”美国人说:“可惜诺大的水力都空费了。”我们需要看到彼此看到的价值,而不是彼此争执,我们需要感受到彼此能够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彼此排斥。人与人的见解如此,一个领域与另一个领域,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也是如此。

  风吹过几页,来到情与理的篇章——《谈情与理》。两者固然都很重要,先生特别强调了情的意义。“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的纸,文学只是串联起来的字。”“因为离开情感,自然没有神奇,而冥想灵通全是迷信。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义。”“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konw),我们更要能够感(feel)。”

  我并不想写尽十二封信的感受,留一点悬念,留一点神秘,期待读者你也会翻看起此书。毕竟笔者才疏学浅,难以道尽朱先生说言之精妙。正如先生所说:我们不应太讲究“效率”,要深入,要耐苦,不要象旅行者看名画似的匆匆走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11:11:32 | 只看该作者
朱光潜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一、岁月荏苒还依旧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撰道,“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 ' 我正在 重读……‘ 而不是 ' 我正在 读……' 的书。 ”依此而论,我认为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是经典。

  此书乃是朱光潜先生针对上世纪初叶的中国青年所写。当时中国青年的现状可从胡适先生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窥知一二:

  “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作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闲居了。第一条继续求学之路,我们可以不讨论。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试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所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镕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曳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力的俘虏。你在那俘虏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 ”

  今日重温胡适先生的话,依旧有晨钟暮鼓之感。虽然民国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今日四海升平,可是青年人面临的难题与困境却未曾改变。因此,朱光潜针对当时青年的症结开出这贴药石,而今依旧有效。当年的青年人,虽无没有兵燹战乱之苦,亦无冻馁之忧,而理想与激情较之先辈,亦在逐渐消磨。2013年《人民日报》曾刊一文《评青年观:莫让青春染暮气》,就是探讨的这个问题。社会近段怀念青春类电影《老男孩》、《致青春》的走红亦能印证这一点,80后、90后正值人生金色年华,意气风发的年少青春,却老气横秋,故作老态,怀念起青春来了,真是怪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口吻平和亲切,一如邻家长者娓娓道来,谈动,谈静,谈读书,谈人生,谈宇宙,没有艰深晦涩的哲理,没有佶屈聱牙的句读,有的只是大道至简,云淡风轻间的从容与睿智。朱光潜先生 虽随了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11:11:37 | 只看该作者
二、净水洗尘见本真

  此书序言的作者夏丏尊先生说 ,“ 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诚然, 掩卷细思,书中许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在 《谈读书》 一文中朱先生讲道,“ 凡人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 看到 “ 麻木 ” 这个词 时,心里竟有些触目惊心的痛,或许因为我们每天都如同温水中的青蛙,白马过隙间渐渐体味着敏锐力退化的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没有切肤的剧痛,也就让我们不曾试图去改变,一任温水渐渐沸腾,我们慢慢地失去孩童时敏锐的感知力,失去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岁月尘埃没膝,升高,最终也将我们分解成为城郭外的一抔土。我曾记得小学时的一篇课文,列宾和朋友在雪后的院中散步,路边雪地里有一摊狗便溺留下的污渍。朋友认为这有伤风雅,于是用鞋尖挑了些雪把它掩上。列宾见状怪朋友多事,“我这几天来一直在欣赏这美丽的琥珀色呢!”用罗丹那句被世人引用烂的名言来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大师眼里,即便是一摊狗的尿渍,也能欣赏出琥珀色的美丽。

  这又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故事,苏轼有一次想故意气气佛印,在论禅的时候, 苏 东坡问佛印: “ 你看我 像 什么? ” 佛印微笑: 像 佛。佛印回问: “ 我呢,你看 像 什么? ” 苏东坡呵呵大笑: “ 我看大师象一滩狗屎。 ” 佛印也不生气,笑容依旧。苏东坡回家就当笑话讲给小妹听了,兀自得意。小妹抚掌: “ 佛印大师真乃高僧啊!他心中有佛,所见即佛,哥哥心中有污秽,看见的也是啊! ”世界是一面镜子,你所见的即你自身。

  “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 ' 生活 ' 是 ' 享受 ' ,是 ' 领略 ' ,是 ' 培养生机 ' 。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 ——《谈升学与选课》    升学和选课,即使到了现在,也还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经历过高考的我们则更是有着亲身的经历。孔老夫子时就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一个人,只有因着自己的兴趣去学,才更有希望学出些成就,而朱光潜先生提出的在工作中享受生活的境界更是令人神往。    不过,一个时代还是会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那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模糊兴趣与迎合的界限,而是学着将就。就像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朱光潜先生后来要把自己原本的思想批得如此体无完肤?是这些思想当真唯心,当真不对吗?这,又算不算是迎合社会呢?这也许也是我喜欢《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更甚于《谈美书简》的原因吧。

  结语

  权以《谈读书》朱先生话作结:“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拜读完《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我可以有底气地说,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23: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