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园创意制作活动之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2 18:4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幼儿园创意制作活动之本
  摘要:创意制作是指以创造性的思维做指导,运用多种手段,从多个维度将物质材料形成占有一定空间的具体形象的造型活动。其核心是材料的丰富性、思维的独特性、手段的多样性、作品的新颖性。是根据幼儿的能力发展和生活经验,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材料,开展创意制作活动,促进幼儿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创意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要求幼儿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做到手脑并用,对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能充分培养幼儿创造能力,发挥幼儿创造性。我园创意制作的研究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开展幼儿园创意制作活动的有效途径,包括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提供、活动的设计、教师的指导作品的评价,提高教师组织活动的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幼儿在活动中能自主选材、自由结伴、主动参与、积极制作,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

  关键词:幼儿 材料 创意

  一、创意制作以幼儿为本
  我们说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幼儿,只有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育才可能实现真谛。过分强调幼儿重复教师的方法去做,方法封闭,导致幼儿模仿再现的多。以接受式为基本方式,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育信息传递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操作不够,就不可能有创新。而创意制作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又是建立在幼儿的原有基础之上的。虽然创意制作不是一个新生物体,但对于我园老师和孩子却是一个挑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会一味的使用剪刀和双面胶等,一些撕、刻、缝、印、拼、摆、拓、染、扎、捞、贴等方法也是偶尔涉及到,孩子没有经过一序列的练习,能力上达不到创意制作的要求,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在考虑教学活动中,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轻创意重技能,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幼儿的创意体现不够。
  所以说创意制作以幼儿为本的话首先要提高幼儿相应的技能技巧。在研究活动“公共汽车”的设计中,我原先想让孩子制作各种各样的汽车。因为在我认为,小班的时候已经对各种汽车的主要特征有了认识,而且有用一些图形拼贴成平面的汽车的经验,我想在纸盒上粘贴一些车门、车窗、车轮、车灯什么的应该是比较简单的。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讨论,她们觉得这样对从没有接触过类似活动的幼儿来说有难度。于是我就降低要求,只制作公共汽车,比较单一好掌握。但我又考虑教给孩子一个技能,让孩子能自己分割彩纸做成窗户,体现幼儿的自主和创意。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在集体讨论时孩子会想办法分割彩纸,却在孩子自己操作时问题出现了,有的孩子直接剪成很小块,胡乱贴贴;有的孩子贴了一面另一面没有了;有的孩子把双面胶直接像狗皮膏药一样贴在了彩纸上。在研究课“小动物住新房”的活动中,我运用儿歌引导孩子给牛奶盒“刷墙”,就是在牛奶盒上贴两张彩纸,彩纸还是我事先依着牛奶盒的尺度剪好的,由于我没有示范,孩子贴得是面目全非,大大影响了制作效果。这种种表现都说明孩子的技能技巧很差。对于制作活动来说,孩子的一些折剪贴技能应该是关键。在做小房子的窗户时,我教给孩子一个挖空的技能,没几个孩子敢尝试的。张誉潇小朋友的剪纸能力很强,他就使用了这方法,尽管我提供了浆糊粘贴,但他还是使用的双面胶,他会把双面胶剪细一点再贴,贴的很细致美观。这完全取决于他熟练的技能技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22 18:40:07 | 只看该作者

  其次要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经验。幼儿对事物的大体特征都能表现出来的,而一些细节的处理就能够体现创意了。例如在公共汽车上有反光镜、安全顶盖等,这些孩子有了经验就可以去选择相适合的材料去表现了。在成品展示时就发现有的孩子用毛根做了反光镜和雨刷,用纽扣做了安全顶盖等。在制作小房子时孩子用毛根做了天线,用吸管做了烟囱,给后墙也装上了后窗和后门。幼儿有了细致的观察和发现,才能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为行动。只是经验越丰富,表现力就越强。
  再次要让幼儿具有大胆表现的能力。我们常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话来形容那些胆大的人。在创意制作活动中就需要这样的劲头。创意制作活动是孩子都比较喜欢的活动,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用一些废旧的材料和辅助材料制作出精美的作品来。在这过程中孩子是自主的,对他们来说实现自己的想法、做法即为创造。他们把纽扣按在门上方是门灯,按在旁边是开关,按在门上就是门铃。呵呵,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我们教师只有调动了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才有可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创造力得以培养、发展,把每位幼儿的创造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在制作公共汽车车轮的时候,我提供了圆形的硬纸板、花片、纽扣、圆形卡片等,我没有提示孩子要装饰轮子,我估计孩子选择硬纸板后也就在上面用记号笔画一些花纹就成车轮啦。结果发现浦骞丹小朋友剪好硬纸板贴好后端详了片刻,就又去取了四个花片,她把花片贴在圆形硬纸板的中间,然后喜滋滋的告诉我:“老师,我的车轮能这样做吗?”我肯定了她的想法。我想这也是创意,我要支持她这种大胆表现的精神。
  二、创意制作以材料为本
  创意制作活动的材料大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废旧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纸盒及瓶瓶罐罐,如:饮料瓶、包装盒等,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就是一个变废为宝的活动。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寻找适合的纸盒材料、瓶材料、线状材料来开展一系列创意制作活动,充分挖掘材料的再塑造功能。使幼儿能对某些材料产生连锁的反应,激发出更多创作的灵感。这就要求材料投放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探索性学习和创造的需要,提供半成品、范例或原材料,供幼儿自我选择。这学年我们以纸盒为主,在几次的研究课活动活动中我们选择牛奶盒的比较多,可爱的八爪鱼、神气的公共汽车、机灵的小老鼠、美丽的小房子在孩子们的创作下比比皆是。另外一些辅助材料的使用也为作品增光添彩。柔软的毛根,圆形的纽扣,能伸能弯的吸管等等。这些材料都是孩子平时能触摸到的,比较熟悉性能的,可以多变的,容易使用的。这给孩子在创作上带来了方便和创想。在制作公共汽车的时候,我投放的彩纸材料显然不适合,让孩子自己折出一条线来剪纸,我们成人也不能剪得直直的,何况孩子。当时我只考虑盒子大小不一,窗子可以大小不同,就让孩子自己尝试了,忽略了彩纸的适合性,结果效果是不理想的。所以说创意制作活动中的材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可忽视材料所产生的任何问题,要使幼儿能最大程度的使用材料,发挥出材料的特性和优势。
  三、创意制作以创意为本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旨在让幼儿在活动中能自主选材、自由结伴、主动参与、积极制作,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发展创造力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有益的。教师的任务就是通晓并研究儿童的发展的规律,建立创造的氛围,给于儿童一个安全的、充满爱心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完善幼儿的人格。创意制作活动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因此创意制作活动应尽可能多地选择孩子乐于接受、喜爱的,能引发孩子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同时注意内容的适度新颖,即从孩子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孩子现有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孩子有足够的兴趣用已有的经验,探索、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认识和感受。在这过程中需要我们教育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强的感悟能力,要运用智慧的方法去不断提高自身和孩子的创造能力,大胆表现出作品的创意之处。教育要适合孩子,我们应尽可能地多为孩子考虑,孩子可能需要什么,孩子可能会对什么感兴趣。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选择适合孩子的内容,通过逼真的范例、儿歌游戏的吸引、清楚地讲解示范、针对性的指导等来实现孩子的愿望。我们看到孩子在这些活动中是认真的、主动的、兴奋的。连平时上课爱讲话的孩子也专心听讲了,能在老师的引领下自己解决一个个问题。就如大班小朋友合作的机器人,从协商、拿材料、制作都由孩子自己去分配解决,呈现的作品与老师的没有雷同,更多的是小组集体的智慧。
  给孩子一杯水,我们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一潭水,而且这不能是“死水”,应该是“活水”。教师自身要有较丰富的经验,较强的创造力,较深刻的审美感受力等等,去引领、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我们学习了创意制作相关理论,进行了两次创意大搜索交流,与姐妹园的课题组老师互动交流了两次。想法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共鸣。认识到在幼儿的创意制作活动中,需要我们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使教学活动充满创造性,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幼儿进行创造学习,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学习正是幼儿不断探索,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创意制作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索,才能把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创造性有机统一起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创造性。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主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让幼儿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创意制作以创意为本,既要有老师的创意,也要有孩子的创意,还要使两者的创意不断互动上升,使创意的火花处处开放,源源不断。

羊尖中心幼儿园 余亚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 22: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