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想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0:0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想体会
篇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

  米兰昆德拉的世界里,人类永远都会找到一个信仰活下去。尽管这个世界会是消极的,黑暗,粗俗,寒冷,非存在。人性堕落到谷底,但他的主人公都是最终找到莫大的勇气和理由活下去,并且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

  那时候的捷克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俄国的铁蹄践踏着这片热土的生命之重。而这样的硝烟背景下的爱情被历练的如此坚强不屈,于是,在爱情的世界里,再浓重的战争,相爱的人会拥抱的更紧。

  她象个孩子;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而他在床榻之岸顺手捞起了她。他一生与爱情无涉,渴望女人又惧怕女人。她因他的那本书,贝多芬的音乐,一串数字六还有黄色的公园长凳抓住了这个必然的偶然。他因她半夜的突然发烧和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的比喻留下了她。那不是因为爱情,又是因为什么呢?是爱吗?那种想死在她身边的情感显然有些夸张:在这以前他仅仅见了她一面!那么,明明知道这种爱不甚适当,难道这只是一个歇斯底里的男人感到自欺之需而作出的伪举吗?他的无意识是如此懦弱,一个小小的玩笑就使他选择了这样一个毫无机缘的可怜的乡间女招待,竟然作为他的最佳伴侣,进入了生活!

  他知道自己无法回答那一切究竟是出于疯,还是爱。

  比喻是危脸的,比喻可不能拿来闹着玩。一个比喻就能播下爱的种子。

  他叫托马斯,著名医生。她叫特丽莎,酒店招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米兰昆德拉的写法是非凡的。刚开始写他们偶然的相遇,接着剖析二人的心路历程,交代他们不一样的经历和背景。于是,越来越丰满的人物形象站立在读者中间,感受着他们的的感受,紧张着这段爱情的始和终。

  重——托马斯

  特丽莎打破了我的三三原则,她是我最不一样的情人。本来那一夜之后我会在后半夜按惯例一样把她打发走,我无法接受跟一个女人同眠,因为我惧怕女人,这是从我前妻身上学到的。可是,特丽莎为什么会突然发高烧,躺在床边的她呻吟着,我就再也无法不用心呵护这个小生灵了,虽然这个生物是女人。

  我发现我爱上了这个女人。是爱上。

  然而,我还是无法抗拒其他的女人,特别是萨宾那,这个最理解我的情人。于是,那次,她发现了萨宾那给我的信,我抱着她的时候我感觉到他那种无助的颤抖,她特有的颤抖,我再也没有忘记,这成了每次她对我最大的谴责。她是妒忌的,每当我在外面偷情,她会反复做恶梦,这种时候,我只能低着头恨着自己。可是她不知道,这种时候,我跟她一样,无助。

  为了弥补对她的伤害,我跟她结婚了,还送了一条狗,她给它取名卡列宁。婚姻这个纽带无法使我安分,我还是流连于情人的怀抱。特丽莎走了,离开布拉格,带着卡列宁。

  我是爱她的,就像她爱我一样。于是,我还是辞职去找她了,带着耻辱。她发现自己象被晕眩征服一样,又被这种软弱征服了。而她被征服是因为感到自己软弱。她又开始嫉妒,手又开始颤抖。我当然注意到了,象往常一样握住她的手,用力抚摸着。因为她,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放弃了我的所有情人,放弃了城市生活,放弃了事业,为了特丽莎。她提议我们搬到乡下去,在那个人人都涌入大城市的时代。就这样,我们带着卡列宁在下乡生活的幸福而美满。我从没有想过我的生活会有这样的惬意和满足,这一切,都源于特丽莎的爱吧。

  轻——特丽莎

  之所以会爱上托马斯,只怪太多的机缘巧合。那本《安娜卡列尼娜》,出现在这乡间的小酒馆里,他是来救我的吧,把我从这个粗鄙的世界救出去。我不想在接受母亲无理由的愤怒和刁难,我不想在这个龙蛇混杂的酒馆里出卖色相来操持家用。我要看我想看的书,我要过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托马斯一开始给我的暗示,我便毫不犹豫的跟他在一起。后来尽管我知道了他是个风流十足的公子哥,我还是又来布拉格找他,爱上了吧,不然怎么会不舍,怎么会妒忌。于是,我成了他的情人之一。

  当我看到那封萨宾那写给他的信时,我的心像千万只蚂蚁在咬一样疼。看着他自责的样子,我恨不得他跟我一样虚弱。

  我们结婚了。我终于逃脱了以前的生活,可是我却逃脱不了托马斯一次又一次的背叛。我只能逃离。

  他来找我。我不知道是欣喜还是害怕。总之我是再一次接受了他,或者说,我从没有停止过爱他。我的嫉妒得到了治愈,毕竟,他来找我,证明了他是爱我的。

  托马斯还是托马斯,忘不了他的情人,我的嫉妒让我天天噩梦缠身,他能做的只是抱着我,抚摸着我,为什么他爱着我的时候可以跟别的女人在一起呢?爱的另一面就是恨。我恨他。

  我要报复这种背叛。

  我试图与一个陌生的工程师搞外遇,可是我办不到。我无法搬到托马斯的灵与肉的分离。

  但是,我还是要挽救我的婚姻。

  我提议我们搬到乡下。

  他答应了。

  在乡下,托马斯和卡列另一样显得那么忠诚。生活,原来可以这样宁静而美好。

  托马斯,成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托马斯和特丽莎,好不容易过上了幸福而美满的生活。最终,随着爱犬卡列宁的死亡,一场车祸定格了这段美好的十年之久的爱恋。也许只有死亡才能让爱永恒。天知道平淡的乡村生活会蹉跎他们的爱情成什么样子,天知道小小的捷克会怎样的改朝换代。在天堂,他们的爱情再也不需要嫉妒,不需要自责,没有背叛,没有寒冷。卡列宁的微笑,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0:08:51 | 只看该作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捷克裔法国作家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由于只看一遍而又是办公之余走马观花的通读,也就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想。开始读这本书只是因为看到这本书的内容简介中说到轻与重的极端对立对人生所产生的效果,提出在轻与重之间人生到底该选择什么?我一向是推崇“中庸”的,虽然还没有拜读四书之一子思的《中庸》,但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的影响,从小时候到现在潜意识里一直是中庸在做主导,而当我在简介中看到昆德拉提出关于轻与重的选择时,心里产生一丝好奇,真的是好奇,我想知道在他的心里,到底是怎样区分轻与重的,其实我心里一直都在寻求生活中所有极端的一个平衡点,我需要多方面的指导,这份需求,这颗好奇心,促使我以搜索的心态在很短的时间里读完了这本轻与重的释义。

  其实,读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要给她命名为不能承受之轻,难道“重”要比“轻”要容易承担些?亦或是“重”是更多人能够触碰,能够理解的,而“轻”恰恰是很少人能够感受,“轻”体验需要更多地所谓更深的物质或精神 “资格”,又或者这个名字已经针对昆德拉本身的选择做出了定论。他觉得,沉重不一定悲惨,轻松也未必是真正的辉煌,他验证了尼采提出的‘永劫回归’隐含的一个视角:他是我们所知的事物看起来是另外一回事,对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很难依据她存在之余的依稀的微光 来辩释一切。我没明白,这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很难依据我们当下所看的,所理解来评判“轻与重”而在这难以定义之间,是不是就是一个平衡的存在??轻重真的就是对立的神秘,也是模棱两难吧。

  昆德拉笔下的男主托马斯,一直有意识的拒绝束缚,拒绝媚俗,跟前妻、幼儿、父母撇清关系,拒绝一切会带给他沉重的东西,沉迷互不干扰、互不影响的性爱,即便后来他不可遏止的爱上了特丽莎,还是一副:我爱你,但不属于你的状态继续与别的女人偷情,当他真的感受到“轻”的时候,他变得空虚难耐,他所抗拒的媚俗也并没有因为他的抗拒而消失,反而一直追随着他,只是在他“轻”的难以立足这一刻才感受的这么深刻,他意识到了责任的重要性,意识到他赖以存在的重心—— 家庭的责任。而他的爱人特丽丝,我一直没觉得她是昆德拉的女主,反而觉得她是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女主,好像特丽丝就是那个那个陌生的女人,这两个角色体现是爱情里不同角度的爱与投入,区别在于一个选择陪伴、占有,一个选择观望,而造成这种不同的是两个男主的选择,其实,从法国回来的那一刻,托马斯就选择了责任,只是他还在极力的自我斗争,他的潜意识不允许他接受责任,但是责任却已经深入他的骨髓,从这一刻起,后面的托马斯跟特丽莎的章节都是顺理成章了。或许这个思维过程的描述正是昆德拉本人关于在轻与重之间做出选择的思维过程,而正如托马斯最后意识的那样,家庭责任是我们存在的重心。

  在读到昆德拉笔下女主萨宾娜的章节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本书里边还有另外一个论点:灵与肉。萨宾娜是一个极具个性,追求自我的年轻女画家。文艺总是容易赋予人徘徊于边缘与主流的能力,即便不是本意,有时却又不得不。萨宾娜本人拒绝媚俗,拒绝接受同情,但是生活的本意总是容易在岔路口的时候被误解为嘲弄,由于捷克政府的沦落,她也不得不流浪于法国,接受别人对她艺术对她个性的侮辱。但是骨子里她还是倾向于边缘。文章里的弗兰茨我一直觉得他是为萨宾娜而存在的,他一直循规蹈矩,从经济乃至社会地位上讲,他都是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近“轻”,无奈的是他的妻子使他无法摆脱责任的桎梏,所有的压抑在遇到萨宾娜的个性后,一触即发,他试图以放弃过去的悠然自在来换取剥夺萨宾娜徘徊在边缘的自由,无果而终。萨宾娜依旧是个性的体现,她其实已经有了有自己的平衡,她的选择自我,文章中一直伴随萨宾娜一起出现的男式礼帽,正是她追求的独特,也是她不舍抛弃的生活重心的立足点。

  昆德拉笔下的男主托马斯、女主萨宾娜都是他本人思维力关于轻与重、灵与肉平衡过后的立足点,每个人关于这个平衡点的确定由于生命的不确定性而变得迥异,但是生命里非得找到这个平衡点不可,这个平衡点就是对自我生命的衡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0:08:56 | 只看该作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题记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写这篇读后感的,我宁愿叫它读后感,大师的作品,我想没有任何人能够评述的很清楚。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我们在没有意义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希望得到肯定与唯一,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

  《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

  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缉畔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因为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必须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他们通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必须面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但这种重也使他们的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因为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和自己付出相同的一份爱,因为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存在的意义。

  除了第三类人的轻与重,值得思考的还有其他几类人的轻重徘徊,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追求熟悉的目光的注视,最求想象中的目光。无论哪一种其实都是一种对于存在感的追求。我真的存在吗?有了我世界又会怎样?我的生命之重真的存在吗?这些问号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不同的是每个人证明自己的方式截然不同,这种方式可以是浪漫的,比如追求唯一的爱情,也可以是媚俗的,比如为了拯救越南人民而丧生的弗兰茨,还可以是虚荣的,比如美国女明星。甚至可以是残忍的,通过屠杀来证明自己对于世界的巨大影响,比如希特勒。但无论是那一类,我们都不能少了目光,因为没有了目光,我们就不再是我们了。

  在这个故事中,萨比娜是个独特的存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她才是故事的主角。在《轻》中,昆德拉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俗。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

  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就像作者所说的:“不管我门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即使我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即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轻,那有如何,我们需要力量来抚慰我们时刻恐惧着的心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上帝和科学是一样的,媚俗和反媚俗也是一样的。     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 ”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人生就是一个异乡者的旅行,转瞬即逝,但这终究不能改变我们证明自己来过的信念,我们希望在这里留下足迹,我们希望得到”重“,对于人也好,对于世界也好。所以就注定了我们被逐出伊甸园。轻与重,徘徊其间,蓦然回首,又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走过的路呢?

  或许,当一切的一切,终于轻起来的时候,却像凝重的休止符。

  就像故事的结尾,欢笑中,突然出现的一滴轻盈的泪。

  就像故事的结尾,一本伟大的书,突然出现的一笔轻盈的句号,圈结了读者纷繁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0:09:03 | 只看该作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有时候看透的生活就是这么让人感到悲哀……

  这几天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看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觉得这本书的情节时断时续,但思维却紧紧相连,感悟最深的是昆德拉那种举重若轻挥洒自如的哲理和梦幻风格,封面上的他的肖像显得很沧桑很有智慧,他的眼睛仿佛能够看透一切。我想如果我在任何时候想要带上一本书,我会首先想到它。我有一种感觉,文字已经成为我的思想负担,而音乐则把我引向自由。

  其实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热爱音乐的灵魂,一种是热爱思想的灵魂,前者是遗忘,后者是存在,有没有朋友只要看你想要找人倾诉的时候有没有人愿意听你倾诉,每当我拿起电话的时候我就发现我值得并愿意倾诉的人几乎没有,而且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该对那个人说什么,是谈虚无缥缈的思想还是谈现实的生活遭遇。

  如果说一种显示难免一种缺陷,那么,你是一个只能成为你自己而不是别的随便什么人的人……这就是踏浪从容在和我讨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初的感受。

  ”非如此不可?对,非如此不可!“

  这句话借用了贝多芬最后一首四重奏最后一个乐章,为了让这几个字的意义绝对清晰明,贝多芬在最后一个乐章上方标注了如下字眼:”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细加掂量的决断。

  (庄重的)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

  (轻快的)Es muss sein !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作者米兰。昆德拉就是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中的感受——贝多芬的一首乐曲变成一个主题: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把我们压迫到地上,让我们屈服于命运,但是,我们的生命越接近于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然后,他写出了这部很精彩的小说。

  那么,到底是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有时候,无所谓选择,因为结果只有一个,而且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比较,人生没有排演,只有开幕,一旦开始所有的选择只有一次,且,非如此不可!

  在爱情的诱惑面前,托马斯从来都是毫无抵抗力的,特蕾莎只能每时每刻的担惊受怕。终于有一天,他回家晚了,到家后他发现桌子上有一封信。特蕾莎告诉他,她已经离家出走了,她之所以走,是因为她无法承受这种不安全的感觉,她的这种感觉不仅已经成为了托马斯的负担,而且这又正是她不愿意的事情,她不想在不可救药之前承担后果,所以,她选择离开了……

  读到这儿,我不禁在想,为什么特蕾莎不能选择改变自己?爱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心甘情愿为他做一切事情,愿意为他付出一切,想让他开心,想让他过的好,同时也想让自己变得更完美,变成他心中百分百的完美……如果,特蕾莎选择改变了,结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托马斯和特蕾莎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是也很累人,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七年,七年里,他每走一步,她都盯着,他们之他总要瞒着什么,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着她因为嫉妒、痛苦、做噩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总之,这些,仿佛在他的脚上套了铁球,让他一直感到无比沉重且苦不堪言。

  现在,特蕾莎走了,他再也不用累了,剩下的只有轻松和美好了,晚上,他步履轻盈的独自在街头漫步,仿佛又回到了单身生活,自由自在的呼吸着自由的芬芳,他几乎要飞了起来,那种感觉仿佛置身于马门尼德的神奇空间,他在品尝着温馨的生命之轻……

  可是这种轻松的感觉只持续了二天,到了第三天,一切都变了,他在给病人做检查的时候,所有的病人都变成了特蕾莎的影子,他愈是不愿去想,愈是摆脱不了,她闯入了他的脑海:他感受到她在写告别信时的颤抖;他看见她拖着沉重的行李箱独自行走;他想像她把钥匙插进以前她居住的公寓,当门打开的一瞬,扑面而来的是废弃的凄凉气息,而此时,这气息像钻进了他的心扉……那个可怜而又固执的特蕾莎让他心痛而且忧郁。

  这时,他才明白,这个女人不仅像独裁者一样独霸他的记忆,而且给他接种了一种病,这种病就叫”习惯“吧(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习惯),没有了”习惯“的日子,前二日刚刚感觉到的温馨的生命之轻渐渐变成了从未有过的沉重,重得连俄国人的千万吨坦克也微不足道,这种沉重的感觉让他便陷入了一种惊恐状态,逼着他非做出决定不可……

  因此,特蕾莎走后五天,托马斯告诉院长,说他要立即辞职回去,”院长问: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托马斯坚定的回答说:Es muss sein !Es muss sein!“托马斯这句话就是,很坚定的,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所以,看到这儿,我明白了,特蕾莎没有改变自己应该是对的,对于爱情来说,改变就意味着错误,你承认自己错了,你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了,你便也不是他爱的那个她了,而他也不是原来爱你的那个他了……

  当爱情遭遇改变,你改不改?也许你可以这样想——我只想成为我自己!

  确实,踏浪从容的理解不错,但是,若真爱上一个人,你不想为他而改变自己吗?是向好的一面发展。比如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有一天突然因此而失去所爱的人,他在痛苦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然后改变自己,再比如:托马斯!他从来没想到自己会为一个女人而作出辞职决定,更没有想到会去寻找这个女人,这是他从不愿意的事。但是,因为意识到真爱而去改变了自己。这就是一个重大的改变!

  ——我只想成为我自己!

  ——这句话并不成立!爱,是一直存在的,这是因为内心被虚伪的自尊心所蒙蔽。

  因此,我欣赏作者以下几句话:

  昆德拉说,生活在真实之中,既不对我们自己也不对别人撒谎,只有远离人群才有可能。在有人睁眼盯住我们做什么的时候,在我们迫不得已只能让那只眼睛盯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有真实的举动。有一个公众脑子里留有一个公众,就意昧着生活在谎言之中。文学作者老是泄漏他们自己或他们朋友的种种内心隐秘。一个放弃了自己私我隐秘的人就等于丧失了一切,而一个自由而且自愿放弃它的人必是一个魔鬼。

  ——这是暗示人们都没有说真话,而真正能说真话的地方就是墓地!

  而我,放弃的是自己而不是灵魂,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思想是可怕的,在自我圈子里猜测种种,丰富了思想,少了磨练和一双观察窗外的眼睛,是颗盲目的热心。然后想到昆德拉描写的人体和人体的消亡,人们真正所拥有的也只有这两种东西。

  当然,今天的人体不再陌生了:我们知道在胸膛里跳动的是心脏;鼻子是伸出体外的排气管,为肺输送氧气;脸呢,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块标记着所有生理过程的仪表板,标记着吃,看,听,呼吸以及思维的情况。

  人的生活就象作曲。各人为美感所导引,把一件件偶发事件(贝多芬的音乐,火车下的死亡)转换为音乐动机,然后,这个动机在各人生活的乐曲中取得一个永恒的位置。安娜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自杀,但死和火车站的动机,与爱的诞生有着不可忘怀的联系,并且在她绝望的时刻,以黑色的美诱惑着她。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各人总是根据美的法则来编织生活。

  把私生活与公开生活分成两个领域是一切谎言之源:一个人在私生活与在公开生活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对弗兰茨来说,生活在真实之中就意昧着推翻私生活与公开生活之间的障碍。他喜欢引用安德鲁。勃勒东的活,握意的生活就是”在一间玻璃房子“里,人人都能看见你,没有任何秘密。

  光明与黑暗对萨宾娜来说,生活就意昧着观看。观看被两条界线局限着,一种是强光,使人看不见,另一种是彻底的黑暗。也许这就是萨宾娜厌恶一切极端主义的原因。极端主义意味着生命范围的边界。不论艺术上或政治上的极端主义激情,是一种掩盖着的找死的渴望。

  ”毫无意义的粮食养活了毫无意义的我们“这句话有问题啊,是的,昆德拉曾说,只有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是最纯粹最快乐的,他说动物不是从天堂里放逐出来的,因此也不需要返回天堂,只有人要回归那个地方,你只要读那本书的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就会发现。

  而我们,最终的归属就是墓地,波希米亚的墓地都象花园,坟墓上覆盖着绿草和鲜艳的花朵。一块块庄严的墓碑隐没在万绿丛中。太阳落山的时候,墓地闪烁着点点烛火,如同死魂都在孩子们的晚会上舞蹈。是的,孩子们的舞会。死魂都象孩子一样纯洁。无论现实生活如何残酷,即便在战争年月,在希特勒时期,在斯大林时期,在所有被占领的时期,和平总是统治着墓地。

  而最终,大家都承认,墓地只是一堆丑陋的石块与尸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0:09:09 | 只看该作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萌发看这本书的想法,是高中时偶然在某个角落看到”《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一本很难懂的书“一行字。可能是内心的”倔强“作祟,想要读一读来验证一下它有多难懂。到后来,就是种种没时间啦,没机会呀,自己也不创造机会,再或者忘了要读这本书的事了。直到步入大学,学院推荐了这本书,并且要交书评,才下决心逼自己挤时间读完了它。

  不得不说,这本书承载了太多,关于性、爱情、友情以及最祖国的爱,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政治……

  一、生命可贵,走好每一步

  尼采认为,永劫回归观 是最沉重的负担,昆德拉在书里解释: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比如说,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的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我们每个人都是握笔的人,自己的人生自己描画,画错了不能擦掉,只能在原图修改。无法永劫回归的生命是可贵的,”一生包含一天,一天象征着一生“,过好每一天,走 好每一步,绘制生命的美好图画。

  二、我们需要重,太轻的生命无法承受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了生命轻重选择的问题,关于轻重的概念,昆德拉认为”轻与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托马斯与妻子离异后,感到前所未有的”轻“,但是遇到特丽莎,他又开始徘徊于轻重之间:是该对妻子忠诚,还是对情人不弃。 后来的从瑞士到布拉格,从布拉格到乡下、从受人景仰的外科大夫到洗窗工、从洗窗工到拖拉机驾驶者、我们被伟大的爱情感动着,被责任感动着,被托马斯的”重“感动着。他自己也获得了无尽的快乐。

  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背叛的最后结果就是在铺满灼热炭火的圆周轨道上奔跑。也有过被她所看不起的媚俗的想法,想有个爱自己的父母,她想要”重“,是因为”轻“,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让她无法忍受。

  特丽莎的母亲是个”丑角“吧,她可以穿着乳罩在众人面前无羞地走动,可以当众取笑自己的女儿”白痴“,但于她自己,她即使并没有感觉到内心沉重,但是,生命的意义呢?

  如作者言,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 我们需要承担责任 ,需要”重“。重,才有真的生活,真的快乐。

  三、心灵之轻,是自己决定的

  特丽莎总是怀疑托马斯的忠诚,一次次地测试,一次次地噩梦,她的生命太过重了,和托马斯、卡列宁,农庄主席以及他可爱的小猪生活在乡下时,她看到了丈夫的忠诚,她感受到了”轻“,但也感受到悲凉:托马斯老了。她的”重“,有些无法承受的重,是她自己选择的。

  作大学教授弗兰茨每天过着由授课研究组成的枯燥无味的生活,深爱萨宾娜又害怕妻子受伤。终于鼓起勇气离婚,可萨宾娜背叛了他。活的如此”重“的他在发现妻子离开自己之后生活的依旧很好,没了萨宾娜,她还会在某个角落看着自己。最重要的,他找到了真爱——他的大学生情妇,死时的他属于克劳迪,何尝不是对克劳迪的补偿呢?

  克劳迪,弗兰茨的妻子,失去丈夫,她可以从其他方面寻求快乐,寻找”轻“,最终又选择”重“,尽”妻子“之职,埋葬了弗兰茨。

  农庄主席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充满阳光的人物,从那次看病,他认识托马斯开始到最后一起的农庄生活。经济上他不富有,一点也不,但他比所有人都快乐。在我们看来,整天抱着一头猪,就像对自己的情人,还是在六十年代,是那样变态。但是,谁又能说,不嫉妒他的快乐?谁又能说,这样的老人不可爱?

  看来,心灵之轻是自己的主观感受。看淡一些、看开一些,从苦难中寻找快乐,生活便是幸福的,心灵便是轻的。

  四、我们无法逃离媚俗,但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

  萨宾娜对托马斯说:”我喜欢你,因为你不媚俗。“而于萨宾娜自己,她时时处处反对媚俗,最终却想要有像其他人一样的生活。我们,作为 70 亿中的一个,不可能每件事都和他人选择不一。可是,我们被大多数人的思想奴役,被统治者、权威的思想奴役。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做自己。

  五、战争的残酷,破坏的不仅是物质,还有灵魂

  六、灵与肉,无法分割,又可以分割

  七、人的朋友,有时,可以是动物

  特丽莎跟托马斯说过她爱卡列宁。我们相信,这样的爱,绝不仅仅是人之为人对其他生灵的关爱,甚至也不是对自己宠物的爱。在特丽莎心里,卡列宁不只是狗,更是一个朋友,或者说是自己的孩子。卡列宁病了,他们伤心;卡列宁死了,她”责怪“托马斯,准备埋掉又隐约感到它的呼吸。卡列宁也是一样,瘸了还每天要跟着女主人,想象着狗狗见到主人的欢快,想象着一家三口把脸贴到一起的温馨、失去彼此的痛心,不禁感叹”:这是一种多美好的情感!

  主席的猪猪摩菲斯特更是既忠诚又可爱,他总是带着它,在舞厅,它和他们喝酒,然后乱叫,赤裸裸地讽刺着这个世界。他是快乐的,因为它;它是快乐的,因为他。他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是朋友。

  卡列宁笑了。它开心地笑了,笑他有个爱它的女主人,笑他的女主人有个爱她的丈夫,笑它有个可爱的猪朋友摩菲斯特。它鄙夷地笑了,笑其他的狗都太白痴了,笑政客们太做作了。它无奈的笑了,战争面前,捷克人民无奈,东欧人民无奈;癌症面前,自己无奈,笑这个世界有太多无奈。它安慰的笑了,笑主人快乐地生活了,笑许多人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笑自己生出了面包圈。

  看得太仓促,写得太仓促。其实,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书,是一本需要思考的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15: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