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听了一节课《灰椋鸟》,感受颇深。
上课老师制定了四个教学任务,识字写字、概括文章的内容、赏读重点段落(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和写灰椋鸟归林后的色彩与鸟鸣声的段落)、迁移运用重点段的写法写一个鸟类的动画场景,印象最深的就是上课老师关于重点段落的赏读。
上课老师的教学没有逐段讲解,而是选择了两个最能表现灰椋鸟的特点的段落研读。在研读写鸟儿归林的壮观景象这一段落中,先让学生找出鸟的特点,再读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强调学生的阅读感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里,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找句子再找词,在精细研读中琢磨出文章的味道,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教会学生做批注。如“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这一句,启发学生改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将此句批注为“未见其鸟,先闻其声”。此举为点睛之笔,既教会了学生批注,又内化了学生的积累。同时上课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为后面的迁移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写灰椋鸟多的一段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开始……没有几分钟……先回来的……后到的”这几个表示顺序的词体会作者如何将杂乱无章的鸟儿归林写井然有序。
上课老师对于这个段落的精雕细琢,既训练了学生的读文批注的能力,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将一个场面写得有条理,同时关注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学习的内容少,但学习的容量大,训练到位深刻。我也同意逐段不如琢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