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还在教师岗位上努力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王维审
促使你还在教师岗位上努力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不少青年教师经常被别人也被自己发出的诘问。
有人说“为了祖国的未来”;有人说自己想做一个名师;有人说是为了职称……显然,这些原因都不足成为支撑教师继续在教师岗位上努力的理由。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教师一直努力不懈地教书呢?
我曾经在很多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询问青年教师:促使你还在教师岗位上努力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说“为了祖国的未来”,这个回答大多是在有领导在场的座谈会上;有人说自己想做一个名师,细聊之后才知道他羡慕的是那些飞来飞去做报告赚名又赚利的“儒商”;有人说是为了职称,攒够了证件就可以干同样的活却多拿工资;有人说其实没有为了什么,人家都是这样自己也就得这样,只不过是被环境裹挟着往前走而已……
老师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理由可能有很多,但根本的一条是教育管理造成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评价和激励手段,一点点地把教师培养成了这样的思维模式。
我相信,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在踏上讲台的那天,不会去想自己要在什么时候晋升到什么样的职称,也不大可能去考虑要获取各级荣誉称号,也未必就会想到要用成绩去取悦哪一个人、哪一些人。
但是,慢慢地,现行的教师考评制度、奖励政策,我们拼命渲染的高远师德,就会让一些人开始围绕管理者的“规定”去努力。一旦有人顺着体制的标杆获得了体制内的成功,就会诱惑更多的人加入到竞争之中。时间久了,教师的工作目标就有了“天上地下”的两大类,要么是为了人类、民族而教,要么现实到职称、荣誉乃至某次统考的名次。
这种做法和想法错了吗?没有,肯定没有错。但是却有后遗症:目标太高远,就会悬空;脚不沾地,自然就没有行动力,高而远的宏大理想肯定不能推动教师一直在成长路上的行走;太过现实的目标往往会诓人,急匆匆地赶上了,却发现得到以后就没有了目标。
比如,在小学阶段,以前的职称是小学高级教师(中级)到顶,很多人在40岁前就拿到了这个职称,前面再也没有诱惑自己的东西,工作自然就懈怠了,没有了劲头,这应该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或许是管理者发现了这一“症状”,立马对症下药,在小学阶段设立副高职称和高级职称。效果很明显,一些早已马放南山的名师立刻来了精神,又奔走在了抢夺荣誉的道路上。表面上看,这一招数是有效的,我担心的是:他们在拿到高级职称之后呢?还有那些因为根本就抢不到荣誉而心生怨愤、彻底放弃努力的老师们呢?他们怎么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