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5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智慧背囊》读后感500字400字300字200字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0:1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智慧背囊》读后感500字400字300字200字作文
  袁嘉奇

  最近我读了《智慧背囊》,这本书中有许多感人的小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天使的翅膀》。

  一个男孩由于小时候的疾病,在后背上留下了两条深深的疤痕,在一次游泳课上,当他脱下外套是,身后的疤痕被同学们看见了。同学们很惊讶,这时老师走过来对同学们说:“传说每个小孩刚出生时都是天使,出生时有些小天使因为动作慢没将他们的翅膀脱下来,所以留下了疤痕。”

  同学们听后都说:“我们想摸摸天使的翅膀!”男孩同意了,在此以后那个小男孩为此摆脱了心理的阴影。在高中,他成为了游泳比赛的冠军,因为他坚信他拥有了“天使的翅膀”。我读过之后有许多感悟,那位老师很聪明,她通过一个小故事使那位男生重新找回了自信。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以前有一个小女孩唱歌唱得十分动听,可她却有一口暴牙,这使她一直不敢张开嘴巴。后来她在别人的指点下解开了自己的心结,她在后来的演唱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成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歌星。可见走出毫无意义的自卑,拥有自信是多么重要。

  我的牙齿也长得不太好,而且有些牙齿旁还多长了几颗,但我仍能坚持上课多发言,而同学们也没有嘲笑我的牙齿。我脸上长了9颗痣,虽然同学们有时会提起,但是我并没有自卑,脸天生长成这个样子有什么办法长就长吧!因此我一直生活得很快乐,同学们也很喜欢我。

  每个人都在长相和身上有或多或少的不足,但这些并不可怕,只要换个想法和思路也许你就会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0:20:02 | 只看该作者
智慧背囊读后感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名叫生命的价值。有一个演说家,他开始拿出一张崭新的20美元,对着200多个观众,问谁想要,大家都举起手来;他第二次又拿出一张被揉过的20美元,问谁要,这次只有一半的观众举起手来;第三次他又拿出一张被揉过,被踩过的20美元,问谁要,这次没有人举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就像这张钞票一样,在人生路上,会被自己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尽管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了,但无论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我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
回复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0:20:07 | 只看该作者
《智慧背囊》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读了《智慧背囊》这本书。书中精选了许多最富哲理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虽短小精悍,却饱含世间的大道理。

  故事《最后一周的粮食》讲述了在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各个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雅典被敌人围困了半年之久,而他们的粮食只够维持一周了。听到这个消息,大家慌乱起来,而最高长官说:“我们还有一周的粮食太好了,难道敌人的粮食就够一周的吗?”他这样一讲,一种乐观的气氛弥漫开来。正如长官预测的那样,到了他们还能够撑三天的时间的时候,敌人因粮食用尽已经撤退。雅典靠信心和希望战胜了敌人。原来,有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从一个角度去看是死路一条,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是阳光大道。

  故事《细节决定成败》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故事讲述了哈特是一位心算家,在别人刚说完问题时就一口报出答案,从未失误过。而有一位女士给他出了一道题是:“一辆公共汽车上有36人,第一站下6人,上8人;下一站又下3人,上10人;下一站……”女士说完时,哈特说:“我能说答案了吗?”女士说:“当然,请问这辆车共停了几站?”哈特一下子就呆住了。哈特正是因为受平时口答问题的思维限制,不注重个别细节,所以他才回答不出问题的答案。因此,做任何事都要牢记一点,细节决定成败。

  人生就是一次成长的旅途。在这个旅途上,我们不断撷取智慧的宝石,放进自己的背囊里,日复一日,我们才逐渐长大成熟,开始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而阅读富有丰富哲理的故事,则是获得智慧的捷径。
回复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0:20:12 | 只看该作者
智慧背囊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智慧背囊》,这本书好看极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学生最喜欢的感恩故事,如风雨中的野菊花、母爱如佛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名字叫一位母亲和家长会,主要讲了一位母亲去开家长会,老师说:“您的孩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您带他去医院看看吧。”回去的时候孩子问妈妈老师对她说了什么,妈妈说:“老师表扬你了”儿子很高兴。就这样母亲一直说到他大学毕业。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人感怀于心的并不是经过修饰的世界,而是一颗颗善良的知情知恩的心灵。

  妈妈就像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的瞬间为我们带来永恒的希望;妈妈就像一曲仙乐,总是响起在人生柳暗花明之时!让我们用自己的一切来感谢妈妈吧!
回复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0:20:16 | 只看该作者
智慧背囊读后感

  最近,在网上搜到一本书,叫做《智慧背囊》。我看了看这本书,感觉还不错,便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这本书类似于“小故事,大道理” 短小、灵动、真切、睿智、感人,是它的特色,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语都让你感动。读过这本书的人,将都会非常喜欢它。例如《向生命鞠躬》这篇文章就让我受益非浅。它主要讲了“我”为了让儿子认识到周围的世界,所以给他捉了一只蚂蚱,为了防止这只蚂蚱逃跑,让儿子更好的观察它,于是我便用一根草杆从它的身体末端捅入,再从它的嘴巴里捅出。当时是深秋,草杆早是光秃秃、灰褐色的一根。只见绿色的液体从它的嘴巴里涌出,它用前腿摸刮着,那是它的血。儿子手里拿着蚂蚱,继续干起别的。“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的大叫起来,只见儿子手里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杆,上面的蚂蚱早已不翼而飞。蚂蚱受到了重创,并未跑掉多远,只是在地上艰难的爬。我再次把它生擒,又将蚂蚱从新穿回草杆。我蹲在儿子身边,要看看这五脏六腑被穿破的蚂蚱怎样逃脱。儿子的手不经意的碰到了旁边的一棵枯草,只见蚂蚱用前脚抱住枯草,儿子的手稍一松懈,蚂蚱就顺着枯草往上爬,每爬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终于,蚂蚱摆脱了草杆,落到了地上,无疑,它死了···黄色的草杆早已被染成了绿色。抬头一看,儿子也像我一样呆呆的望着它,为之震惊。

  我弯下腰,深深向它鞠了一躬。

  生命所赋予它的最后一点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的,它将慢慢死去······

  智慧背囊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这本教育我们一生的一本书。
回复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0:20:21 | 只看该作者
智慧背囊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名叫《智慧背囊》的书,我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这本书里有最让你懂事明理的亲情故事。请你走进《智慧背囊》,它让你感受心灵的阳光,请你走进《智慧背囊》,她引你步入生活的殿堂。

  这本书的主编是:李继勇,书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是母亲的呼唤;世界上有一种 最大的建筑,那是父亲的的大山。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母亲对我牵挂的视线  ;父亲对我的关怀与支持。

  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好词句,让我与你们分享一下吧。好词:哈哈大笑、三言两语、争奇斗艳、历历在目、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满载而归、赏心悦目、大摇大摆、牛 羊成群。好句:黎明,一层白色的浓雾,覆盖着滇池,渐渐地化成了一片薄薄的面纱,静静的笼罩着滇池。

  这本书太好了。
回复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0:20:24 | 只看该作者
智慧背囊读后感

  就在前不久,我读了《智慧背囊》这本书,书中的内容令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这本书中有许多作家写的文章读了使我们受益匪浅,这本书摘选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如《长大的一刻》、《熊掌》还有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不怕困难,要懂得感恩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便是《镇静的女主人》这篇文章写的在一个官员的家里正开着盛大的宴会,到场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小说家,作家,晚饭过后,他们闲看无聊便对一个话题展开讨论,那就是世界上到底是好不如男子,还是男子不如不好,但是争论来争论却没有得到结果,正在这时其中的一位先生看见有一条眼镜蛇正从门口爬来,便机智地和大家玩一个游戏那就是每个人坚持5分钟不动,这样人们都会避免发生伤害,后来人们都纷纷称赞他,而他却忽然一愣,眼晴久久地望着那位女主人,原来女主人是早已发现那条眼镜蛇,而那条眼镜蛇刚从她的脚下爬过,结果真让人意想不到,原来女主人早已知道那条眼镜蛇,并且还从她的脚上爬过,而她却一声没吭,而是自己把牛奶倒进碗里,放在桌子下面让眼镜蛇不敢靠近。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位女主人的举动说明了这一点。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人要懂得感恩,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曾经帮助我们的人。还有就是要珍惜时光,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以后当我面对困难时,我要迎难而上。不怕困难,这样才能刻服困难!

  《智慧背囊》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令我受益匪浅。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4-15 05: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