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把小孩教笨了?小学老师教育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16:5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把小孩教笨了?小学老师教育故事
  偶然,翻阅到了台湾的邬瑞香老师的一段亲身体验:记得两年前,我女儿幼稚园大班,我儿子小学三年级,有一天带他们两人去吃每客199元的披萨。付账时,我问儿子和女儿:妈妈一共要付多少元啊?儿子嘴巴喃喃念着:三九,二十七进二,三九……;女儿却低着头数着手指头,一会儿,儿子喊着:“妈妈!你有没有纸和笔,我需要纸和笔来写‘进位’,否则会忘。”儿子还未算出,女儿却小声地告诉我:妈妈!你蹲下来一点,我告诉你,我知道要付多少钱了。
  “哦!真的,要付多少钱?”
  “你拿600元给柜台的阿姨,她会找你三元。”
  付完钱后,牵着女儿的手走向店外,再问:“小妹!你怎么给阿姨600元,还会找3元呢?”
  “我用数的啊!199再过去就是200、400、600,三个人共要给600元,但是阿姨要再找3元给我们才可以,她多拿了3元嘛!”
  以上只是“前奏”,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最近带他两人去吃‘沙拉’一人份380元,付账时,我问他们兄妹两人:‘算算看,要付多少元?’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给我纸和笔。’‘没有纸和笔’,女儿答腔:‘那就算不出来了’。”
  邬瑞香老师感叹道:“只差两年,我女儿就变成不会解题,只会计算了。”
  看完这则故事,令人深思。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某位小朋友,父母亲是市场里买菜的。每天跟在父母身边的时候,耳濡目染,计算能力非常强。客人买几斤白菜,几斤青菜,很快能算出需多少钱。可到了学校,碰到类似这样的题目:一只玩具熊9元,一盒积木25元,买两只这样的玩具熊和三盒积木需要多少钱?居然不会做了!
  如果让没学过通分的小孩来比较 和 的大小,他们也许会想到别的办法,因为 〈 ,而 〉 ,所以 〈 。可只要学校一教通分,几乎所有的孩子看到这题就是拿出笔来进行通分,再比较。这两种方法,明显是前者来的更简便。
  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但是,这引起了我们教育者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经过学校的教育,孩子们反而不会思维,只会“死算”了!学校的数学教学究竟是一种成功的实践,还是一种失败的努力?
  思维怎么禁锢了?
  “思维怎么禁锢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展示一下在美国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的一些观(信)念:
  数学是无意义的,即与日常生活毫无联系;
  学习数学的方法就是记忆和模仿,你不用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搞懂;
  教师的职责是“给予”,学生的职责则是“接受”;
  没有学过的东西就不可能懂,只有天才才能在数学中作出发明创造;
  每个问题都只有唯一的正确解答,每个问题都只有唯一的正确解题方法;
  ……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要求学生画一个苹果,美国老师这样做:带一袋苹果,先分给学生尝,然后让学生把苹果画下来,而中国老师则先问学生:苹果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然后再教学生怎样画图,怎样涂色。
  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是这样,教师包办太多,哪不讲都不放心。很多学生能够做的事,能够做好的事,教师也不敢放手。
  老师们经常会抱怨:自己讲得很明白,学生反映听懂了,但是一做题还是不会。问题出在哪儿呢?苏霍姆林斯基说:“产生这样不幸的原因在于,正是在智慧需要沉思、思索、研究的时期,少年都不去思考,而是教师的全部聪明才智都用来设法使自己的课讲得尽可能的明白易懂,使得少年能够轻松地掌握,结果却适得其反。”他指出“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可惜的是,我们很多老师,不明白问题产生的根源,仍然沿着这条错误的道路顽强的走下去。教师在解题的关节处本来可以很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教师没有想到,用其细致的讲解代替了,使学生感觉题目不难。这样就造成了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的后果。长期以往,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思维惰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蚀,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能力更无从谈起。
  多年来,我们总以为学生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嘴对嘴地喂,需要教师搀着、扶着。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才使我们的学生养成了学习依赖的习惯,产生了思维的惰性,渐渐地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港下实验小学 顾晓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4: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