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对话” “点亮”课堂—以《草原》教学为例
热闹的课堂不一定就有师生的生长,课堂有时表面平静,但平静下有学生思考和激情的涌动,课堂应变成思维的探险,思维的舞蹈,不一定追求热闹,要善于“点亮”课堂,让课堂亮起来,精彩起来。于漪老师曾说:起点要亮,难点要准,重点要热。“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必须认可“对话”,教学必须走进“对话”,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神与神的交融,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教师无论言辞如何精彩,都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唯有平等对话,师生之间才能形成默契。在这一对话情景中,充满着民主性、平等性,充满着对人的尊严的理解,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了存在的独特价值,感受到了心灵成长的愉悦。
[教学现场]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
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生:“那么”可以换成“非常”、“很”。
生:还可以换成“多么”。
师: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生:老师,这样一换,意思是不变,但好象表达的感情变了,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明白些?
生:作者用“那么”表达的感情是对草原无比喜爱,喜爱到了极点一样,而其它的词却没有这种感情了。
[我的思考]
教学中,从学生的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炼、贴切,此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换词比较,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明白写作时用词怎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情感。课堂应该是一段旅程,是一段温暖的旅程。教师要善于培养温暖迷人的课堂环境。课堂温暖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更是教师在课堂上带给学生生命生长的力量。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对学生学习成效准确及时的评价与指导,对学生学习诉求的了解与干预,让每一个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潜能的激发,是构成课堂磁场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爱上课程,爱上教师的重要保障。民主平等的气氛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品读,揣摩,反复吟诵,推敲,质疑,其实,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
隆亭实验小学 刘红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