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管理论文 一枝红花不是春,万紫千红花满园 ——谈旨在提高中招质量的校本教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07:5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在教师们最普遍的感受就是“累”,老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呢?因为我们天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等诸如此类的重复劳动。我们天天忙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把教育做好,但当我们真想把教育做好的时候,方法和途径就是它的瓶颈了。

歌德说:“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就教师来讲,校本教研就是教学团队的体现,所以“教育中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瓶颈可以利用集体智慧来解决。

但是现在校本教研存在诸多问题,它们主要表现在:1、教学研究的环境与氛围不足,很多时候都是在做面子活。2、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布置任务”的色彩似乎偏浓,应付检查是常见的现象。3、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教研活动过程中“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4、教研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组内讲课——说课——评课活动等,甚至评课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一般都是只唱赞歌,不谈问题,或者避重就轻,说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坚决不触及问题实质。

这些状况下的校本教研名存实亡,不能让老师得到专业的提升,更谈不上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了。下面,谈谈我校从校本教研入手,狠抓教师水平,提高中招质量的一些做法。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开展扎实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局长上任之时就抓住教学工作这个关键的牛鼻子;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提升质量”这项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在物质上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在生活上给老师们最大限度的方便。这些举措都大大激发了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使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一枝红花不是春,万紫千红花满园”,为了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大面积提高学生中招成绩,我们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唤醒每个老师发展意识,使老师主动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构建有效的校本教研群体合力,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打基础。

为打造一个有效的教研组群体,我校采取以下方式:第一,以问题引导学习,以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目标,向专家、校内骨干教师请教问题解决方法;第二,以差别推动进取,根据每次考试成绩,让老师总结自己存在的得与失,不断促使每个教师在各自领域取得大发展、大提高;第三,常规教研与主题式教研相结合,主题的确立必须要有针对性。

备课组是校本教研最直接、最基本单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土壤。备课组建设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良好氛围的形成,关系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教师团结合作合力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校本教研质量的提高。要提升校本教研的时效性,加强学校备课组建设是关键,以此基础,发挥备课组的教研成果和集体智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校本教研深入开展。

具体做法是,备课组要了解、发现以下问题:本学科教师到底缺少什么?是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知识结构不合理还是实践经验不丰富?是教材把握的问题还是课堂管理的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还是教学方法滞后?教研组汇总问题,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结合专家一起将问题尽可能解决掉。

二、立足实际,细处着手

我们英语教研组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小课题、小专题、小项目的研究为基础,认真研究学生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排除障碍。

比如,随着新一轮教材的改革,与以往相比,七年级生词量不算大,而八年级的生词量一下子提升了很多。为了让八年级学生不对大量单词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我们就得缩小单词量的大跨度。七、八年级老师认真对比、研究课本后发现,因为七年级所学语法内容及生词基本上与小学英语没有很大差别,所以在七年级学生学习课本和做题过程中,就开始扩展部分八年级的词汇。这样,即使在八年级遇到很多单词,因为部分单词在七年级已经学过,生词变少,让学生不再对“海量”单词望而却步了。

再如,我校九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差的情况,即使中上等学生生,遇到英语作文也避而不做,迫不得已,也是东拼西凑,辞不达意;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也存在很多问题:句子结构不够丰富,意思表达不够清晰完整,立意不够新颖等。针对这种情况,九备课组全体成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及《英语说明与检测》中关于作文的考察范围,结合历年来考试命题思路及方向,总结多种话题经典句子及句子结构。从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三、集小智慧,得大提高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为了发挥出每个英语老师的专长,我们教研组在备课组内中开展“用你所长,避我所短”活动。在集体备课时,每个老师必须与大家分享自己得心应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其他成员“锦上添花”,使大家共同提高。

我认为: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有一堵很高、很结实的墙。而这堵墙就是由一个个单词垒成的。如果想推倒它,光使用蛮劲(也就是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使用科学有效的单词记忆法,使学生想学、乐学。

在教单词时,我会用“单词串串香”引导学生说出此单词的其它形式,这样不仅学习了新单词,也巩固了单词,同时还会将同类词进行归类学习,由此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归类总结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另外,对于易混单词,我会用“巧记单词”这样有趣的方法提高学生记忆。比如“borrow”和”lend”一个是借入,一个是借出,学生总是弄混,我就给他们讲,当向别人借东西后,东西会增多,而借给别人东西后,自己的东西会更少,所以长单词就是借入,短单词就是借出。

给予我的教学方法肯定的同时,同志们提出了“单词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要构成句子,形成文章”,所以记忆单词时,最好让学生在初学单词时,创造语境,让他们自己造句,这样记忆将会更完整。“一语提醒梦中人”,教单词中,我总觉得自己少了些什么,原来是这些。就像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我校任老师在听力题的理解和处理上有着独特的方式,他所教的学生听力水平明显好于其他学生。组内很多老师主动听他的课后,反映说任老师的课确实不错,非常值得学习。教研组决定开展一次以“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专题研讨,主讲就是任成功老师,汇报的题目是《经验:中考英语听力中常见的“十大陷阱” 》。成功老师提到的这十大陷阱分别是 1、时间先后2、数值比较3、信息拆分4、信息选择5、主观和客观6、相似信息7、言外之意8、长短音陷阱9、相似词陷阱10、同音词陷阱。针对这些陷阱,任老师精心准备了一节听力专题课,英语同行们在课堂上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他精湛的听力教学技巧。

类似的校内专家比比皆是:程老师大容量课堂也是大家学习的模范;张老师在抓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四、立足中招,三级联合,全体动员

中考命题支持课改,中考命题体现课改。针对我校部分英语老师没有进行教学大循环这种情况,为了提高每位教师对中招题型、考察范围、考察知识点、难易程度、评分标准等方面的有效理解,我们对三个年级所有英语教师展开了“做三年中招试题,”大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没有教过九年级英语的老师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与中招指向很不协调的做法。“轻语法”是他们最明显的感受,在中招“词语运用”一题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语法,单靠单词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另外,阅读文章的单词量和难度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通过做真题、研究真题,一方面为了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迫使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要强化知识链,力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我们可以确定讲课的重心,有助于把握内容尺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课时。

除此之外,九年级备课组要定期与七八年级备课组联手,确定七、八常规课时老师的侧重点,明确讲解习题的方式和方法。怎样安排教学内容,选择、使用哪种教辅资料,挑选哪些练习题、习题,如何命制考试试卷等方面问题。

针对个别老师出现问题,备课组内要进行“一对一” 帮扶,经验丰富、对教材处理得当的老教师要帮助一名年轻老师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进步;同时,每一名九年级教师还要“一对一”帮扶七、八年级老师,一周至少要听一次课、交流一次、年轻教师反思一次。

四、灵活运用1+1,成绩提高好动力

“前测后验1+1”是我校独特的教学模式。“前测”的重点是上节课主要语法点、短语、句型和本节课生词。“后验”更侧重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1+1”模式在英语教学的应用上更加多样化:同桌之间相互监督检查、小组长检查、小组长对调检查、男女生之间相互评比等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这些模式的运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今后学生成绩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通过近几年来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备课组成员之间藉助平等的对话、开放的讨论、理性的反思等活动,使我校英语教研团队共同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不仅形成了主动参与、密切合作的氛围,更形成了“乐于探究”的校本教研文化。而这些无疑为下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提供了有力保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9: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