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7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09:1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策略
文昌市蓬莱镇罗宝小学(571345)岑丽妹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质量最直接的呈现方式之一。提高小学数学成绩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好基础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增强集体观念,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把握知识的连贯性,提高教学质量。”四个方面,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对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策略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提高成绩;兴趣;基础;连贯性;转化。

一直觉得数学是一门最贴近生活的学科,它源之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也是将来学习和一切发展的基础。然而对于这个如此贴切生活,本应学好为己所用的学科,很多孩子却是避之而不及。大多数的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觉得它除了计算还是计算,枯燥无味,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成绩也差如人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呢?本人将结合自己几年教学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兴趣,相信都不会做得太差。孩子们数学成绩差,无非是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因为没有兴趣,所以厌学,甚至放弃学习。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首先要着手从提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一系列有利的教学手段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去改变孩子们厌学、弃学的现象。
邱学华教授有一句名言:“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使学生喜欢数学。 数学老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都教得讨厌数学;反之,数学教师能把学生都教得喜欢上数学,乃是最大的成功。”[1]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营造轻松、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氛围,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而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孩子们近日的喜好,然后结合孩子们的心理发展规律,设计接近孩子们认识的教学方案,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亲切的语调才能逐步让孩子喜欢上数学课堂,喜欢上数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这个内容时。我了解到班里的孩子最近喜欢看《多啦A梦》,从而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1、师:同学们看过《哆啦A梦》吗?孩子们听后肯定兴奋的回答:“看过了。”
追问:“《哆啦A梦》里有个比较胖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呢?”
生大声回道:“胖虎。”
师:“胖虎比较胖,想减肥,因此爸爸给他制定了一个减肥计划——每天绕着花坛跑三圈。看他跑对了吗?”(多媒体课件演示胖虎跑第一圈没回到起点的情况。)
孩子们看后大笑直呼:“跑错了、跑错了。”
继续追问:“错在哪里?他应该跑到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起点”并相应板书“起点”。)接着用沙哑的嗓音追问:“如果你是胖虎的爸爸,你想对胖虎说些什么呢?”沙哑的嗓音令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举起美丽的小手。提问一、两个孩子后,接着陈述道:第二天,胖虎又出发了,这回他跑对了吗?(课件演示胖虎第二圈回到起点但没沿边线跑的情况。)
适时提问:“他这回跑对了吗?”
显然孩子们的回答是:“他跑的还是不对。”
“那谁能来指一指他应该怎么跑?”(生边指边陈述自己想法)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不仅仅要从一个起点出发回到这个起点,还得沿着边跑才对是吧?同学们赞同吗?
生:“赞同。”
我们可以把这条边叫做“边线”。 板书:“边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09:19:06 | 只看该作者

师:看来胖虎是不知道怎么跑花坛的一圈啦,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请同学们你们的小手,一起出发,一起喊停。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手势,齐声喊“停”。
2、小结并揭示课题:从一个起点出发,沿着边线,最后还回到这一点上,这样跑才是围着花坛跑了一圈,这一圈在数学上称它为“一周”。——板书:一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跟“一周”有关的知识——认识周长。(齐读课题两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运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形象,结合熟悉的跑圈活动,利用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方式,孩子们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接着在孩子们完全理解什么是周长后,我还利用课件展示出“围栅栏”、“镶相框”、“测腰围”等等现象。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数学是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激起孩子们学习兴趣,做到愿意去学、乐意去学,达到教学目的。
二、把好基础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就像建一座高楼大厦的过程,只有地基打好了,才能建出牢固长久的楼房;反之,地基不好,即使勉强往上盖,后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可见,基础知识是孩子学习数学的奠基石。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基础好的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较为容易引导同化相关联的新知;而知识底子薄弱的学生即使上课很认真听,也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高年级的老师一定遇见过这样的学生:五、六年级了连基本的一位数乘除法都不会计算,甚至《乘法口诀表》不熟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孩子他们真的是不想学习吗?想必答案是否定的。而是因为在低段时教师在教学中的疏忽导致学生没把基本知识掌握好,使得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也就很难听懂老师们课堂中教学的内容。考起试成绩每况愈下,孩子的信心在一次次的打击中慢慢被消磨,对数学学习开始从“难入手”到“干脆放手”。
常听到孩子们抱怨:“数学除了计算还是计算。”简单的言语道出了计算对于数学的重要性。每一次测试中,单纯的计算题占卷面的比例一般不下百分之三十。因此把好计算基础关对于提高数学成绩至关重要。教学中很多的老师只注重教会学生计算,比如说: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各别教师简单的认为只要孩子们做得出笔算就达到了教学目的。而我的观念是:“做得出来,不一定就会了;能讲明白,才是真的弄懂了。”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忽略给予时间给孩子们讲的机会。要让学生明白并能表达出每一步算法表示的是什么意义?每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是什么?只有这样他们才真正的明白其算理。而只有弄清楚算理,才不容易遗忘;才会懂得举一反三;才能正在的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把好数学基础关,其一、老师们在低段计算教学中一定要好把好孩子们的基本计算关。让孩子——明其理,懂其法。使孩子们明白计算对数学的重要性,计算过关了,数学成绩就不会太差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简易,从爱计算到爱数学。
其次,大部分的老师都认为:解决问题是高年级才涉及的重要内容,从而忽略了低段教学中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殊不知,高年级的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低下,其实源于低年级时教师的疏忽或是为了提高当下成绩而下达的错误指令。例如,很多低年级的教师会跟学生说:看到“少”就用减法;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倍”字就用乘法;看到“至少”就用除法;常强调除法要用大数除以小数等等。教师们给孩子们强加这种不利的解题思维,虽然说某些观点确实符合低段教学,孩子们牢牢记住了老师们苦口婆说的思维引导,提高了当下成绩,却导致到高年级时孩子不理解为什么有些“少”是用减法,有些却用加法;为什么有些“倍”用乘法,有些“倍”却用除法;为什么小数也可以除以大数等等问题。当思维成为定势时,我们再想去帮孩子们纠正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也就照成了孩子们对解决问题的模棱两可、不知所措。因此,教师不可以忽略低段教学中培养孩子们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多问个为什么?多听听孩子的理解,多多要帮助并培养孩子们建立起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只有打好基本的解决问题根基,才能不会因根基的不牢而加工加点的补救。再者,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补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09:19:10 | 只看该作者

三、增强集体观念,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古时孟母因孟子的教育问题,三迁家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文环境对于儿童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当今的孩子们,若说学校是他们成长的摇篮,那么班集体就是他们最直接的成长助力。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学风优良的班集体,并合理利用各种集体活动、机会争强学生集体意识,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一名学生都是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只有大家共同努力,互帮互助,才能促使这个大家庭有更好的成就。
当今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祖辈父辈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个性品质方面却存在着任性、自私、目中无人等弱点。在教学中往往会遇见这样的现象:当质问某个学生为什么不完成作业时,总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发出:“老师,他不写就不用管他了,让他笨吧。”、“老师,不要教他,他不懂就算了。”……或者,当你要求学生互帮互助时,总有些孩子内心里会排斥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想去帮助他们,觉得与他们为伍是种羞辱的事情。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在1946年最先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这个理论把教学分为7层,每一层代表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学习效果。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可见,孩子们在互帮互助中,不仅仅是一种帮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同时,培养了自己表达的能力;在教的过程中还能帮助自己对知识的再次梳理、整合,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开阔自身数学思维,集思广益,达到内化的作用。
在我现阶段教学的三年级的班级中,起初孩子们的集体观念很是薄弱。总是各顾各的,排斥成绩不好的学生,看到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只会跑来告状,不懂得提醒并帮助其完成。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上起课来,不好组织活动,会担心顾此失彼。为此,在平日教学中,我时常会借助各种时机,比如各种测试后,我会去了解学区各学校同级考试情况,然后跟他们分析对比,给他们灌输,只有整个班级好,别人才会留意到自己的观念。毕竟小孩总是希望他人多关注自己的。还要特别注意孩子们的进步,及时的去夸奖、鼓励,培养他们的班级荣誉感。例如,在上个学期中我们班在期中测试中,一分两率均排在全镇第二名,到了期末测试中均排到了第一名。把这样的信息告诉学生,告诉他们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孩子们的笑脸会告诉你,他们的喜悦与自豪。而这样的自豪会给你而后的教学呈现不一样的惊喜。
当集体观念增强了之后,你会欣喜地发现,孩子们不再排斥彼此;你会发现他们学会了互帮互助;学会了合作学习,此时你的课堂活动也就好组织和安排了。教学效果一样会成正比例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把握知识的连贯性,提高教学质量
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说:“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几乎是不存在的。”[3]特别是小学数这一门知识系统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自身的规律,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转化意识。让学生在体会知识连贯性的同时,建立起数学知识的结构,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在帮助孩子们复习几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后,可以继续追问孩子们:我们已经了解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用割补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已学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其面积公式;而在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一样是利用“转化”的方法,利用它与已学的平行四边形间的关系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么今天同学们是否也能利用“转化”的方法,利用这些旧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呢?
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出新课,更是再次的告诉学生,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培养起“以旧知解决新知”的数学思维。在学生心里构建起平面图形面积的知识结构,从中认识到知识间既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做到心中有源,懂得利用知识源寻根问底。有了这样的转化意识,在教学体积时,学生会很自然的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理解并建立体积知识结构,帮助自己更好的内化知识。
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联系性。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发展变化中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学生是教师教学中的接力棒,我们不仅仅要在自己这一棒做好,更要把每一棒交接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知识节节过关,把握好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的能力,并利用集体力量,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邱学华.邱学华尝试教学课堂艺术[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 2000.4(2002.4重印)。
[2]吴正宪、王彦伟、韩玉娟编著.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7。
[2]吴正宪、王彦伟、韩玉娟编著.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20: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